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话语权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一一 兼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2016-11-26陶蕴芳

社会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理话语权话语

文/陶蕴芳

学术话语权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一一 兼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文/陶蕴芳

中西学术话语权的非对称性

学术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国家影响力和渗透力推进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学术话语权是中国社会科学“理论自觉”的深层次要求之一。“学术话语权”是在学术领域中,话语权利、资格和影响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是学术共同体在与之相关的学术界中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学术话语权不仅能够赋予事物深层次的意义,以理论性的方式解释和揭示世界,而且能形成价值判断,引领社会的建构和走向。因此,对于学术话语权的掌握和引领,能使自身处于思想、知识和行动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并没有获得相对应的学术话语地位与影响力。与西方相比,我国仍处于学术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形成学术软实力上显著的不对称性。依托于传统学术地位的领先优势,西方的学术思想对于我国的影响很大。

一方面,我国学术界输入了大量的西方学科话语及其概念、命题、方法,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及影响力占强势地位,并以此为载体形成中西方之间主导性思想、理论、方法以及价值判断标准的不对称性。

另一方面,在以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学术知识生产体系下,学术研究的前沿方向、研究评价标准和学术研究的资源平台等几乎都由西方国家统领,形成中西之间学术话语评价体系的不对称性。一些西方主导的学术话语体系不仅可能导致思想上的误导和偏见,而且还可能导致政治合法性削弱,影响公众对于我国的政治认同,甚至可能带来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对于中国的崛起和长远发展带来潜在的难以预测的风险。因此,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对于改变当前中西学术话语体系的不对称性,为我国政治认同提供深层的学理支撑与价值判断标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理论自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学术话语权与政治认同、道路自信的作用机理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政治的一种情感或态度,表现为一种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包括对于执政集团的执政理念、制度与政策的认同等。学术话语体系的解释、价值判断与引领作用对于人们政治认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作用表现为:

1.对于政治认同的对象赋予性质的认知与合法性的判断。学术话语体系能够通过学理性的建构,对于政治认同的对象的合法性提供判断准则与学理阐释,能够确定政治统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与合法性,也可以排斥和否定某些政治体制的合法性。例如,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下,所谓“民主自由”“自由市场经济”等往往作为判断政治与经济性质的标尺,凡不符合其学术标尺的国家,则被排斥为“非民主国家”“威权资本主义”等,此类学术标签下的性质界定不仅歪曲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而且割断了中国人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期望,诱导民众将当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归因为经济与社会性质的变化。总之,在学术话语权的性质抽象与价值判断下,符合一定学术话语权的政治制度体系,其运作效果被解释为具有利益上的合理性、价值上的正当性,以及制度上的永恒性;反之,则被认为非正当、非正常的,需要被推翻和改变的,从而对于政治体系的性质和意义产生价值判断作用。

2.决定政治认同的深度与认同的有效性。政治认同依赖于认同主体对于政治合法性与政治运作体系的认知,这一认知过程又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初级层次是本能上或情感上的认同,是建立在简单的直感之上的;而高级层次是理智上的认同,是人们对于政治运作体系在理论、逻辑上的认识和真理性上的把握。学术话语,由于其性质的抽象、概念、命题、方法的把握,能使认知对象在性质和理论的高度达到深度的政治认知。学术话语权巩固了其本身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地位,使对于政治体制合法性的判断更有渗透力和影响力,使政治认同从灌输型向积极主动型转变;从浅层次的本能性、直感性的政治认同向深层次的理智型的政治认同转型。

3.对于政治认同与社会建构起引领作用。在对于政治合法性与政治体系运作绩效的认同之上,学术话语权对于政治道路和政治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学术话语体系能够指向社会政治现象的深层次,通过对于事物及现象隐性特征的抽象与核心论断,以学理性的“形而上”“演绎”的方式引导社会政治的走向和制度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学术的方式对于社会行动进行价值判断,区分社会行动的“合理”类型与“不合理”类型,在对现存社会政治体系进行反思批判之上,构建新的社会蓝图,在社会层面、制度层面与个人的认知层面,都发挥建设和引导作用。学术话语以话语、符号、象征系统等形式,向社会成员提供了多种共同性资源,这些共有知识以内化的方式,向社会成员传递共同的行动指令,从而对社会建构起引领作用。学术话语体系对政治认同建构的引导,可能产生和谐、合作和建设性的效果,也可能产生对立、冲突甚至灾难性的结果。

