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于漪老师讲如何做“人师”

2016-03-23蔡正雄

今日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师于漪人生

蔡正雄

为师者不能总是抱怨学生差、待遇低或者环境不合理,更重要的是思考“我能在教育的岗位上做出哪些建设”。

长久以来,于漪、斯霞等老一辈名师给我们的印象是“执着、朴实、亲和并且善于反思总结”。她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教育成就?近日读于漪老师《一辈子学做“人师”》一文,感触颇深,也找到了答案。教育一线的广大同仁们,是否和我一样,从“初为人师”到现在“爱为教师”,也是一步步在学做“人师”的道路上反思着、行动着。

孩子们的纯真感情,改变了我为师的态度

于漪老师的做学问精神,来自于从小得来的“真”。在《一辈子学做“人师”》一文中,她对启蒙阶段的几个老师,至今记忆深刻。她说:“小学开始,前辈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没有现在这么多美丽的辞藻,没有这么多宏大的理念,但是前辈老师的育人做得非常到位,我是通过一件件小事受教的,为我终生的做人、为师树立了信条。”结合数十年从教的体会,她深刻地指出:“如果教育弄虚作假,那真是彻底的腐败,将会影响几代人。”这些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孩子们的纯真,也是对我的教育,甚至是我从教的吸引力之一。

在我初为教师的那些年,我曾多次想跳槽,最后都是因为地方政府的一些不成文规定把我堵回来了,但我一直不安心于做一名平凡的教师。后来,我曾严肃地问自己:“你到底喜欢不喜欢教师职业?”当时,我的脑海闪过了很多画面,其中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学生快乐、纯真的笑脸。这些孩子的陪伴和需要让我最终死心塌地留在了教育岗位。农村的孩子朴实,我们可以从容地将自己的知识、见解和态度传递给他们,看着讲台下一群群孩子们虔诚的注视,为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运动会、社团活动乃至日常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开心投入,围着我叽叽喳喳,他们个性率真的嬉笑玩乐都会感染到我,他们期待认同的“意见”和可爱的“讨好”,都是那么真诚、那么令人欢喜。特别是他们的“较真”,学习、行为和思想上的表现,常常使我受教育,让我觉得“为人师”简单幸福。有了常年“流水的学生”,校园才充满快乐和生命力!

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常态

于漪老师作为外行改教语文,她是如何成功转换的?她说:“开始的时候,我花了三年时间,天天明灯陪我过半夜,自修语音、语法、修辞、逻辑,中外文学史、文学概论、美学……总之,广泛阅读,打好基础。”当然,三年之后,她形成了阅读和做笔记的习惯,至今,阅读已经是她的生活常态了。

教师有寒暑假,有周末双休,可以阅读的时间真算得上“富裕”。即使每天的工作之余,也可以在教师沙龙、教师阅览室或者教研组活动期间进行阅读(我校每个教研组成员都订阅书刊,有阅读和评比活动)。每次走进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我都会一番激动:学校有海量的书刊杂志可以阅读,真是痛快!校长经常引用一句话来激励大家阅读,“一天不读书,别人看不出;三天不读书,出口就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等于猪”,说的固然是笑话,却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折射出教师阅读的缺乏。学校订阅的教育期刊,如《人民教育》《教师博览》,我每期必读。学校和教育局还不定期地推荐一些教育书刊,也是我们学习的“加餐”。近几年读过的《中国教育缺什么》《剥开教育的责任》《从设计教到设计学》《第56号教室》以及最近刚刚到手的《静悄悄的革命》等书,既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的价值,也让我们可以跳出课堂触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甚至外国教改的智慧。作为教师,能有机会读那么多书,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遇到伯乐很幸运,同事相伴相助很幸福

于漪老师在《一辈子学做“人师”》中首先谈到“恩师对我的影响”。一个人从青年教师的懵懂,到高级教师乃至骨干教师的成熟,中间必然受惠于数不清的恩师和同事。

我的第一位导师是老校长,他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待学生宽厚仁怀;后来的成长之路还得到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原副市长朱永新、张家港市副市长丁学东等老师的鼓励和指导。对我成长最重要的是历任校长和学校里的同事,校长的加压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的支持帮助,为我们提供了进步的捷径,激发着我们前进的动力。教育局局长经常给我们推荐好书,也是难得的、可贵的帮助,局长日理万机,不是沉迷于文山会海,而有空读书、荐书给教师,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文化工程、是人文实践、是内行引领同行。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蒋斌校长经常说:“学校就是一个家。大伙在一个锅里吃饭。学生是我们的做饭的资源,学习是我们不断进步的资本,合作是幸福的保障。”所以,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埋怨学生素质低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这群孩子正是我们施展抱负、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我们得感谢他们!埋怨领导加压的时候,我们也该想到,没有这些压力,我们可能永远是一个平庸的教书匠,永远成不了有思想、有作为的教师。

做教育的批判者不止于发发牢骚,还要善于学习建设教育

教师的职业看似平淡,其实充满智慧和原则。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自满,于漪老师在《一辈子学做“人师”》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用生命在唱歌(教育之歌)”。她说:“教师的个人成长,最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精神成长来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铸就育人使命的辉煌。”要投身教育,就要有正确的观念,教育固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其可以研究、值得奉献的对象远远多于让我们失望的因素。因此,为师者不能总是抱怨学生差、待遇低或者环境不合理,更重要的是思考“我能在教育的岗位上做出哪些建设”。教师的建设可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很多学生来说,你的建设就是解放思想,让他们的人生之路宽阔许多;对学校来说,你的建设就是教育创新乃至树教育品牌;对社会来说,你的建设就是堪为人师、值得信赖!做教育的批判者不止于发发牢骚,还要善于学习建设教育。朱永新老师倡导的“新教育实践”,带动了成千上万的普通教师投入持续学习的行动中去,很多教师因此拓宽了人生,很多学生更因此改变了人生。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中国人当中能够‘中国脊梁辈出,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此生有幸做基础教育的老师……”于漪老师在人生回头看的时候,发自肺腑地说出了心声。我们作为一个基础学段的老师,也要珍惜自己的岗位、重视自己的价值,在从教路上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立志成为一个“没有高原期,只有兴奋期”的优秀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校

猜你喜欢

人师于漪人生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人生中的某一天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独一无二的你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