经师与人师之我见
2016-11-26刘晓东
刘晓东
摘 要:做经师易,做人师难。经师是传授专门知识的老师,而人师是学问、品行堪称模范,并且能够育人者。人师具备以下标准:1.品格高尚;2.广博专精;3.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做为刚走进大学课堂的青年教师,应当向这三个标准看齐,以树立崇高的师德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并且从最基本的本职工作,从最平凡的细节去一步一步地努力成长为一名人师。
关键词:经师 人师 大学教学
何为“人师”?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人师”两个字的分量究竟有多重,当我们带着疑问继续思考,初步寻找到了答案的时候,会感到诚惶诚恐、心存敬畏。经师是教书的先生,而人师是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与师能,并能够影响学生,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教师,这是教师修养的至高要求。因此,作为青年教师站在大学课堂的讲台上,怎样才能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人师”,值得研究、探索。
1 人师与经师之别、人师的标准
经师在汉代指讲授儒家经书的学官,后来泛指传授经书的教书先生。《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近代以来,经师也指教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徐特立《各科教学法讲座》二:“因为中国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现在是教科学知识,为了容易记,所以仍袭用这个名称。”经师就是教书匠,讲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老师。而人师是指德行学问等各方面可以为人表率的人,应当具备以下标准。
1.1 品格高尚
教师应把弘扬高尚品德放在教师修养的第一位。尤其在高校,师德建设更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和师资建设的核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并且,韩愈在《师说》中对师者的定义首先是“传道”。在今天可以理解为传播真理,教学生懂得修身为人之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师德和情操,最基本的要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首先,爱岗敬业。经师与人师的职业价值观是不同的。对于经师来说,教师职业是稳定的饭碗。经师能把知识讲授给学生,却不一定关心学生的成长,上课来、下课走,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安稳生活,无大的志向追求。而对于人师,教师虽不是什么炙手可热的“金饭碗”,却是他们精神的伊甸园,他们把教师当作一种平凡却又崇高的职业,在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中享受着事业追求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他们热爱讲台,站在讲台上有着说不出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因为在三尺讲台上,他们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又充满着敬畏。
其次,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部分。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同时关心他们的品格、生活、健康、幸福甚至是生命。尊师爱生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家们主张师生互爱,师生之间如同父子。孔子便是这样一位人师,他看到学生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学生家贫,他常接济;学生有病,他去看望;学生死了,他十分伤感。他常常说道:“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他对学生的爱是无隐无私的。
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真诚的付出情感,与学生平等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建立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在学生面前要做一个透明的人,以一颗真心去换取学生对你的认识。只有教师首先付出真诚的情感,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还应做一个有心的人,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较好地与他们沟通。尤其是在课堂之上,更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课堂问答、课堂作业等细节去观察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从实际出发,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平等地去和学生沟通,尤其在今天,更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中国古代虽强调师生友好,却由于旧的封建伦理道德,师生关系天生不平等,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老师与学生的沟通。直至今天,师生关系时常也未能真正平等。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难题。但至少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当老师的还要放下架子,在学生面前不必太在乎面子,甚至可以俯身向学生请教。“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正是一件好事吗?良师不易做,益友就更难了,只有平等地同学生相处,才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作为学生的益友,就要直、谅、多问。但关爱学生,并不代表溺爱、迁就,对学生要求依然要严格,这才是真正的爱。学生犯错时要直言不讳地告诉他错在哪、为什么,今后是不允许的。作为人师还要讲“信”,说到做到,答应学生的事就要力争办到,不敷衍搪塞,严格的要求自己,只有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才能得到学生信任。
关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幸福,甚至是生命,在危险面前保护学生。常听人说,老师是学生的渡船,把学生摆渡到幸福的彼岸。老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包括关心学生生活,在学生生活上遇到困惑的时候,老师应该耐心为学生解决,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影响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通向幸福的道路。关爱学生,要懂得关爱学生的生命,甚至在危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记得汶川地震时那位逃跑老师说的话:“我最关心的是我的孩子和我自己,我的父母都在其次,更何况是我的学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当时又有多少年轻的老师在危险面前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学生,因为关爱学生是老师的基本职责和义务。
1.2 广博专精