由于学术话语权对于政治认同的重要作用,在学术话语权不对称性的条件下,西方强势的学术话语体系在性质抽象、学理解释以及价值判断等层面,对于我国政治认同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削弱了我国政治认同的学理基础与价值判断标准。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心理对于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感受、选择、吸纳的过程。学术话语体系能够为这一认知过程提供理论指引与深层的学理支撑。而由于学术话语权的不对称性,在西方给定的学术研究和对话框架下,依据其话语权的强势地位,以其掌握的学术话语权的“真理”大棒作为评价政治运作与社会现象正当性、真实性、合理性的标准,排斥和否定不符合其标准的运作模式。美国政治学最大的意识形态特征,就表现在美国政治学家的国家倾向上,即美国政治学是把美国作为“理想”和“样板”的。总之,在其学术话语体系下,形成了经济、政治等社会科学领域价值判断的“先天”标准与“普适”准则,以“科学”的形式,构筑了中西之间不对称的理念框架与价值判断准则。

2.削弱和消解了我国的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

学术话语权的不对称性,导致中西方在学理基础与价值判断准则的不对称性,使我国的政治认同缺少深层的学理与价值判断支撑机制,削弱了对于我国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在现实呈现出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的成就与绩效超过了以西方理论为指导的发展中大国和经济转轨国家。例如,我国已超过西方七国中的六个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而反观以西方学术话语为指导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重创,如在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指引下,以“休克疗法”进行激进改革的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曾遭受重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巴西等拉美国家陷入低经济增长与高危机频发的“迷失的二十年”。另一方面,与实践建设成就形成显著的反差的是,我国知识界与社会大众在西方学术话语权的引导下,仍然习惯于从西方理论所预设的角度来看问题,甚至裁剪中国发展实践与建设成就,以附会和适应西方的所谓“学术理论”。这种“削足适履”式的解释与判断,可见西方学术标准与解读方式对于我国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的影响之深。学术话语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我国建设成就的理论阐述不够,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的深层理论支撑不足,使我国陷于学理上的被动的地位,形成社会主义实践建设成就与学术话语权上的显著不对等、不适应状态。

3.降低和扭曲了我国的政治认同的自觉性程度。

由于学术话语是以“知识体系”和“真理”掌握者的形式出现的,其表现为思想性、价值性与非强制性,是通过符号、思想、知识等以无形的方式来消弭强制和压力,消解强制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反感和叛逆,其深入人心的作用和方式,对于政治认同的影响更为深刻而持久。在中西学术话语权不对称的情况下,政治认同的学理性构建不足,政治认同主体不能获取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发展道路的深度理解与真理性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式,不仅容易形成逆反心理降低政治认同效果,而且可能造就了大量的被动盲从型认同、冷漠认同、虚假认同与伪认同等不健康的政治认同形态。这些在现实世界中被压制的政治认同形态在网络匿名性的空间中往往以极端的意见形式被反弹出来,表现更为明显,与现实世界形成明显的反差。而西方依据其所掌握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学术输入的同时,隐含的对于西方模式的学术辩护与价值导向,却可能对人们的是非判断与潜意识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4.对于我国道路自信与政治认同形成误导与风险。

