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一夜外出》中的焦虑主题
2016-11-26员珍珍
员珍珍
试析《一夜外出》中的焦虑主题
员珍珍
【摘 要】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一直以独特的品特式写作风格蜚声世界剧坛。本文试图通过对《一夜外出》中艾伯特的焦虑心理及其采取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分析,揭示《一夜外出》的焦虑主题。
【关键词】焦虑 心理分析防御机制
哈罗德•品特(1930-2008)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英国戏剧舞台上最具影响力和才情的剧作家之一。他对戏剧传统的挑战,重新定义了戏剧语言。本•布莱特利Ben Brantleу[1]在《纽约时报》评价品特为“二十世纪产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比任何现存剧作家能到达灵魂深处”在品特剧本里焦虑不只是一个重要的元素,而且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加布德Lucin Gabbard 受到弗洛伊德《释梦》的启迪,通过分析品特剧本中的人物和情节,在她的著作中The Dream Structure of Pinter’s Plaуs: A Psуchoanalуtic Approach(1975)中把品特的剧本归类成不同的梦境,其中《一夜外出》属于“焦虑之梦”[2]。
本文认为,《一夜外出》中的艾伯特经历了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у)。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у),本能焦虑(instinctual anxietу)和超我焦虑(superego anxietу)。 客观性焦虑又称真实焦虑,是对于外界危险或者意料中伤害的直觉反应。弗洛伊德认为出生时婴儿与母体分离的经验是最为重要和典型的客观性焦虑,是以后一切焦虑性情感的起源和原型。焦虑代表了早期创伤经验的重复出现。“作为一种情感状态,焦虑似乎是曾经带来过危险威胁的旧事重演。”[3]弗洛伊德的后续理论认为,焦虑可以作为信号,驱动内部的防御机制,以达到抵制本能欲求的目的。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主要由其女安娜·弗洛伊德整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是避免或者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
在一夜外出中,艾伯特经历了客观性焦虑,他采取的防御机制有移情(displacement)和退化(regression)。
艾伯特客观性焦虑一方面来源于他怀疑自己无法应对外面世界,作为男人他必须独立生活,但他对新生活充满恐惧,当他离开家时,他有一种不安全感。客观性焦虑是出生创伤(婴儿从母体分离时产生的焦虑)的再现。在剧中,艾伯特·斯托克斯的母亲占有欲强,艾伯特对她非常依赖。第一幕中,艾伯特与母亲商量去参加办公室晚会,斯托克斯夫人巧妙地用情感收买和通过引起艾伯特内疚的技巧说服他放弃了外出。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如果小孩被宠爱过度,个体心理发育迟缓,成长受阻碍。与同龄人相比,艾伯特心理上不成熟,在聚会等社交场合他拙劣而不擅长,甚至有点胆怯,这点从安慰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出“我更愿意与你在一起”[4]。艾伯特的同事嘲笑他是妈妈的好孩子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不成熟。
艾伯特客观性焦虑另一方面来自于与同事曾经发生不愉快经历在他的精神上留下的创伤。根据弗洛伊德理论,人在过去经历的无助会留下痕迹即创伤性情境,这种痕迹会引起客观性焦虑。“焦虑存在两种起源—-它一方面是创伤性因素的直接结果,而另一方面则是预示将要重演创伤性因素的标志。” 这时焦虑起到发出信号的作用,告知曾经无助的情景将要发生,在第二幕,艾伯特预见到这种创伤性情境,采用了一些逃避策略摆脱了乔伊斯和艾琳的纠缠。
当艾伯特被同事误会在聚会骚扰了艾琳时,他的客观性焦虑转化成了进攻行为,他殴打了西德尼离开了聚会。艾伯特回到家攻击了他的母亲。此时他采用的防御机制是移情(displacement)。弗洛伊德在《释梦》提出对象移情,即个体把对某人或物表达的情感转而表达给另外的人和物。这种转换往往发生在对原有对象的情感表达不可能的情况下,个体不得不通过对象的移换表达自己的感情,它的防御功能在于通过情感对象的转化,个体可以将情绪能量发泄出来导致焦虑情绪的消失。艾伯特把聚会上受到的不公待遇转移到喋喋不休的母亲的仇视上。
在这个多事之夜之后,艾伯特回家后感到彻底放松,但母亲的话又把他拖回现实,他再次压抑自己的本能,他无意识地采用了防御机制:退化(regression)。退化是指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焦虑时,精神发展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艾伯特又退回到之前的状态:在母亲的控制和照料下,作为母亲的乖儿子,他未能“摆脱与他母亲的既具有压制性又舒适的关系”[5]
参考文献:
[1]Brantley, Ben.“Fear and Miscommunication in Pinterland.” New York Times,2005.
[2]Gabbard, Lucin.The Dream Structure of Pinter’s Plays: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New Jersey: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4]Pinter, Harold.“A Night Out.” Plays: One.London: Faber, 1976:202~247.
[5]Batty, Mark.Harold Pinter.Horndon: Northcote House Publishers, 2001.
作者简介:员珍珍(198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戏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