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立德树人”与云南高校践行的时代思考

2016-11-26方熹李倩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内涵机制

方熹 李倩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伦理学界的学理探讨一直围绕着当代中国“道德危机”和“道德重建”以及“以德治国”等问题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为高校党建“定调”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本文主要对当代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以及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和机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内涵 路径 机制

项目基金:本文系云南省哲社教科规划一般项目“‘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与云南高校实践的研究”(AC14008)和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威廉姆斯道德运气观研究”(2014Y110)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这一概念首次被引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广泛引起了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责无旁贷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十八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做好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高校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应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手段,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结合日常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访谈部分在昆的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我国当代市场经济社会道德的建设和振兴之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讨论。

1 当代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意义

1.1 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实现道德理想、培养人才,具体到高等教育事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立德”就是树立道德意义上的品质或从道德角度看的品质。简言之,立德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自古以来,我国就一直强调“德”的重要性。《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人生最高目标之首位,足见树立德行的重要性。《管子》中“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是“树人”的传统解释,这表明古代先贤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非常深刻。立德树人的合用,既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之用,也是历代教育经验理念的凝结。今天这两个词合在了一起,“立德”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德”,而是为“树人”而“立德”,成为“树人”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当前我国强调“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来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1.2 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大大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随之也出现了道德失范、核心价值观缺失等多种社会问题。

1.2.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带有全局性的普遍性的特质,它是在我国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恪守完成的带有根本性质的任务。“根本”二字体现了党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教育根本性质和规律的把握和揭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理论升华。“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既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又回答了教育领域长期在探究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显然具有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意义。

1.2.2 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才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德”,指人格品质、道德;“才”,指人的才能、特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把“立德树人”作为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注重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可以针对少数人存在的对教育本性的模糊认识和对教育本质方向的迷失,提示我们清楚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对象和根本目的都是人,而不是其他。

1.2.3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前几代党的领导人都对“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过深刻的阐述,在此不一一写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即当前高校应该义不容辞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2.4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不懈奋斗,有效推进事业的健康、有序、稳步、向前发展。“立德树人”就是要求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让广大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助力广大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推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2 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现状和问题

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主要归结为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教育手段、途径、环境)四方面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各教育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有着各自的目标要求和规律特点。限于篇幅,在此只对前二方面要素进行分析。课题组主要选择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10所在昆高校进行走访,有针对性地访谈了学生、各级管理者、专业教师、服务(后勤)人员等,对“立德树人”有关教师和学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2.1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师方面问题

整体来说,当前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大部分教师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努力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各大高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也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但相对教学条件、水平、质量的提升来说,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2.1.1 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利意识严重

当前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速增,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教师过分地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个别教师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传统师德观受到冲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不够。比较常见的一点是,有些教师热衷于从事第二职业,注重业务提升,但轻视思想建设,奉献意识不强。

2.1.2 重视理论学习,缺少实践活动

目前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多,其实际效果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将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使理论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检验和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因此,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点属于个性的问题。

2.1.3 注重教学任务,缺乏育人耐心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要传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跟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困惑。通过访谈,课题组发现,当前云南高校一些教师认为道德教育是专职思政课教师或政工老师的责任,其他教师只要专注于教研即可,忽视了作为一位教师有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应该说,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2.1.4 管理制度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访谈和梳理发现和其他省份高校一样,当前云南高校在教师的考核、聘任和晋升过程中,缺乏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只注重学历、科研和教学等硬性指标的考核,忽视了师德师风在教师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忽略思想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很显然,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直接导致师德师风考核标准的缺位或不明确。

2.2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学生方面问题

关于学生方面,既有个性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共性的问题。

2.2.1 对当代学生个性特点关注不足

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迥异性,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这一代年轻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问题:“90后”大学生充满自信,但好高骛远;思想上崇尚民主,维权意识强;个性独立,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热衷“非主流”,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性格上独立性强,生活抗压力能力弱;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行为物质性明显;热衷于虚拟网络,现实沟通能力欠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实践动手能力不足。面对这些个性十足的“90后”大学生,云南高校依然停留于传统的社会本位观,重视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过度强调认知教育,忽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

