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影视艺术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与举措
2016-11-26文清
文 清
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影视艺术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与举措
文 清
【摘 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转型期以来影视作品的社会负面影响与危害性,对中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力图全方位展现总体情形、相关的视角、研究方法、争取焦点及研究价值等,同时对具体的影视艺术职业道德教育领域进行细致的归纳与解读其存在的问题,并拟订有效的途径与措施,以此探讨现状成因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中国高校 影视艺术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与发展,新旧体制的转换和更替、利益格局的调整,形成的“过渡阶段”被指称为社会转型期。然而,新旧体制的转换和更替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以实现的,所以在社会转型期中,势必出现 “传统”与“现代”两种体制并存和交织的状态,市场经济体制引发的利益分配失衡,诱发的道德观念变化,形成了诸多社会现象。
当前“娱乐至上”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市场经济,但也破坏了社会的道德触及法律底线,给社会治安带了巨大的压力与危害。今年3月安徽省境内非法建立上千家私家电视传播色情影片;安徽农民17年强奸116名留守村妇;14岁少年因电视剧情节误导奸杀4岁表妹;榕江县初中学生张某某迷恋黄色网站导致按捺不住冲动将20岁少妇强奸并杀害;北京晨报曾报道海淀检察院对两年内女性所犯的74件故意杀人、伤害、抢劫等案件调研发现,影视作品过度美化暴力是女性犯罪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且近几年国内由影视作品诱发的犯罪案件并不少见。作为一个教育者,每一个影视艺术的从业者,我们不得不去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这一现象与职业道德的关联、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如果影视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家采用政策与法律手段干预,高校影视艺术职业道德的介入,迫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发挥各自的职能影响人的自我教育形成优良的价值观。那么,由影视作品引发的社会危害是否可以得到缓解与节制?
一、中国高校影视艺术的教育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余迅猛发展,有如雨后春笋,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发达的地区到欠发达的地区、从专业院校延伸至综合型的大学乃至普通的院校,这种空前繁荣与政府的导向、当前的市场经济、文化需求、办学模式及教学观念的解放有着密切关联,但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也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1]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根据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的不同而将其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学术导向型。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由政府、市场到真正的高等教育主体为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
从2003到2011年期间,国家颁布的影视、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了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下的影视文化产业,催生了中国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搭建与发展,并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大潮,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校影视艺术蓬勃的发展,势必出现“经营粗放”、“教育功利化”、“人才培养被泛化”、“无特色、无特点、缺少竞争力”等弊病。最终导致中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出现以下现象:(1)政策导向触发影视艺术教育多元化格局;(2)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商业化倾向;(3)市场导向催生影视艺术教育功利化;(4)价值取向导致影视艺术人才培养被泛化。[2]
二、影视艺术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由影视作品诱发的诸多强奸犯罪案件,网络自暴性丑闻达到走红的目的,媒体引用淫秽词语招揽受众群体,部分综艺节目窥探私人秘密引发成人话题博取收视率,更有近日各大网络热门话题及相关的调查,分别显示中国60、70年代的人谈及性话题时比较保守,80年代的人持选择的态度,90年代的人基本是处于开放的状态甚至很多人都没有羞耻的心理。我将这一系列社会现象归纳为:(1)当前暴力、色情等影视文化泛滥,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教育,把人们推进伦理道德挣扎的漩涡之中。(2)“小人势力”文化盛行,影响了社会文明良性的发展。(3)“泛娱乐”影视文化的风靡,诱导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4)部分影视艺术人员道德的沦陷,误导了人生价值观。
而事实证明,在社会转型期“娱乐至上”现象造成的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伦理道德观,影视作品职业道德缺失最终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1)流行的“权谋文化”诱发“道德观念”改变;(2)走红的“暴力文化”埋下“暴力犯罪”诱因;(3)倡导的“奢侈文化”激发“隐性消费”欲望;(4)膜拜的“外来文化”促使“传统文化”衰退,(5)盛行的“低俗文化”催生“泛娱乐化”倾向。[3]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注重影视艺术从业人员的自身职业素养,强调当前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职业道德的必要性,试图通过影视艺术职业教育正确引导“娱乐至上”的现象造成的社会危害,而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途径。
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影视文化产业的预备人员,是未来我国影视艺术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影视艺术工作,乃至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安。在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影视艺术职业情感、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可以促使影视艺术预备人员将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职业道德品质,把影视艺术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与标准,从而对潜在影视艺术人员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作用。相反,如果学生缺乏应有的影视艺术职业道德,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必然会导致其为谋取个人或单位利益而肆意告假,利用低俗的手段进行相关的炒作,抑或者是在影视作品中故意走光来锁定观众的目光等,给社会造成相关的危害。
三、高校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影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影视艺术职业道德教育
