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几点思考
2016-11-26熊琪琳彭易锟姚桂英
熊琪琳 彭易锟 姚桂英
(作者单位:中共南昌县委党校)
关于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几点思考
熊琪琳 彭易锟 姚桂英
信任原本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的一个基本介质,是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是在我国,因为承诺失效引发人与人的互相猜疑,互不信任的事件频频发生。信任危机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危害更是巨大的。
信任危机 公信力 国民信仰
我国社会近年来飞速发展,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很多东西被人们遗落抛弃,在对物质追逐的同时不惜牺牲他人,自私利己主义泛滥,信任作为稳定社会关系的桥梁正在坍塌[1]。信任危机已然成为一种弥漫在社会中的病症,侵袭着人性。
一、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危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基数庞大,政治体系盘根错节。自古以来,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存在着大量的贪腐事件,上至杨国忠、严嵩、和珅,下到成克杰、胡长清、苏荣等无一不是披着权力的外衣,干着结党营私、谋取私利的勾当。据2014年“透明国际”公布的对175个国家的全球清廉指数排行中,中国得分36分,排名为第100位,丹麦、新西兰、新加坡名列前茅,中国香港排名15位,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举全国之力开展一系列“打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但在“透明国际”的眼中,大力反腐的中国只下降了4分[2]。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极大地政府公权力的权威,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长治久安必然危害巨大。
(二)企业与群众的信任危机
2008年曝光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后续一系列食品问题被爆出,“瘦肉精”、“染色馒头”、“僵尸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巨大的伤害,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据《小康》杂志的关于年度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公众都质疑现今企业生产的食品。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因食品质量引发的事故正给我们敲响警钟:中国的食品安全到底怎么了?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倾向于相信所谓“权威”,所谓“专家”。甚至依赖于“度娘”解决一切问题。2016年“魏则西”事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如此快速的葬送在“百度推广”的“莆田系医院”中。从此百度股指一路下跌,百度在人们心中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个体间的信任危机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人际交往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个体间的信任危机也往往是最容易爆发且被易被忽视的。据《中国质量报》在2002年对我国近20个省份,5000多个样本关于生活指数方面的调查中显示:在回答未来最应该依靠的人时,42%人的选择是自己,40.7%的人选择是家人,而选择朋友的人仅占3.6%,这多少折射出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至今困扰着许多人。相关部门甚至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也没有解决这个社会道德难题。章子怡、余秋雨等名人的“诈捐门”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让群众对“名人”的慈善行为也产生深刻质疑,认为是作秀,是炒作。人们逐渐对任何人事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冷漠、自私。
二、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政府法制机制不健全
这指的是社会对于人们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外部规范力量,对于造假欺骗行为惩罚不力。又因惩罚机制不完善,使得造假行为的成本比较低,由此导致毒牛奶、地沟油、盗版书等现象泛滥,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心灵健康。
道德和法律的界线一直很难衡量,人们的行为在很多时候缺乏外部力量的规范,就“扶老人”事件而言,没扶是道德缺失,扶了就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相较而言,自然许多人会选择不扶以免承担罪责。我国法律对造假欺骗等犯罪事件惩罚机制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类似低成本犯罪频发,很多重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轻微的法律惩戒面前依然会去选择再次犯罪。换言之,在法律机制健全的社会,如果人们的造假行为会带来倾家荡产的结果,诚信与造假两相比较,人们自然就会选择诚信[3]。
(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凌驾于一切之上,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行业竞争自无可厚非,但为了追逐利益而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却不敢苟同。毒牛奶、地沟油等事件无一不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的恶性竞争导致的。企业良心被众多商家抛诸脑后,使得民众逐渐对国内企业失去信心,转而大量购买国外产品,近几年兴起的海外代购也能说明这一点。企业在恶心竞争中虽能获取短期利益,但殊不知长此以往必然走向衰亡。
(三)国民信仰缺失
在我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一亿多人信仰诸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近一亿人信仰共产主义,剩下十亿多人毫无信仰可言,或者说也有一种趋同的信仰,即“名”、“利”[4]。当今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无神论的社会,但自古流传下来的“明礼诚信”却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慢慢流失。近年来我国反复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或知道的仅仅是这24个字,至于行为却与之大相径庭。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逐造成精神的极度空虚,社会安全感丧失引发人际关系间的冷漠和质疑,毫无疑问,国民信仰的缺失是引发中国社会普遍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
三、信任危机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对规范组织和个体的失信行为有所缺失,而道德有没有约束力。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健全制度,约束政府公权力的滥用已增加公信力。同时制定标准的企业管理准则和行业规范,严格把控产品生产和服务质量。此外,还应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断绝商家的“活思想”,为企业良性竞争创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环境,真正做到服务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由过去主要依赖于人的道德自律,转变为主要依赖于客观的制约措施。
(二)建立诚信档案,约束个体行为
为了更好缓解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笔者认为,我国应为每个公民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和公共信任信息查询机制。提高失信代价的成本才能更好地约束个体和组织的失信行为,这样失信者在接受法律制裁的同时,还面临着公众信任的丧失,这会让他们日后的生存都举步维艰,从而迫使人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降低失信的损害,增加社会信任度。
(三)加强宣传教育,重建国民信仰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而“信”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一切的伦理思想都是建立在诚信上的。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袭,使儒家思想在国民意识中却不断弱化。因此,社会应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宣传,积极倡导以“信”为美的社会风气,是国民树立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1]郑永年,黄彦杰.文化纵横[J].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2011.
[2]雷鸣.社会转型期的信任危机[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5~77.
[3]杨太康.当今我国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解析[J].唐都学刊,2003(3):102~105.
[4]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中共南昌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