人师不仅要在本专业领域拥有较高的造诣,还要博闻强识。梅贻琦曾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而是大师之大。”何为大师?大师与专家有着本质区别,出色的专家不一定是大师,专家在某一领域拥有杰出的技能和知识,而相对专家,大师不仅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博学。季羡林先生是大师,是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十二国语言;启功先生是大师,学问丰厚,书画精湛,诗词不俗。当代大学缺的正是大师这样博学的人。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学,面对的可能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果老师博学,就能够以“一贯之道”去驾驭各种知识,找到不同专业间相通的原理来更好地阐释本专业及本门课程。同时,人师还需要专精,如果博而不专,是无法深入到具体的问题中去,对知识的掌握终将深度不够。由广博到专精,即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孔子《论语·雍也》说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从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作为人师,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人师对学生的要求同样是广博专精,学生不仅应当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也应当重视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将来走进社会,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老师要能帮助学生寻找到自身的特长与优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把自己最擅长做的事做到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便是广博专精、 由博返约。
1.3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人师是能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学生的。作为人师,就要言行一致、行胜于言、以身作则,率先做出垂范。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人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在一定意义上,身教胜于言教。韩愈《师说》中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便是说要身教,教会学生业务技能;解惑,便是言传,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答疑惑、难题。在今天的大学教学中,学生要面向社会,要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大学教学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更应该严格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把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交给学生,尤其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在给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示范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看懂怎么操作,还要用道理告诉他这样操作的原理,为什么要这样,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人师,就要以身作则,并且掌握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把知识、品行、能力似春雨润物般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2 如何初为人师
通过以上分析,人师的标准是至高的,对于走进大学课堂没多久的青年教师而言似乎很遥远。但应该树立高标准,并且有信心端正心态,从最本职的工作做起,一步步追求高尚的师德,伟大是从平凡的细节做起的。
站在大学的讲台上,要平视学生,不卑不亢。平视就是要克服青年的锐气,不自以为是,以高昂的姿态俯视学生。要有“有教无类”的意识,一律平等,即便学生再“差”,也终有义务把他教好。能及时批评教育的,要及时说服学生,让学生自己明白自身的错误并改正;不能及时说服的,教师就要潜移默化通过自己的行为去逐渐感化学生,让学生改正,这才是人师之道。
其次,不断学习“充电”,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青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还远不够,所拥有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不足。进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当中,就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先向德高望重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丰厚的学问、丰富的教学经验等,常和他们交流。在工作当中他们是可靠的同事,在生活当中他们是可敬的师长;向同事学习,周围的同事出身不同专业,也有不同特长,在一起工作、生活的时候就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勿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切勿看不起他人。当别人真诚向自己求教时,也要敞开胸怀,不保守;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他们是更年轻的一代,有着更敏锐的眼光,有着更活跃的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超过老师的。同时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没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没有一位老师刚出道就是大师。在工作、教学当中,出现偶然的失误是难免的,这就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切勿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总之,为人师谈何容易,但青年教师应树立高的标准,追求高尚的师德,树立自信,端正心态,一点一滴地去学习为人师之道。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为人师应当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人师,做经师易,做人师难。人师是学问、品行能够育人者,应当具备以下标准:1.品格高尚,端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淡泊名利,以高尚的师德作为自己的追求,爱岗敬业,把校园和讲台当作自己幸福的归宿。关爱学生,从学生的学业、品行、生活到健康、幸福甚至于生命,都要无微不至;2.广博专精。博闻强识,拥有广泛的见识和知识,如“智如泉涌者”方可为人师;3.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要以身作则,用行为做出榜样来育人。对于走进大学课堂没多久的青年教师而言,应该树立高的标准,并且树立信心,端正心态,从最本职的工作做起,一步步追求高尚的师德,伟大是从平凡的细节做起的。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桓帝延熹七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陈亮.论经师与人师[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刘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