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下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和对策

2017-02-23赵莉刘芳蓉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赵莉+刘芳蓉

摘    要: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等多重重担,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步提升。现阶段我国一些大学生尤其工科院校一些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足,这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不相吻合,本文就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重科技素养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失落等问题,分析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出一个原则和四条途径。

关键词: 人文素养培养    社会转型期    工科院校大学生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有鲜明的理解力。”[1]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社会转型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人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人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之一。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種文化现象。”[2]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四方面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形成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包括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对人类及民族的关注与责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等方面。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人文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伦理等领域内较丰富的知识,还包括在优秀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3]。人文精神并不是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而是强调在建设社会和社会实践中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好是促使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爱智”、“成人”的过程,学生只有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才能精准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二、转型期下工科院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与问题

从二十世纪初八九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漩涡中发生着巨大转变。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化同步启动,结构转型是指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体制转化是指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这一转变趋势方兴未艾。在这个特殊时期,高校教育工作同样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高校教育工作出现了以下问题:

1.一些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重科技素养、轻人文素养。

相比于哈佛大学早在1978年公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中就明确规定:全体学生要学习“人文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国外语言文化”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课,这些课程约占总课程学分的1/3。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比较少,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高校人文课程总体不足1/5[4]。究其原因,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等问题。现实压力促使教育功利性的畸变,一些学校为达到考研、毕业指标,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能教育,忽略对学生人格、情感的教育与关怀。长此以往,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不成正比,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缺乏对美学、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看问题缺乏深度,只关注事物的表面,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没有客观的认识;缺乏辩证思维,主观片面,不能从多种角度看问题。

2.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人文精神关怀,精神上的失落与空虚成为普遍心理问题。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市场化改革是未完善的,未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而另一份关于大学生日常行为价值观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能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90%左右的学生从没参与过志愿者活动,多数人都选择追求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5](见下表)。可以看出当代一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责任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表  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价值观的调查

三、完善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

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在这一变迁中,思维较为活跃、富于创新特质的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发生一系列变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往往是社会变迁的思想折射[6]。

根据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一份《关于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在岗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知识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和浅薄;调查结果还显示:能完整说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张者不足20%;完整地读过两部国外文学名著或了解两种国外哲学思潮的学生均不超过半数[7]。央视曾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过人文素养的调查,其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竟占到85%,其中因应付高考而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占65%,认为人文知识有无关系不大的有10%,而余下的则认为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用[8]。

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期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以下注意点:

1.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应以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为原则。

针对“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重科技素养,轻人文素养”这个问题,高校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则为一个可实施的方法。对大学生的教学要求不仅要重视科技素养,还要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此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知识氛围,建立和完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共同进步。

2.转变教育者自身误区,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完善教育体系。

当前,高校教师以评职称为目标,大部分精力用于发论文、做课题,对于上课内容多采用老教材、老课件,在各高校教学检查中均有所反映。

针对上述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與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也就是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所以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品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积极开展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过硬的问题,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园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调查表明:60%的学生参加过学生会、社团、艺术节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认为参加这些活动很有收获,可以“锻炼自己”、“丰富业余生活”、“结交朋友”、“扩展知识面”等[9]。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进行自我宣传的舞台,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文化、人文精神的新认识;扩大交流平台,与其他学校共享文化资源,通过学校之间的联谊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校训是一个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体现,根据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对校训的宣传和落实,树立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光靠学校、老师一头热,还需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同样重要,提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激发大学生最纯粹的对“爱智慧”的热情。对此,学校要加强引导,如创办读书交流会、设立读书奖学金、奖励发表文学刊物的学生等。

5.构建适合于工科院校的、可行的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门宜应以教学质量为衡量学校的标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使高校重视科学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充分的实地调研,构建一套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系统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培养。同时,根据学校运行模式,建立人文素养培养的运行机制,使人文培养更加科学化。最终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规范化、常态化。

在社会转型期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对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当前形势下适合于工科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便于高校推广和使用,使更多工科院校大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商务印书馆,1979:310.

[2]舒新城.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莫君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探究[N].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4]顾明远.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5]杨荣.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4(11).

[6]吴红,李小艳.论中国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7]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唐佳.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3).

[9]杨礼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施路径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4).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期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