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连变相看敦煌壁画的冥报思想
2016-11-26王丽莎王延松
王丽莎 韩 薇 王延松
从目连变相看敦煌壁画的冥报思想
王丽莎 韩 薇 王延松
【摘 要】敦煌石窟是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了形象记录。目连变相是冥报思想进行佛教宣传的典型实例,虽是报恩经变却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冥报思想的精髓:因果报应的业报轮回思想。清楚记述了以阎罗王为核心的地狱组织分布图,并对地狱中的可怖场景进行了充分的再现。
【关键词】敦煌石窟 目连变相 冥报思想
一、敦煌壁画“目连变相”与冥报思想
《目连变相》是以《目连变文》为依据转变而来的经变画,体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榆林窟第19窟中的目连变相图,现仅能识读10幅画,第11幅由于时间悠久保护不当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了。这仅存的十幅壁画名称依次是:父母双亡;守孝;天宫寻夫;母下地狱;过阎罗王殿;至奈河;往五道将军所途中;至五道将军所;遍历地狱;地域化为天堂。
在目连变相仅存的十幅壁画中,目连寻母至天宫见其父,其父曰:“汝母生存在日,与我行业不同。”由于其父母生前造业不同,故死后父上天堂,母下地狱。是因果报应,对业报轮回思想的形象表现。目连变相中对冥界中的阶层组织体系,相互隶属关系,各执所行的职责,亡人寻案的检校以及不同地狱的移送程序等,都作了很清楚的记述。在变文中目连经过了刀山地狱、剑树地狱、铜柱铁床地狱、阿鼻地狱等不同地狱。铜床、剑树属于八炎火地狱,而目连之母青提夫人所坠的阿鼻地狱属于八热地狱体系。青提夫人之所以入地狱及其在地狱所受之折磨即是冥报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目连变相与其他冥报素材
(一)目连变相与“六道轮回图”
榆林窟第19窟南壁绘有一铺冥报题材的画面,中间一副六道轮回图,北壁绘目连变相。目连变相中,在五道将军所,五道将军周围侍立有六位冥官,右面绘的就是六道轮回图。图西壁塌陷,大多褪色,模糊,在仅存的画壁上只能看到半个六道圆轮。我们可以看到圆轮上有一恶鬼双手紧抱圆轮。圆轮拱四圈,每圈圆轮内都绘有各式图像。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现人世间的生死轮回、生生死死、循环不息……残存的画面与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对轮回图的描述基本相符。下部为‘鬼魂接引’图,左侧是一城—地狱,右侧二畜生生拉一车,车上站立一鬼魂,后有两招魂幡迎风招展,前面有一广袖黑衣鬼引路至地狱。再下部是地藏、观音菩萨度脱众生的情形。观音坐莲座,戴宝冠。前面立椭圆形业镜,镜前站一女子。旁边跌坐一僧人,禅定印相,前面也有一广袖长袍的女人,这可能是地藏菩萨化地狱道。下面有一着通肩袈裟的僧人。佛像下面的五组画面模糊不清。榜题分别为‘五根’、‘口觉’、‘口道缘断’、‘四神归命’等。轮回图右侧页残存部分画面,有二僧结跏座,一僧人照火焰背光。从整个南壁壁画来看,就是表现了有情世界随着生死轮回的旋转,芸芸众生也在六道中不停地轮回。此铺画面以六道轮回图为中心,周围又绘了许多画面进行图解说明,充分表现了善恶业因之苦乐果报的冥报思想。
(二)目连变相与“彩画五趣生死之轮”
从榆林石窟第19窟的这铺生死轮回图所绘的位置来看,就完全是依据以上律藏经文所述绘于甬道壁上。有学者提出“双室窟(前后室)的供养者们将其看作一种两元世界的象征:主室是极乐净土,而前室则代表生死轮回众生所居之秽土。经佛的超度,便能超越凡间秽土,否则就只能留在充满了欲念的有形世界之中。”而将生死轮回图绘于通向前室的甬道内,就是通往石窟深处极乐净土的前奏和准备。
(三)目连变相与《阎罗王受记经》
目连变相与插本画《阎罗王受记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目连变相中的阎罗王殿、五道将军府以及六道轮回等一些地狱场景,应是受了当时流行于敦煌的十王卷。而在十王卷中没有记载的画面在目连变文(相)中又可以看到。有学者认为插图本《阎罗王受记经》中最后的“赦罪解脱”图,就是此题识所记的目连救母图。狱卒前为一带枷锁的妇女,前有一位僧人(地藏)持一钵。后面是一有围墙的地狱,内有一亡人被巨钉钉在床上。狱门外有一牛头狱卒,坐一盘巨蛇上,持戟守卫。正是由于目连变相与十王经变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画面构图和情节布局上,以地狱内容为主,次铺画面才最初被认为是地狱变。
三、结语
与印度佛教中的地狱不同,中国的冥间,不仅主张表现恐怖的地狱惨象,更加着重的表达地狱十王的审判场面,以及生前善恶的检校程序。目连变文以《盂兰盆经》为依据,吸收了《阎罗王受记经》之要义和一些感应、冥报故事中游历冥间的内容,以及民间习俗等冥报思想繁衍而成,变相又对变为及其反映的冥报思想作了集中、形象的表现。并与相对壁面的六道轮回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赵生良.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J].敦煌研究,1994(2).
[2]<寺塔记>卷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王丽莎(1991-),女,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韩薇(1989-),女,山西侯马人,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音乐教育等方向研究及教学;王延松(1970-),男,陕西西安人,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本科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音乐教育学教学团队,项目编号:陕教高(201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