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本科翻译专业发展新趋势

2016-11-26董凤霞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新趋势机遇

董凤霞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本科翻译专业发展新趋势

董凤霞

【摘 要】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三地本科翻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首先认清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测评机制等方式真正体现出翻译的职业特征、塑造翻译能力,不断强化师资力量并实现区域内高校的统筹发展,才能应对挑战,培养出适应京津冀经济发展布局的专业性复合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 机遇 新趋势 翻译能力

一、前言

201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翻译本科专业(BTI)进入高校招生目录,截止同年7月份,全国共有152所高校获批设立翻译本科专业,其中北京八所、天津五所、河北两所。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京津冀经济圈内因其外资企业众多和外向型经济的纵深发展,对于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还会日益增加,从而为三地翻译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之下,必须首先认清专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才能应对挑战,培养出适应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布局的新型翻译人才。

二、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2006年试行翻译专业到现在,经过近10年的发展,BTI专业体系日渐成熟。京津冀地区高校以市场为依托,围绕首都经济优势所在,兼顾天津滨海新区的蓬勃发展,制定出了的各具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一本院校如北京语言大学将翻译专业细分为翻译(英语)、翻译(汉英法)、翻译(本地化)三个专业方向,很好的契合了当前市场对多语种复合型翻译人才以及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强烈需求,毕业生因此供不应求;二本院校如河北师范大学翻译专业是教育部2006年首次审批的全国三家本科翻译专业试点之一,下设笔译、口译、机器翻译三个方向,培养能够从事英汉口笔译和能够熟练使用现代翻译技术从事英汉笔译及其他有关文本翻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三本院校如天津外国语学滨海外事学院,打破传统思维,在低年级便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开设基本翻译技能课程,并将翻译笔记法纳入到本科二年级的课程中,大胆为高年级优秀学生开设同声传译课程,培养出了不少优秀议员,改革成效显著。

虽然BTI近几年专业设置日趋合理,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合格的语言服务业工作者,但是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巨大鸿沟。资料显示,“河北省翻译人才缺口预计80%以上……89%的用人单位认为翻译人才的招聘十分困难,能胜任工作的优秀翻译人才非常缺乏”[1]。反思目前翻译专业所处尴尬境地,原因主要是教学管理者缺乏对当前翻译所处的语言服务行业的正确认识,仍未跳出传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窠臼,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活动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翻译实践课仍以“作业---点评---参考译文”模式开展,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其双语转换能力。2)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翻译的职业性特征。姚锦清教授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仍是“伪(非)翻译教学”当道,存在着“原文至上、纯语言行为、轻视思维活动和逻辑转换、无交流目的、依赖词典、无团队、无管理、无技术资源、无质控、无项目意识、无职业精神……”[2]等弊病,全面概况了目前翻译课程设置未体现翻译职业性特征的表现。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目前翻译专业的教学评价仍采用传统语言文学专业的评价模式,即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无法反映翻译活动的特殊性,无法体现学生在翻译任务的前前后后,也就是翻译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不科学更不客观。

三、展望专业发展新趋势

即将展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蓝图必将引发区域内人力资源结构的整合,为三地带来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截止2015年12月20日,职友集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地区用人单位发布与英语相关的招聘信息共计29225条,其中翻译招聘信息达到3425条,占比近12%,市场对于专业翻译人员的巨大需求无疑为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据统计,84%的用人单位需要译员有一定翻译经验,其中22%的用人单位更需要译员具备3到5年工作经验。这些数据明确传达出未来翻译专业未来必将是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同时帮助其获得语言服务业相关工作经验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只有面向市场,顺应翻译专业未来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区位优势和本校特色,逐步完善目前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性、应用性和职业化”人才的基础上,促进京津冀三地高校翻译专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专业优化的共赢。

