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言文课堂“响”起来

2016-11-26陈宏建

长江丛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教师

陈宏建



让文言文课堂“响”起来

陈宏建

2016年新年伊始,看到北大著名教授漆永祥在《中学语文教学“十请”》中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一段寄语:“请读出声来:教师自身的领读诵读,或师生共读共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就是世间最美好的朗诵,放弃诵读,没有对话与表达,就无法领略汉语之美,无法顺畅地沟通与交流,是干枯无味的哑巴语文,到了大学仍然是个哑巴学生”。联系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感触颇多。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达到此目的,很多老师在讲授文言文时,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而文言文的词法、句法又特别复杂,教师讲得是津津有味,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却是昏昏欲睡,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开口,让文言文课堂“响”起来。

如何让文言文课堂“响”起来?我尝试按照“范读——诵读——译读——赏读——背读”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范读激趣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使许多语文老师放弃了范读,教师的范读有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录音带里的朗读可以说是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但在学生听来却远远没有自己的老师范读来的亲切、真实。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既可以闻其声,同时也可以视其人,悟其情,直接领略老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为了让范读收到效果,教师巧妙的导入铺垫很重要,导入语要和课文的内容和情感高度相融。

执教《唐雎不辱使命》时,我由竞猜人物来导入新课,由贵州卫视的一档文化节目“最爱是中华”引出,通过关键词配合画面猜战国人物(蔺相如、荆轲、苏秦、毛遂),告诉学生他们的共同身份是“士”。然后以“今天,我来讲一个士的故事”引出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执教《三峡》时,我这样导入:“有那么一片山,静默千载,有那么一湾水,流淌千年;白云悠悠间,流逝了多少故事,流逝了多少传说,也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来来往往……它就是——三峡。”,此时,音乐响起,PPT自动播放三峡的图片,教师背诵课文,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课文中了。

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教师能够背诵课文,效果会更好。

二、诵读正音

所谓诵读正音,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盲目地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加以科学的指导,第一次就读准确。如果开始读错了,以后很难改正,考试的默写极有可能出错。文言文中常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词,又间有通假字和破读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及时地予以纠正。

二是根据不同文章的语言表达的风格,读出文章的神韵。例如《口技》,特别具有音乐美,这是北方打鼓说书的形式,要读出说书的味道。《核舟记》是事物说明文,诵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一个解说员,面对观众时的那种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的味道要读出来。《论语十则》是语录体,充分体现了一位长者、智者、传道者思想的光辉,诵读时,要读出一种语重心长、谆谆教诲的味道。《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适合以剧本的形式,分角色演读。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语气语调语音表现应该不一样。《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三、译读晓意

所谓“译读”,就是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读懂课文注释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不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文白对照,否则又落入了传统的文言演绎白话的费时费力的窠臼。可采用学生个人自读自译、小组内和小组间读译听评的形式。

具体操作时,第一步先由一个或者一组学生读原文,另一个或者一组学生同声翻译,通过原文与译文的比较,教师可顺势着重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基本的文言句式,如《唐雎不辱使命》:

甲生演读:(哼!)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剑锋所指:质问)

乙生译读:“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而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步是反过来,先由一个或者一组学生读译文,另一个或者一组学生读原文,通过译文与原文的比较,教师可顺势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和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如《唐雎不辱使命》:

甲生译读: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啊。

乙生演读: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警告)

对于朗读节奏的把握,很多老师把它放在诵读阶段完成,本人觉得不太恰当,因为不了解文句的大意,很难把握朗读的节奏。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今齐地方/千里”。《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学生很容易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

四、赏读入境

所谓“赏读”,就是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有效地赏读,应该是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余味。这是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赏读的方式很多,凡能够在读中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都是好方式,比如:

一是以读带析,赏析兼得。在读的过程中把分析一带解决,例如读《五柳先生传》第一段时,我要求第一大组学生读第一层,第二大组学生读二层,第三大组学生读第三层,第四大组学生读第四层。层次在哪里,老师不知道,你自己去揣摩。这样学生就要自己进入课文。大约几分钟的讨论,才会知道。《答谢中书书》请同学们把它读成两个段落(描写议论相结合),三个段落(总起一笔,描绘一笔,议论一笔),四个段落(总起一笔,描写雄奇的景色,描写秀美的景色,议论抒情)。这就是读中分析。

二是巧寻角度,层层深入。《陋室铭》,训练角度:一读文章的层次,概括各层的意思;第二次读读出领字的长度,读出字词句的力度,欣赏练字之妙,文章以“德馨”两字统领全篇,以一“上”一“入”写陋室环境(景色之雅),生动传神,化动为静,以一“绿”一“青”衬陋室别致宁静,以一“有”一“无”对举,写室中人(交往之雅),虚实相映;三读读好最后三个句子的高度,运用类比,引古贤之言证实陋室,文章境界至此突然升华。这样的朗读分散在活动训练中,连点成线,贯穿全文,成为课堂教学外在的结构之美。再换一个角度,有的文章,一字经纬,揪住不放,即可带着学生既读课文,又感受作者的情感。《醉翁亭记》两个字读好:第一个字是“乐”,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读出相关的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作者有三乐: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乐人之乐,故作文以记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第二个字是“也”,文中有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通贯全篇,大致表述了以下几种语气:陈述(用于描述景物),肯定(用于介绍人物),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要引导学生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三是添枝加叶,读有趣味。如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时,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写作背景试着在文中的括号处填入不同的叹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问题一抛出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对不同叹词的品味,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在描述“闲”中所反映的解脱世俗、忘情自然的恬淡旷达的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五、背读入心

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这一步骤是学生最终形成积累的关键。前面四个步骤到位后,这一步骤似乎水到渠成,但要对学生的诵记读背作精要的指导。这一步骤要尽量避免单调枯燥,可采用个人表演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各组之间比赛背读、配图背读、根据文章章法指定内容背读等多种形式。因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不赘述。

总之,“读”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式,通过“读”这样一个由口入心、琢磨和体验的过程,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从而达到文言文学习的效果。朗读的方式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让文言文课堂“响”起来,学生才能在摇头晃脑、神采飞扬中感受到文言文之美、古代文化之美。

(作者单位:宜昌市上海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教师
文言文阅读专练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