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责任意识在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

2016-11-26张力力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张力力 鲁 扬

(作者单位: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试论责任意识在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

张力力1鲁 扬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递增,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以促进毕业生科学就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迫切要求,本文从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四个维度入手,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提出责任意识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责任意识 高校 职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主义建设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是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等措施重要督查内容之一,它关系我国的民生大计,是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良好运行的活力,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面对的是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对职业选择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反之,很多单位却也找不到合适的高校毕业生。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同样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就业压力,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高质量有效地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成了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当前各大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很多认知误区,工作体系不够成熟,甚至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就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结合自身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从高校、教师、企业以及学生四个维度,对责任意识在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进行粗略的探索与分析。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存在职业指导认识误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对职业指导的概念认识不足,衡量指标单一,一味地把学生尽快“推销”出去,盲目追求就业率,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规划“质”的指导。其次,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切入较迟,往往到了大三末大四初才开始着手,鲜有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本科阶段。速成式职业指导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但学生就业后仍然会出现迷茫现象,最终导致就业情况不稳定、就业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同时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依旧生搬硬套过去的旧理论,未能结合就业形势及时更新就业指导的内容。

(二)职业指导工作中责任意识观念薄弱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工作条线的老师们,高校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充当了职业指导的一线工作者。然而,辅导员日常事务繁杂,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重要工作中。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之类的行政部门,但真正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却很稀少,更多的是辅导员、团委书记等职工的兼任,缺乏真正的“大师”,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师资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的少数职业指导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人事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再加之他们忙于就业协议的签订、就业信息的统计等琐碎事务,能专心花在职业指导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就显得捉襟见肘。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责任意识的缺乏在“就业难”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往往主动性差,就业观念落后,甚至没有意识到学有所成就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承担应有的责任。在就业问题上过分地依赖学校,就业态度不端正,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妥善的处理,甚至出现随意签约、毁约的现象。

(三)职业指导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指导少。理论指导主要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讲等,缺乏职业道德诚信、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择业与社会需求等内容的讲解,导致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同时高校在职业指导中使用的方式依旧是传统的“就业动员大会”、“就业形势报告”、“企业招聘会”等,大多是填鸭式的,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缺乏实际案例介绍、个性化指导、企业实践等方式。再者,涉及学生就业的单位或部门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社会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各部门独立的开展学生职业指导问题,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未能整合交叉资源,使得职业指导工作碎片化不成体系。

二、以提升责任意识为抓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对策探讨

针对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从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企业以及学生四个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要素,建立一个四位一体全方位全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对不同的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维度:正确认识职业指导内涵,在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加强责任意识

1、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理念

高校应当摒弃当前以高就业率为的目标的“谋生教育”指导模式,明确定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积极推动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就业,充分发掘学生的就业潜能。这要求高校站在为国家培养高科技高素养人才的战略角度上,自上而下的形成一种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氛围。

2、加大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投入

要想建立一个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其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尤为重要。高校应当充分鼓励职业指导教师、科研工作者投入到职业指导的创新理论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加大对理论研究的政策支持。在过往的工作基础上,结合学校情况与最新就业形势,加强职业指导学科建设,完善职业指导工作的理论。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的合作,借鉴学习其他高校成功的职业指导理论,实现职业指导理论成果的共享。

3、整合校内外资源

一方面,高校应当协调校内涉及学生就业工作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人事处、相关院系等部门,在职业指导工作上,充分利用校内各部门的职能,开展减少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复性,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同时高校要调整校内职业指导岗位的设置,适当的增加专职教师岗位的比例,对职业指导教师开展常规化的能力培训与考核,不断提升校内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与校外企业、人才中心、政府部门等单位加强沟通,聘请社会各领域的优秀校友、权威专家、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士、资深职业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以及政府官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职业指导师资结构。

4、职业指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虽然已经普及化,但大都停留在完成就业率任务的层面,缺乏系统化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当对涉及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规范化,责任具体分工到各个部门,同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激励政策,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体系化进行。

(二)教师维度: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1、职业指导细化工作贯穿高等教育全程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例,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大都会开展为期近一个学期的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涉及安全教育、心理辅导、专业认识等内容,忽略了职业指导教育。在新生对大学还存有概念性认识不足之际,将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及时引入,并伴随其四年的学习过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也减轻了临近毕业时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另外,职业指导教师可以与教务部门加强沟通,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相应的选修、必修类职业指导与规划课程,推出适合本校的特色教材,发挥课程教育优势,实现职业指导分级教育。诸如职业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素质拓展学分方案等均可成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途径,职业指导教师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当中。

2、群体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主要偏向群体教育,职业指导教师的辅导也是大范围的,职业指导的效果往往会很差,且照顾不到一些在职业选择上有着特殊情况的学生如落榜考研学生。职业指导教师在开展群体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个性化指导,可以通过开通职业咨询热线、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因材施教,解决不同学生的职业指导诉求。同时职业指导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有创业成果或就业突出的同学,树立创业就业典型人物,加强其在学生群体中的示范作用,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3、建立就业动态数据库和职业档案体系

就业工作是动态变化的,职业指导教师在工作开展时应与学校信息部门加强沟通,构建一个涵盖企业基本信息、应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就业动向以及社会人才需求情况等数据的就业动态数据库系统。学生、教师和企业均可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在这个就业服务平台上进行实时交流,职业指导教师可以以大数据指导学生合理就业,最终促成人才资源与用人单位的双赢。

一般情况下,高校稍有对毕业学生信息的跟踪记录,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毕业生不是一次实现就业的。他们身居职场一线,因为职业待遇、工作环境等原因,还会出现跳槽、转业等情况,这些讯息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职业指导教师应当建立学生职业跟踪档案体系,与一部分的毕业学生保持联系,实时更新他们的就业新动态,并以此反馈给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信息的共享。

4、其他可行灵活的措施

职业指导教师在开展工作时,除了现有的讲座、报告、宣讲会等形式外,要适时的引入其他切实可行的途径。设立职业指导咨询室、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与职业兴趣测试、举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均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利用,以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吸引力与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三)企业维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彰显企业社会责任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往往将重心全部放在了理论教育上,而忽略了实践教育。企业作为毕业生就业的目的地,其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不容小看。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签订优质学生实习基地,推动学校职业指导实践教育的开展。同时高校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促进毕业生资源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良好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往届学生就业信息以及一些必要的职业能力培训,加强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了解,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总的来说,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一个校企联动的机制,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发挥双方的优势。

(四)学生维度:提升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职场需求

迈入二十一世纪,人才时代也随之到来。在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停留在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层面上,更在于高校毕业生们应该拥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作为思想水平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社会普遍认为,是否具有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今的就业方式与十几年前包分配的高校学生就业模式已经截然不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应当主动改变职业观念,提高职业责任感意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适应职场的需求,才能使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发挥最大价值。

[1]张力力,汪俞辰.大学生职业责任教育反思[J].才智,2015.

[2]黄路明,高校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2(08):181~183.

(作者单位: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辅导员专项“大学生责任感模型构建及培育路径研究”;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高校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要求下的责任感培育研究”(JGZZ15_045)。

鲁扬,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爱的职业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