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领导力研究的范式转变
2016-11-26郭爱妹
文/郭爱妹
性别与领导力研究的范式转变
文/郭爱妹
性别与领导力研究既是对领导学的充实与完善,亦是对性别研究的深化与拓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领导力出现了“井喷”之势,社会各个领域都迅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女性领导者。20世纪80年代,性别与领导力逐渐成为领导学重要的研究领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性别与领导力的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研究视角上,表现为从“差异视角”到“平权视角”的转变;在研究隐喻上,表现为从“玻璃天花板效应”到“迷宫”与“玻璃峭壁”的演变;在研究方法论上,表现为从“认同同质化”到“交错性范式”的变革。
研究视角的转变:从“差异视角”到“平权视角”
综观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基于性别差异的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二是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女性主义领导力研究。从性别差异的领导力研究转向女性主义领导力研究反映了性别与领导力研究视角的转变:从强调性别比较的“差异视角”到强调赋权与平等的“平权视角”的转变。
差异视角的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主要聚焦于男性和女性特质及其与领导力的关系,认为男性与女性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的领导风格,而男性与女性在行为、能力和态度方面的差异构成了女性领导力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两种研究取向:生物本质主义的差异取向和文化本质主义的差异取向。20世纪七八十年代,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主要基于生物本质主义的差异取向,主张男性与女性的生物学差异构成了女性领导力发展的障碍:“女性的特质、行为、态度及社会化使女性不适合或不足以担当领导者职责,因为这些因素与所谓的成就恐惧或不愿意冒险有关。”20世纪90年代起,基于吉利根等文化女性主义理论,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推动下,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开始转向主张“女性领导优势论”的文化本质主义的差异取向。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组织环境的变化,传统的领导风格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当代领导应该授权、支持和鼓励员工、注重团队合作等。文化本质主义的差异取向认为,这些变革性的领导风格与文化女性主义所褒扬的女性领导风格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女性领导者更倾向于通过“鼓励参与”“强化他人的自我价值”“分享权利与情报”以及“激励他人”等手段,建构一种明显区别于男性的命令-控制式的互动式领导风格。
进入21世纪后,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对本质主义的差异视角提出了挑战:从“女性被赞美拥有一种新的领导方式,但她们却从这种赞美中收获寥寥”,转向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平权视角”。“平权视角”实质上是在领导力研究中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而非仅作为人口社会学意义的性别,强调领导力发展中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强调关注女性的多元经验,挑战权力结构与父权制,赋权于女性,并导向平权的女性主义价值目标。J. K. Fletcher从女性主义视角阐释了女性主义特质(feminist attributes)与女性主义目标(feminist goals)之间的区别:女性主义特质是关系的和合作的,但忽视性别与权力机制的环境并不导向女性主义目标。尽管组织可能并不是有意地排斥女性,或许还努力为女性创造更为平等的环境,但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她们需要挑战权力结构与男性化的框架;如果缺乏这样的认知,或许隐喻是女性主义的,但目标并不是。因此,平权视角的女性主义领导力模式需要导向女性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研究隐喻的演变:从“玻璃天花板效应”到 “迷宫”“玻璃峭壁”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一直是探讨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最为引人入胜的隐喻之一,是指一种“看不见的、然而却是使少数民族和女性无法登上组织阶梯上层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跻身于组织高层,女性在获取权力与权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今,玻璃天花板仍在作祟吗?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机会日趋均等,当代女性领导者所面临的障碍“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无法翻越的‘水泥墙’(concrete wall)或难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它涉及到进入陌生领域过程中的多元挑战、间接迂回与涉险,而不是遵循直线发展直至顶端的路径”。A. H. Eagly和L. L.Carli以“迷宫”(labyrinth)这一新的比喻来“描述女性在其获取领导权的蜿蜒崎岖、险象环生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挑战”。“迷宫里有数不尽的障碍,有些障碍很隐蔽,有些则是一眼就能看穿”;但是几乎没有法律或明确的、广泛认可的准则将女性拒于高层领导职位之外。女性在晋升道路上遇到的迷宫中的主要障碍来源于组织习俗和惯例,而这些习俗和惯例又反映了传统的家庭劳动分工,常常使女性领导者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男性化的组织文化不利于女性积累晋升所需要的社会资本。女性只有迂回地通过这些复杂的路径,解决好在儿童照顾需要、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以及其他认同基础上的歧视,才有可能最终到达高层领导职位。
