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散文文体影响下的宋代诗歌创新
2016-11-26高云飞
高云飞
简论散文文体影响下的宋代诗歌创新
高云飞
【摘 要】宋代散文文体地位逐步提升,令宋代文学各个方面或多或少都开始受其影响,散文要素渗入各个文体领域,形成以文为诗,以文为词,以文为赋的文学风尚。而这其中被散文文体渗透最深者,当属诗歌。以文为诗理论的形成,引领了宋代诗歌的创作走向,并逐步形成以议论为诗的作诗笔法,同时还带动了宋诗内容题材的扩大化,大量以评论文章作为关注点的诗歌开始出现,成为宋诗题材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以文为诗 议论作诗 评论散文
一、议论作诗的笔法创新
神宗熙宁年初,王安石针对科举实行了变法,将进士殿试的考试内容改为策论,此后元祐至南宋,进士科始终分为“诗赋进士”与“经义进士”两类,对议论性文体的重视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理学由北宋二程逐渐成其体系,至南宋朱熹成为官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的诗歌走上重说理而忽视形象塑造的道路。重策论与重理趣的影响加之宋代“以文为诗”的时代风气,使宋诗除了除以散文句式入诗、以散体结构诗篇的散文化倾向外,还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作诗笔法,并蔚为大观。
针对“议论为诗”的这一创作风气,早在当时,便已有不少人提出批评。南宋张戒便曾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到“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门补缀奇字”,言二人“诗人之意扫地矣”。[1]而作为宋代诗歌择策论所长形成的议论特点,议论为诗并非如当世人评定的这般毫无可取之处。苏轼《洗儿戏作》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2]虽是白话议论,却将其一生的坎坷蕴藏与议论之下。杨成斋“烁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3]等句,同时议论,而语言生动易于理解。此外如黄庭坚、陆游、朱熹等人的作品,也常用议论笔法。沈德潜曾评价苏、黄等人佳作“多议论带情韵以行”[4]宋人对议论笔法的接受,虽使部分诗歌成为“涉于理路,殊无思致”[5]之作,但也不乏“情理并致”者,且很多作品以诗歌评论实事民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诗歌的表达功能。作为正如近代学者顾随所言:“说理不该是征服,该是感化、感动;是理而理中要有情。”[6]在散文影响下广泛扩大的议论笔法,使宋诗不拘于唐后,成为独树一帜的写作方式。
二、散文成为诗歌创作内容一部分的内容创新
在对诗歌的创作理论及写作手法形成影响后,散文同样对诗歌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诗歌吸收散文无所不包的精神,扩大了诗歌内容的取材范围,形成“无事不可入诗”的特征。
散文在宋代得到了极大发展,相应的文章学理论日臻成熟。唐代出现了许多涉及文艺批评的诗歌,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以诗论诗,韩愈《石鼓歌》以诗论书等,这些诗作评论起来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诗歌体制较小,表达含蓄,而散文篇幅略大,内容更广,因此用诗歌的体制来评论宏大散文对诗作者来说十分困难,这一创作内容在宋代以前也未曾有人踏足。然而,宋人渴望自成宋调的意识十分强烈,与此同时,散文内容的完备与形式的成熟对诗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宋代文人便在无意识中开启了将散文作为诗歌写作题材的道路。以散文为内容的诗篇主要可分为三类,其一,立足单一文本,如同读后感,引发出作者的慨叹和思考,如黄庭坚《读晋史》朱熹《读道书》等等;其二,评论一些作家的散文写作风格。如喻良能《读初寮集呈王宗丞》中“家声不坠推王粲,句法能传有杜陵。剩作诗文追汉魏,非公谁不阏溪藤”[7],就是对王安中《初寮集》文风之品评;其三,论述如何写文章。如黄庭坚“文章最忌随人后”句,即对如何行文进行指导的诗歌。宋代散文作为诗歌描写内容的一部分,在诗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散文入诗,是宋诗题材扩大化的表现之一,同时亦是“以文为诗”观念下的践行产物,钱锺书先生曾言:“文章之革故鼎新,道无它,曰以不文为文,以文为诗而已”因此,取往常不入诗之事物为诗料,是为宋诗革故鼎新的一大举措。
三、总论
宋代诗歌在对散文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发展,突破,接受散文文体的结篇形式,形成以文为诗的诗学理论,学习策论重思考多议论的笔调,化作以议论为诗的诗歌写作特征,同时大胆借鉴散文无所不包的精神,引导诗歌内容的扩大,甚至将与诗歌体制相差较大的散文兼容进来,如此既突破了规律,同时亦改造了传统,使诗歌体制翻新,终自成一家。在宋代诗歌的变革过程中,虽也形成了部分“淡而无味”之作,并遭到认为“诗文各有体”的文学家之批评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诗在散文影响下的创新,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文体制,却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以繁荣通久,风行一时。
参考文献:
[1](宋)严羽.沧浪诗话[M].历代诗话本(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傅璇琮.倪其心等主编.全宋诗·第14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傅璇琮.倪其心等主编.全宋诗·第42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清)沈德潜.说诗晬语.霍松林,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顾随.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M].叶嘉莹笔记;顾之京整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
[7]傅璇琮.倪其心等主编.全宋诗·第43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高云飞(199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