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抢占了其他国家的出口机会?
——来自制造业的证据
2016-11-26刘瑶
文/刘瑶
中国是否抢占了其他国家的出口机会?
——来自制造业的证据
文/刘瑶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一直伴随着国际贸易的爆炸式增长和FDI的大量流入。从1990年至今,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的比重从1.8%提高到12.2%,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1993年,流入中国的FDI占到当年的13.19%,2014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发展迅速,2014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高达31.6%,远高于除墨西哥和泰国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出口制造业商品因具有高度专业化、丰富多样性、价格实惠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那么,中国是否因竞争效应挤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机会呢?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和制造业商品出口的竞争效应方面,但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有很大差异。很多研究是关注中国加入WTO这一历史事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时过境迁,如今很少有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到生产组装,再到物流销售,都在一个国家完成;传统的“国家制造”已转变成“世界制造”。这种分割的“任务和活动”(tasks and activities)在最经济的国家完成,通过国际贸易在各国之间交织成“全球生产网络”。而从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来看,参与全球生产的国家由于价值增值环节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形成一个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因此,全球价值链的存在已经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紧密捆绑在一起,最终消费的变化通过价值链的上下游关系共同影响着价值链参与各国的出口波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机会,是本文的待检验命题,也是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模型与数据
我们将借鉴Anderson和Wincoop、Robertson构建的标准国际贸易垄断模型来分析出口供给能力和进口需求能力。本文将考察中国与6个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和泰国)和3个欧盟成员国(波兰、土耳其、匈牙利)的出口竞争关系。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都高达67%以上,国内的制造业专业化生产程度也很高,其中墨西哥和泰国的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中国,因此可以很好地反映制造业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另外,中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同属于东亚生产网络,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波兰和匈牙利是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重要国家,同时波兰、匈牙利和土耳其又是欧洲生产外包的重要承包国,墨西哥在美洲的生产网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与中国输美洲产品存在上下游关系。因此,我们的样本包括2000~2014年上述10个国家向世界最主要的40个国家的出口,并将贸易数据按照HS两分位水平划分为70个部门。
估计结果分析
(一)基本回归
2000~2005年,出口供给能力的核密度曲线向右移动,表明各国出口供给能力普遍提高;曲线形状由大小波峰变为峰值相当的双波峰,说明相当多一些国家和部门出口供给能力发生飞跃性进步。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因此2010年的出口供给能力密度函数与2005的情况比较相似。2014年出口供给能力密度函数的位置更加左移,表明相对于2000年,出口供给能力明显降低。相比出口供给能力的波动,进口需求的核密度图比较平稳,2000~2014年进口需求的分布逐渐向左略微移动,表明进口需求略微降低。
(二)中国与其他国家出口供给能力对比
墨西哥、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土耳其、匈牙利、波兰,这些国家的出口供给能力与中国的出口供给能力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环太平洋国家的出口供给与中国的线性关系更显著。这样的结果可以由两方面的原因来解释:
第一,与中国相比,各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不尽相同,存在较大差异。2000~2014年,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排名前40位的商品在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速前40位排名榜上仅占半席,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国家制造业产品出口的竞争交集并不多。例如,树胶树脂类产品在泰国排名79、在巴基斯坦排名40、在斯里兰卡排名49;人造纺织材料在马来西亚排名89、在菲律宾排名94;手工艺制品在泰国和菲律宾的出口增速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1,但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土耳其、波兰排名分别为97、93、97和90。
第二,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下游贸易。中国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同属于东亚生产网络,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更是促进了双边贸易。因此这些国家与中国在制造业的出口方面互补效应大于竞争效应。
(三)出口供给能力的动态变化
总体来看,各国的变化方向一致,大小不同。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出口供给能力在2008年后有所下降,之后波动剧烈。除马来西亚和匈牙利两国的波动较小外,其他国家的出口供给能力与中国相比,波动更大。2000~2014年中国与各国的出口能力变化情况不同:第一,各个国家在不同行业上,出口供给能力的变化差异很大;第二,中国出口供给能力的波动范围更大,与其他各国出口供给能力波动的相关性较低,相关性最强的是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最弱的是土耳其、匈牙利和斯里兰卡。
(四)反事实检验
如果中国的出口供给能力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不变,那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供给能力与当前的情况会相差多少呢?结果表明:
第一,各国出口供给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土耳其出口需求降低4.4%,而受影响最小的马来西亚则下降了1.4%。平均值2.8%,这表示中国出口供给维持在2000年的水平会使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供给平均减少2.8%,这就意味着中国在这些国家赖以发展的出口行业的出口供给下降。
第二,在单独考虑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情况下,除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受中国出口供给影响较大以外,其他国家受影响的程度较小,匈牙利受出口供给影响的变动仅为-0.17%。而在单独考虑资本密集型产业时,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受影响程度小于1%,其他国家均大于1%,变动幅度最大的墨西哥达到1.5%。在这两种密集使用生产要素不同的行业,各国出口差异的平均值分别下降了0.76%和1.0%。可见,当中国出口供给能力维持在2000年的水平时,其他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冲击大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冲击。
第三,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中国出口供给对其他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供给产生的影响平均值为正值。也就是说,中国出口供给的增加对其他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需求具有促进作用,而这主要归功于技术外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核能、航空航天等产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出口供给的增加,势必会造成先进技术外溢,促进其他国家高新产业的发展。
第四,服装、鞋类、电子产品和玩具是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类别,我们发现各国出口供给能力下降较少。尽管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供给能力下降,但服装、鞋类、电子产品和玩具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国2014年的出口供给能力并没有太大变化。同时,这些国家近几年致力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即使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口供给能力仍保持在2000年的高位,其他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影响仍较小。
结论与启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融入全球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也带了国际贸易区位的重新洗牌,发展中国家获得了价值链升级的机会。本文基于2000~2014年OECD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组成的40国样本,考察了中国与6个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和泰国)和3个欧盟成员国(波兰、土耳其、匈牙利)的出口竞争关系。
本文认为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其他制造业出口方的负面影响微乎其微,其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出口结构与中国极为类似的国家,中国的出口对其出口的冲击是巨大的,存在明显的贸易竞争效应,而对于与中国出口结构存在差异的国家,中国出口增长对其影响不显著。第二,全球价值链的存在也促进了上下游国家协同发展。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例如服装类、机械类、电子类等,都是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较高的行业,也为下游行业。因此环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更容易分享这一生产网络的红利。第三,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外溢也促进其他国家高新产业的发展。中国在核能、航空航天、化学材料等产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出口供给的增加,势必会造成先进技术外溢,带动其他国家相关产业的出口发展。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摘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