在我国当前的影视艺术教育中,从其开设的课程体系,我们不难看出,基本所有的高校都以制作为主,突出动手能力。这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以市场需求和就业率为培养目标进行的。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并不等于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只是社会构成的一个分子,所以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变量。中国社会转型期“娱乐至上”职业道德缺失造成的危害形成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社会大力发展经济也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与良好的社会道德,势必引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模式---强调专业实践能力,注重专业职业道德的素养。而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开设影视艺术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站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角度去思考,我国当前的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具有明显滞后性。
(二)缺乏对影视艺术学生的专业熏陶和影视艺术职业道德的氛围营造
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缺少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形态,市场误导人们将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吸金的产业,扩大商业价值而忽略作为媒介改造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中国高校一味强调经济适用价值忽视人道主义本身的“人文关怀”,本可以在学生时代即已奠定的职业道德观却无法实现,高校没有很好地履行对学生进行影视艺术职业道德建设的责任,而把这些责任推向社会,最终极有可能会违反影视艺术职业道德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三)学生缺乏岗位的社会实践机会与良好的社交能力
中国高校影视制作类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遍布大学四年,在企业公司实践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许多公司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导致学生在高校读书期间缺乏“真枪实弹”的实践机会,自然缺少对影视行业的风险性深度理解,从而使学生埋下遵守职业职业道德自觉性不够高的隐患。近年来报道的娱乐圈“潜规则”现象层出不穷,这一行业内部现象折射出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四、加强影视艺术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与专业水平
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和专业水平是培养学生影视艺术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条件,高校影视艺术教师人格的完善会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不会引发抵触和反感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自身较为完善的人格修养为基础,结合实际的影视艺术案例对学生进行影视艺术职业道德品质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加强
在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来满足人生存的需求,更应该注重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快速上岗的能力,避免学生利用不良的手段达到谋生的目的,在影视行业中形成败坏的习俗与风气。
(三)建设高校诚信专业文化
高校不仅要将影视艺术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教学中,更要深入到学生生活各个层面,高校可以开设文化月、诚信文化周、诚信人物评选等活动,还可以适当的建立诚信管理机制,如艺术类的学生课程作业抄袭网络或者他人作品行为计入诚信档案,学生会人员评选采取公开透明方式等建设诚信校风。同时,广泛开展影视艺术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使影视艺术类的学生在高校学生期间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审美观。
(四)建设高校影视艺术职业道德的课程
高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并加大学分比重,针对学生不同需求选择不同辅导教育方式,通过影视艺术道德职业课程,加强引导、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价值观,使影视艺术类的学生提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好的服务。
(五)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高校除了专业的教育之外,更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著名的哈佛大学有一扇为纪念此校1890年毕业生Samuel Dexter而建的门,内外门楣上的铭文100年来为哈佛学子所遵从:门外刻着“Enter to Grow in Wisdom”,门内则刻有 “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这也就不难理解在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安田提到哈佛大学的校训:“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可见,社会意识与责任感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五、结语
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来说,拥有一批信仰、遵守职业操守的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是必要的,那种忽视商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没有规则与职业素养的企业管理者阶层不足以担当构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重任。但是,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者一些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已经屡屡暴露出问题,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危害引发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传播媒介、人的文化层次、社会的文明与道德准则、法律的制约、教育的疏导、个体的认知能力等,如果我们注意教育的疏导功能和影视职业道德的建设,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触发影视艺术从业人员,通过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当前由影视作品造成的危害得到良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邓进.对中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电影评介,2011(07).
[3]钟潇.匮乏于中国艺术精神关照的中国高校动画教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5).
[4]柳执一.高校动画专业教材出版现状浅析与思考[J].中国出版,2011(6).
作者简介:文清,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央视剧中心演员、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