2.2.2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意识不足

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思想文化矛盾和冲突在校园中层出不穷,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也向精神生活中渗透,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以人为本”意识,无视学生的思想诉求、心理欲望,内容缺失教育气息,不能启迪学生心智,造成了学生公德心缺乏,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是非观混淆。此外,由于教学科研压力繁重等原因,教师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研上,逐渐脱离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树人的职责,无法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

2.2.3 网络影响“立德树人”的“以人为本”

当代大学生每天网络浏览量很大,通过网络平台选课、评教、获取学习资料和阅读文献,方便快捷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但几乎没人在大量阅读专业经典,从网络上学生只能获得愉悦与放松,无法学习到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不足,缺乏对知识本真的追问和对创新能力的挑战。同时,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增强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对于自控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3 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路径和机制

综上所述,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上都是共性的,当然也有一些个性问题。由此,我们常规性的策略除了思考“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同时还必须一并构建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这是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3.1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有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其中,课程是先导,实践是基础,文化是条件,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整体上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3.1.1 “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课程育人”

“课程育人”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这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当代“90后”大学生只有知道什么是“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德”,才知道怎样“立德”,进而践行。“立德树人”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紧紧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德”的知识体系的内容与功能,是继承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社会变迁对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也即需要我们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头脑。

3.1.2 “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实践育人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当代“90后”大学生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才能深刻了解和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和价值,提出回答和解决社会实践新课题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意见和新办法,达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的双重效应。此外,社会实践也是磨砺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这种意志又会成为推动“90后”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3.1.3 “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很显然,校园文化对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全国各大高校一直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本校历史沉淀的某种精神为底蕴,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很显然,当前云南高校如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自挖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育德价值的文化因素,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集于促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上,是文化育德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云南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主要包括党委领导下的以专职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中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以高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这三种不同的机制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云南高校显然亦当如此。

3.2.1 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并根据形势要求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培训,尤其是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德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性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专业课教师育德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次,创造各种条件发挥学生骨干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作用,调动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帮助一些需要重点加以关注的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

3.2.2 构建教书、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

“三育人”既体现了育人的全覆盖,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又体现了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在统一性。充分发挥“三育人”内部整合机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强化“德育为先”的观念,明确“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这是“三育人”工作机制的思想保证。要改变以前学生思想工作只是政工干部的职责的思想,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自身的原有工作职责及工作平台,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做到教学、管理、服务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落实专业课教师、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辅助人员等的育德职责,强化考核,并与职务的晋升、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育德渗透到各个部门、各类成员的工作中,通过目标分解,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3.2.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进行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社会教育主要是依靠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会舆论、实践和环境等进行教育。

总之,云南各大高校必须联合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部分,明确这三者在育人工作中的各自定位和分工,着手建立齐抓共管联动的长效机制,加强上述三种机制的协作与沟通,形成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凝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共同创造育人的大环境,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一言以蔽之,“立德树人”不仅是大学生的本职责任,也是云南高校的主要责任,更是云南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云南各大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清楚“立德树人”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创新“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和有效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矢志完成“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

[2] 孙雪峰,葛笑如.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研究述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9).

[3] 陈勇,陈蕾,陈晏.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4] 张先云. 正确理解“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师德”内涵[J].高等职业教育,2011(4).

[5] 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书记校长论坛,2013(1).

[6] 田淑兰. 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N]. 中国教 育报,2012-12-28(04).

[7] 杜玉波.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

[8] 张秋敏. 实践“成功德育” 坚持立德树人[J].北京教育,2010(1).

[9] 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l(4).

[10] 贾凤姿.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N].光明日报,2013-03-25(16).

[11] 邱克. 坚持立德树人 创新高校德育[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12] 黄惠运.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 教书育人,2015(4).

[13]龚成. 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实践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4(6).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内涵机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皮革机制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