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综合实践 感受传统文化
2016-11-26王艳荣
王艳荣
走近综合实践 感受传统文化
王艳荣
【摘 要】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感受力是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需融合家庭、社区、家乡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 学生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1]。
可以说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实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如传统文化教育停留于书本,没有更好地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课程和教材相关内容的开发利用上还有待提高等。为了在教育中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者们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
一、各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各学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各学段可以分段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在小学低年级,要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1]。
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学校或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进行开发或渗透,如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也可以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各个学校也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课程,它不同于分科课程或活动课程,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理解和思考;教师不是传授者,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开发主题,教师也可以成为学习者;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是在课堂内外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选定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究,为了探究这些问题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和反思非常重要的。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更倾向选择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的选题,这些题目他们更了解也更容易探究。相比于通过课堂或书本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走进地方博物馆、宗族祠堂、手工作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生活的地方等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会和不同的人交流,他们可以亲眼看到传统文化的现状……。在近距离的考察、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会对自己的家庭传统、特色的家乡习俗、中华传统文化等有观察和思考,会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同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更强的责任感,这些感受会成为萌芽,会促使学生尽己所能去行动。
二、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从何而来?
学校、教师、家长可以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课堂也可以发挥这部分的作用,如语文、品德与生活课等都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但正如内隐学习中提到的“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不知不觉的学习,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更多元的学习,可以更直接的感知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学生们的亲身参与可以走出课堂,可以走进家庭、社区、家乡,走进各种有特色文化的传承地,去接触那些文化传承者等,学生们的这些亲历体验会是真实而个性的,比书本上文字描述更生动,传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直观感扑面而来。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李老师的初中历史综合实践课《晋魂—文物鉴赏领略三晋风骚》,李老师在课程中搜集整理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包括:山西的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称霸百年的晋国、山西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纽带、山西各历史时期的佛教文化、山西作为戏曲发源地之一的文化底蕴、晋商文化、山西建筑艺术等,这些学习内容都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更高,对传统文化更有归属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影像资料来学习,学生们可以走访当地的山西博物馆、晋国博物馆、古村落,那里有更丰富的文物、馆藏资料。如果学生们可以实地采访和探究,相信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会不知不觉的加深。
太原市晋源区金胜中学的刘老师和朱老师在综合实践课中引入了太原莲花落,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和探究莲花落,甚至可以自编莲花落。而太原莲花落的创始人曹强老师却曾担心后继无人、无法延续。曹老师曾无奈地说:“过去我也曾带过一些学生,尤其是在太原莲花落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人都是慕名而来学习,其中有条件好的,也有条件较差的,但是到最后却没有一人能够算是真正接受了这门艺术,这当中有很多原因,有些是知难而退,也有些是认为学习了也没有发展随即半途而废,到了现在,太原莲花落开始走下坡路,来学习的人本来已很少了,算是可造之材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太原莲花落现在就面临着一个后继无人、无法延续的现状。这样如果一旦从我这里断接开的话,很有可能太原莲花落就会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回忆。”曹老师在2014年2月病逝。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更深入近距离的探究,在近距离的探究中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行动。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行动,是无论什么课程或何种形式都希望达成的目的。
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如晋商文化、佛教文化、莲花落、剪纸、皮影艺术、打城戏的传承与发展、东石伞都文化、妆糕人、浔埔文化、仙游仿古工艺、传统小吃、花灯的制作、糖画等,学生如果能够近距离走进这些需要考察和探究的地方,亲眼看一看剪纸、糖画的制作工艺,采访一下手工艺人,面对面采访和制作,这种亲切感是通过纸面和视频取代不了的,这种感受更真实。
无论是去了解自己的生长之地还是去探访第二故乡,无论是去市井小巷还是走进艺术园博物馆,所有学生都尽可能地去体味其中的文化、人物故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这些脑袋去思考,这些感受和理解会是真实的,这种感受会不知不觉沉淀进她们的生活,让她们对自己的家庭、家乡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有更不忍割舍的情感。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希望在青少年中传递的情感和力量吧。
三、润物细无声,融合家庭、社区、家乡的文化资源
学生要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重视融合好各种文化资源,除了传统节日、影像资料、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更要利用好学生身边的家庭、家乡资源。让学生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家庭传统,如三代、四代之家中有哪些是自己家庭中独特的传承,自己生活的村镇、城市中有什么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等,这些来自身边的观察和思考会让学生身在其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学会从图书馆、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资料,还要主动地走进家乡有代表性的各种地方,通过实地考察、拍摄、访谈来收集一线资料,除了收集整理文字资料更要重视身边的人力资源。如民族英雄郑成功祖籍福建南安,当地多有纪念资源,在泉州石井的学生可以走进镇里的专题郑成功纪念馆,在泉州的学生可以走进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大坪山公园等,这些资源都值得学校和教师加以利用和整合。在实地探访文化资源的同时,学生还可以近距离接触到人力资源---当地人、讲解员、游客等,这些资源更有助于开阔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综合实践活动从准备、实施到展示交流评价,所有的过程,学生们亲历亲为,有的小组会采访到民间艺人如妆糕人、剪纸艺人、糖画艺人、花灯传人等,有的关注普通人的故事,有的小组以家乡文化为题,就近取材却发现家乡文化中所不知的一面。这些小组会经历各种实践活动,包括选定主题、讨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实地调研采访、拍摄和剪辑视频、撰写串讲词、制作和整理问卷、设计展示活动、撰写报告和反思等。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学生们除了利用课堂时间更多的要规划和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活动中也不是一帆风顺时常会出现矛盾甚至争吵,但是在认真做完这些活动后,学生会发现收获是很多的,可能是一份凝聚成员们心血的报告、一个汇聚她们欢笑和泪水的视频、一声由衷的称赞……,更多的收获是她们在其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和思考,这些体验是她们踏实的一步步采访、调研得来的,这些思考是经过成员们讨论再讨论慢慢形成的,这些看着更“浪费时间”的活动会让学生更理解和包容传统文化,更贴近传统文化去理解、思考和行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 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014-04-01.
作者简介:王艳荣(1976-),女,汉族,河北沧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前和职后培养的研究》(编号:JB11547S)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