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外交语言的特征

2016-11-26赵朴楠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精确性模糊性含蓄

赵朴楠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



浅析外交语言的特征

赵朴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外交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也日益活跃于世界外交舞台。外交牵动国家关系与国家利益,并影响各国人民的生存发展,人人都应给予外交适当关注。本文将以外交语言为切入点,简要概述外交及外交语言的概念与含义,并结合实例着重分析外交语言两大基本特征,即精确性和模糊性,最后总结归纳外交语言精确性和模糊性的辩证统一。

外交 外交语言 精确性 模糊性

中国外交自古有之。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之间形成的“合纵连横”的外交局面;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与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明初,有郑和下西洋的外交出使活动;清朝末年亦有外事部的设立,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外交部的发展,外交日益成为国家政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外交能够使人们更加整体地认识世界,并深入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

一、外交的含义与外交语言的概念

谈及外交,必先下定义。《辞源》对外交所下的定义是:“今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交涉为外交。”这一定义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外交的实质,即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外交语言,广义而言,就是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的外交词汇和外交辞令。对外交语言特征的分析,就是综合分析和把握外交词汇和外交辞令呈现的总体特征,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具体分析呈现这些特征,最后辩证统一地看待其特征。

二、外交语言的特征

外交语言呈现两大特征:精确性和模糊性。以下将通过外交词汇和句子的具体示例来分析说明外交语言的这两大特性。

(一)外交语言的精确性

外交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在不同的外交场合中,一般既有付诸文字的书面语,也有当场组织的口头语。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口头语也会遵循事先准备好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免出错。不同的外交场合皆有各自对应的外交手段和外交形式。外交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包括照会、信函、电报、声明、条约、演讲、会谈、谈判等等。不同类型的外交文书大多皆遵循固定通用的形式和格式。无论是精心准备的书面语还是用心权衡的口头语,都要求正式、恰当、准确,以符合书面和口头表达的形式、格式与规范。这就要求外交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并保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

外交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准确无误地表明情感态度和政治立场。比如,正式照会中,领导人常以“我很荣幸……”开头,但若对方国家正在遭遇重大灾难或危机事件,继续套用“我很荣幸……” 这般客套开头便极为不妥,属于错误地表达情感和态度。再者,在称呼国家领导人时也要注意使用准确性的称呼,这体现了基本的常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比如,一般情况下,要用“president”称呼一国元首或总统;“chairman”翻译成中文虽是主席,但其英文含义并非指国家元首或总统,而是指会议的主持人,公司的董事长,或者委员会的委员长,因此要注意明确区分词语内涵,避免误用。

此外,在关乎国家利益和国家地位的问题上,需要明确持守政治立场,坚持绝对地要求准确无误的称呼和表达。比如,尼克松访华以前,美国官方称我国为“红色中国”、“大陆中国”,这本质上是不尊重、不认可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自那以后,美国官方开始下意识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也体现了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升,政治立场日益明确。

(二)外交语言的模糊性

外交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其讲究委婉、含蓄、追求折衷。一般而言,由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影响到国家利益和世界政治格局,国家之间在进行外交往来时,都会谨慎克制,避免使用过分偏激和赤裸暴露的语言,也会避免不留余地地暴露双方的分歧与争执。这既是出于对本国利益的保护,也体现对他国的尊重,当然归根结底是考虑到各自国家利益而为彼此都预留退路,不把话说死说绝,从而避免两国关系一言不合就恶化、僵化。

1、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的语言特征体现为,即便是在表达严重不满和分歧之时,外交用语还是看似愉快且易于接受的,同时又传达了不同程度的警告、可能的分歧和决裂,从而达成一举两得的效果。比如:“正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就是在向对方提出警告。而更严重的警告可以是“中国人民不能置之不理”。这里,用“不能置之不理”这样一个双重否定表达肯定,极力增强语气,较为含蓄地表达了强硬的立场和态度。再比如,若是双方意见不一致,并且最终没有取得一致看法,则会含蓄表达为“双方坦率地交换了各自的看法”,而不是把“双方最终没能达成一致协定”或“双方存在严重分歧”这般不愉快且敌意浓厚的消息直接暴露出来。这样既避免了尴尬,也预示着尽管双方暂时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分歧,双方将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并将保留继续谈判和取得一致意见的可能性。

在外交中还会用委婉的言语来掩饰丑陋的真相。比如,在对别国进行主动侵略时,侵入国往往会把表示主动攻击的词语invasion(入侵)淡化为似乎中立,或是被动且迫不得已参与战争的词语involvement(卷入),以树立并维持本国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

2、力求折衷

交锋中的双方使用力求折衷的外交语言是为了实现彼此之间最终的让步和妥协,从而打破双方相持不下的僵局,实现外交谈判的突破,为双方进一步的谈判与交流提供可能。一个历来被反复列举的经典实例是,1972年2月下旬,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时其代表的美方与中方联合发表了《上海公报》,其中,美方在对台湾问题的阐述上表达了妥协态度。当时我方明确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尼克松代表的美方虽然不可能完全采用我方直截了当的措辞,但为了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便使用了以下措辞:“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对此无异议。”这句话中美方实际上表明的是一种模糊的立场,不直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提及“中华民国”,而是以“美方对此无异议”这样一种笼统地说辞达成一种模糊、消极的赞同。

三、结语

综上可知,外交语言既讲究正式精确,又注重委婉含蓄;既强调立场明确,又适当求和折衷。这体现了外交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的辩证统一。精确性体现为遣词造句的贴切和形式格式的准确,注重基本规范和原则,又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精确性的语言能够准确有效地表明政治立场和情感态度,利于外交双方知己知彼,平稳应对。模糊性的语言体现为措辞的委婉含蓄、力求折衷,对敏感的问题和一些存在的分歧巧妙应对、周旋自如,既能使双方避免直接、正面、激烈的冲突,又能促使双方努力揣摩对方的弦外之音,达成各自想要的结果。总而言之,外交语言是一门平衡的、艺术的语言,值得大家多多关注与揣摩。

[1]黄金祺.浅谈外交种种[J].世界知识,1986(08):21~22.

[2]陈敦荃.也谈外交语言的特点[J].世界知识,1986(12):22~23.

[3]黄金祺.漫谈“什么是外交?”[J].外交学院学报,1987(01):24~29.

[4]黄金祺.外交语言的要求和特性[J].世界知识,1989(06):31~32.

[5]郭鸿.外交语言的语言特征[J].现代外语,1990(04):9~14.

[6]郭立秋,王红利.外交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J].外交学院学,2002(04):80~84.

[7]金桂华.杂谈外交语言[J].外交学院学报,2003(01):78~82.

[8]施燕华.外交翻译60年[J].中国翻译,2009(05):9~12.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精确性模糊性含蓄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含蓄三义
含蓄
阵列式烟气流量测量装置在脱硫CEMS中的应用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测量工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