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问题研究
2016-11-26万如意
万如意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问题研究
万如意
【摘 要】本文从经济学公共品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简要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去向。本文认为,中国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与中央政府理应是主流的政策去向。具体来说,省级政府应该是最接近中央政府的模式,地市级政府则应结合各自所在地区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县、乡级政府则应该做到部门精简。
【关键词】地方政府 职能转变 机构改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政府转型绩效角度的角度来看,我国经过不断神话的机构改革,虽然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行政体制让然没有完全变成全能型的政府,如今,中央政府的大部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脚步不断推进。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并且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大国,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一方面收到中央政府改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央-地方”关系下职能定位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只能界定的科学依据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体制变迁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中央集权大国,此外,中国还具有经济总量达、国土面积大、国民人口众多的特点。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央中午的管理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并不稳定,地方政府的职能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统一,考察中国地方政府的体制变迁,能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讲,我们将中国地方政府的历史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公元前221年-1949年,即公元前的中国地方政府,在秦、汉时期,“郡县制”初步成型,从秦朝到民国末期的历史当中,地方政府出现了盛世二级或者虚三级,乱世三级或者多级的特点。明清时期形成的省、道、府、县则对当代政府体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1949年-1978年,即见过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地方政府,在这个时期当中,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是缺乏必要的自主权,这个时期中的集权成都有中央政府决定。
(3)1978年至今,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地方政府,1978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调整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指出应该下方权利,让地方有更多的自主权。自此中国进入了向地方逐渐分权的时代。
1990年代初期,全国学界将政府行政管理分为中央专有、地方专有、中央和地方共有三种,1990年代后期,进一步将地方政府分解成为了省、市、县、乡四个级别。2008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取向
2008年,中国进行了新一轮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我们这里提到的大部制,就是指政府加大覆盖范围,整合相近的部门,组件规模更大的宏观管理大部门管理体制。在发达国家当中,大部制可以说是政府运行中的通行做法。这一轮政府机构的改革,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大部制”来推进政府只能转变。本文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取向进行探讨。
(一)广义角度
所谓的光一角度就是从总体上对地方政府进行宏观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面对中央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地方政府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呼应,大致有完全相同、完全不同、有同有异三种。
(1)地方机构完全复制中央政府,但由于职能和地区的差异,这样的改革并没有什么实践的意义。对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我们能看到地方更为具体,而中央更为抽象,这种差异使得地方没有必要完全复制中央的机构设置,此外,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的差异,也无法保证和中央政府一致。
(2)地方机构的设置与中央完全不同。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时间上来讲,这种呼应的方式都违背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从实践来看,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政府,都在不同的范围中进行了“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且均有不错的成功经验。
(3)地方机构设置与中央有同有异,地方政府能够根据自身所在的地区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一方面有与中央机构重合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吸收了“大部制”合理性的基础上满足了地方的需要。因此,这种呼应方式可能将黑丝地方机构改革最可行的取向。
(二)狭义角度
所谓的狭义角度,就是在“大部制”的背景下,探讨省、市、县、乡司机机构的各自取向。
升级作为地方政府的最高级,能够更多的传送中央政府的意图。因此,省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应最接近中央政府。
市级政府作为中间政府,要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市级政府的设置需要偏向于因地制宜。
县、乡面对社会基层,在经济、文化方面功能稳定,基层政府的只能应集中与维护以防稳定,因此,县、乡政府设置应趋于功能整合。
参考文献:
[1]俞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2]王克群.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探讨[J].桂海论丛.2013(03).
[3]张紧跟.治理结构多元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J].公共管理学报,2015(02).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