(一)突出翻译职业特征,着重翻译能力培养

传统上普遍认为翻译无非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后来意识到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甚至社会文化的交锋,但是,若将翻译活动置于当前行业大背景下,这些表述都不甚准确。翻译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职业,准确来说,翻译是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的一种职业。因此,翻译专业应依据市场需求、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巴塞罗那PACTE研究小组提出翻译能力模式由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因素六个方面构成[3]。对比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重心还是放在了双语能力和翻译专业知识上面,而对于其他四个方面的能力鲜有涉及。要弥补能力培养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必须:

(1)改革课程设置,补充语言服务业相关专业知识。不仅为学生开设语言基础课和翻译理论类课程,在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必须增设文化交际、翻译技术、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本地化等专业课程,以增加学生对翻译职业的认识,切实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翻译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能力。

(2)强化翻译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的实践翻译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讲解评价为主,学生只参与文字转换,无法真正体验翻译的职业特征和行业要求。而翻译能力的培育只能经由真实复杂的翻译任务作为突破口,让学生由对专业知识的“被动认知”变为“发现式”学习,并在多次的过程重复中建构自身翻译能力,形成有效翻译策略,从而完成对真实翻译活动的“元认知”。现实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有多个途径,可以是工作坊式、模拟项目式,或者是组织翻译社团活动,更可以是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英语翻译专业与翻译公司展开校企合作有助于加强翻译教学与翻译市场的紧密结合,摆脱封闭的教学模式,克服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有助于实现学生实习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实现学校生存、企业盈利、学生就业三方的互惠共赢。[4]”

(3)改革翻译教学方法,优化评测机制。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中,仍然盛行讨论对比译文的方法,教师参照“参考译文”分析学生的译作,主要对语言层面做出评判,此法不仅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咨询,更是导致翻译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翻译教学的过程教学法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的特征是:“启发学生认识了解翻译过程中的指导原则和操作程序;译前给予翻译方法、概念上的指导;译文讨论时侧重学生对翻译决策的解释,关注译文产生的过程及遇到的问题;允许译文的多种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5]等。过程教学法尤其适合翻译的初学者,能有效帮助其养成正确的翻译学习习惯。与过程教学法相呼应,应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评,不仅看到学生的翻译结果,还要看到翻译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真正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在翻译能力上的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要想培养出专业性复合型的翻译人才,必须首先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翻译教师的能力和潜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翻译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6]”“翻译专业教师须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技巧与策略;须有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须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6]”而目前翻译专业多数教师都没有专业译员的经历,甚至很多人未曾有翻译实战经历,又谈何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加强翻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学术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事业翻译岗位锻炼,让相关教师参加翻译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已有教师的翻译专业能力;同时可以聘请翻译公司的资深译者以及项目经理到校举行讲座或是担任某些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以弥补自身师资的不足,使得人才培养更加优质高效。

(三)统筹发展,实现高校间优势互补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未来翻译专业发展必须着眼大局。三地高校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对特色专业进一步划分,如商务翻译、医学翻译、旅游翻译等,统筹各校发展方向,走差异化人才培养路线,防止扎堆。目前三地高校间翻译专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要建立平台实现三地间师资的有效联络,让北京相关高校的优质师资资源定期流动到天津和河北的相关高校,实地指导两地翻译专业的建设。同时,教学管理层面上,三地高校间应加强沟通,制定相关制度实现三地间教学质量的互评机制和某些专业课程的学分互认机制,甚至可以选派天津和河北的优秀学生到北京相关高校学习,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结语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为三地带来了巨大的翻译人才市场,同时为三地翻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形势下,必须准确把握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优化专业设置,着力塑造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为市场输送更多合格的专业性复合型翻译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翻译人才需求现状[EB/OL].http://www.hbwy.com. cn/08tongchuan/onews.asp?id=2103, 2014-06-10.

[2]周亚莉. 翻译专业笔译教学:理念与方法[J].中国翻译,2013(5):42.

[3]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In F. Alves(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3:43-46.

[4]贾立平.基于英语翻译专业与翻译公司合作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34.

[5]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8.

[6]何刚强.精艺谙道,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2007(3):25~26.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作者简介:董凤霞(1981-),女,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新趋势机遇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你看到的是问题,我看到的是机遇
企业英才俱乐部
述宾式惯用语使用新趋势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