由于学术话语可以抽象、揭示和演绎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社会实践进行引领和建构。而在当前,由于学术话语权的不对称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对于我国知识分子乃至社会大众的学理性建构及实践思路起着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的发展看作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以学术话语为工具,向中国推行隐性的深层影响力和渗透力。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社会转型中而出现的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矛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矛盾、经济发展不足与发展成果如何合理分配的矛盾等,诸多矛盾相互交织和影响的复杂局面,亟须学术理论的向导和指引。然而,在西方学术话语的指引之下,结合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一些民众乃至知识分子简单化地认为,西方模式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将所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推论到未能实现“民主化”上,迷信多党制、“选票万能”等。在理论界与社会各领域、在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空间中,都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严重损害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政治认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的长远发展可能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

学术话语权与政治认同、道路自信的提升

如何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权,以提升人们的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

一是构建能与主流学术界对话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当前学术话语权的不对称状态下,我国首先要提升对于自主学术话语权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以构建能与主流学术界对话的学术话语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的建构:初级建构是通过学术的生产和制作,概念、命题、象征符号和系统阐述等,形成学术话语权体系;次级建构也就是学术话语通过传播、复制以及再生产,使社会成员认可、接受之,并引发共鸣,由内在的思想外化为态度和行动等实践形态。这需要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依赖于长期的知识积累、深入体验和反复实践,需要艰苦卓绝的探索:一方面,需要在学科专业基础之上,深入学习和理解西方学术理论体系,对于西方学术体系的理论框架、概念与实质有准确深入的掌握,能够吸收其科学成分与合理内容,又能辨识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偏见与歧视性成分,积累能够对接国际学术范式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需要立足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上,深入理解中国自身历史、国情的特征,能够提炼出契合中国特征的概念、框架、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建设实践,形成既能被世界认同的学术标准和影响力,又能契合中国性质和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二是提升学术话语权体系的政治认同功能。

学术话语权是政治认同的基础,能提升政治认同的深度和有效性。以学术话语权为依据,提升政治认同效能,改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依赖强制性、灌输性的状态,通过学术话语的构建,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形成深层次的、自觉主动的政治认同。首先,理解学术话语权的政治认同的功能,通过学术话语权的构建,提升我国政治合法性与运作绩效阐释的学理性基础,以概念、原理、命题等科学方法的形式构筑政治认同的深层支撑体系。此外,对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以“真理”形式出现的理论、价值判断等,以中国的实践为标准进行重新认识,阐明其学术体系中意识形态功能和辩护性质,在学理上消解其对于政治认同的潜在不利影响,对其意识形态功能构筑起深层的抵御能力。其次,通过学术话语体系,提升政治认同的层次。以深层的学术话语体系为支撑,将初级的本能性的、情感性的政治认同,提升为思想性、理智性的高级政治认同;将虚假认同、冷漠认同与认同无意识的不良政治认同状态,提升为自觉、主动的政治认同;提升在政治合法性、政治体系运作绩效的解释力与建构能力,并能从理智上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第三,发挥学术话语对于政治认同的建构性,在政治合法性阐释、个人认知、制度体系设计之间形成和谐的政治认同结构性体系,形成表性的、制度结构的和深层学理基础之间和谐的、有序的政治认同结构性体系,提升政治认同的构建解释能力、引导能力与价值判断标准。

三是在中国道路实践中不断提升完善话语权与政治认同。

学术话语权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硬实力”基础之上的。中国仍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之中,“中国模式”也远未定型,我国距离理想的社会状态与建设成就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国既要保持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深层价值理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摆脱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病,实现更理想的发展道路、社会模式与文明形态,在中国道路的不断完善中提升我们的学术话语权与政治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一方面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国的学术概念、命题及话语体系,不断深化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涵,破除对于西方学术话语权的迷信,汲取古今中西的一切有益成果,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以所提炼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指引中国道路的完善与中国模式的实践,突出中国话语的解释力与影响力,加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学理阐释和大众化阐释,将中国道路实践与学术话语权的提升统一起来,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摘自《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原题为《学术话语权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研究一一兼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本文系2015年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虚拟社会中政治认同及其治理研究”(RW150101)成果】

猜你喜欢

学理话语权话语
画与理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冰雪难美性项群跨项选材的学理基础、成功案例及实践路径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陈年凡客创始人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