当女性到达组织的顶端之后,这些障碍是否会消失呢?M. K. Ryan和S. A. Haslam的研究发现:女性领导者更可能被安排处理具有高风险并可能导致失败的情境,因而往往被搁置于“玻璃峭壁”(glass cliffs)之上。“想到管理者,想到男性”(think manager-think male);“想到危机,想到女性”(think crisis-think female)。当组织处于危机之时,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可能被置于领导职位;而这些职位有着较大的失败风险,因而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进入组织高层的女性常常还面临着职业角色的认同危机:“看起来像女士,行动像男士”;社会期望女性领导者必须行走于“不太懦弱”与“不太专横”的狭窄范围之内——这是一种阻碍女性领导力潜能发展的“普罗克汝斯忒斯式的妥协”(a Procrustean compromise)。
“迷宫”这一隐喻更形象地刻画了女性在获取领导职位的蜿蜒崎岖、险象环生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挑战,以此说明女性担任领导职务的现状是由极其复杂的原因所造成的;“玻璃峭壁”则将“玻璃天花板效应”比喻的意义进一步延伸,以此来表达女性领导者的处境以及她们在职场边缘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的岌岌可危的生存经验。这种对女性领导力发展障碍从直线转变为迂回的多元挑战的认知,揭示了女性领导力的曲折轨迹;在女性领导力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今天,挑战与障碍也变得扑朔迷离。性别与领导力研究隐喻的演变既反映了女性领导力所面临的挑战的时代变迁,亦反映了女性领导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从“认同同质化”到“交错性范式”
“认同同质化”假设某一或数个认同或差异最具解释性;而“交错性范式”强调多个社会认同或范畴的交错建构对个体经验的影响。
长久以来,认同同质化一直主导着性别与领导力研究,领导力被视为性别或文化中立的现象。一方面,基于美国白人男性立场的主流领导理论坚持价值中立与客观性立场,聚焦于不同性别、文化及民族/种族背景下的领导者所面临情境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很少从文化、性别、种族或民族、阶层等角度探讨领导的多元性问题;另一方面,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往往只是关注领导者的性别影响,忽视其他认同的共时性影响,存在着同质化性别范畴的本质主义倾向,导致难以发现与诸如刻板印象和图式、内群体-外群体动力机制、角色期望、权力和地位差异,以及基于同一行为的差别化对待等与迷宫相关的因素对女性领导力的重要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和领导情境的日趋多元化以及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领导者的多元交错认同对领导力的共时性影响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交错性”(intersectionality)成为领导学新的研究范式。将交错性引入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第一,交错性强调对多元边缘化群体的关注,反对传统认同研究的同质化与本质主义取向,使研究者关注到同一范畴内亚群体之间经验的差异性与多元性;第二,交错性主张个体社会身份认同的多元交错建构性特征,有助于对领导力的多元性达成更为丰富与更为深刻的理解。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交错性用于研究、认知以及回应性别如何与其他认同交错,这些交错又如何影响压迫与优势的独特经验;而且,认同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累加,它们互动并由此建构了女性领导者完全不同的经验。第三,交错性范式尤其强调多元研究方法的使用,拒绝采用社会认同的单一视角与累加的方法,而聚焦于多元水平的复杂过程与系统的交错互动本质。因为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均难以达成对“情境性建构”的研究,多元方法对动态的、交错建构的过程与系统的研究至关重要。
总之,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发生了从“差异视角”到“平权视角”、从“玻璃天花板”到“迷宫”与“玻璃峭壁”、从“认同同质化”到“交错性范式”的转变。研究范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纠正主流领导理论及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中的认同同质化的本质主义倾向,促进对多元边缘化群体的关注,揭示女性领导者复杂的多元经验;而且有助于促进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应该包含多元认同群体的经验,关注多元维度对领导力理论的建构以及来自多元群体的追随者对多元领导的期待和偏见对领导力实践的影响,从而厘清多元交错的社会认同对女性领导者经验与行为的影响,揭示权力和社会不平等的生产机制,促进女性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摘自《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