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2016-11-26於可训
於可训
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
於可训
在张赟对蒋韵的访谈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张赟说蒋韵是一个“成就大于名望”的作家,就我读蒋韵作品的印象而言,确诚如此。也许这是指蒋韵在一个特定时期的状况,事实上今天的蒋韵不但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有很高的名望。而且正因为此前经历了一个“成就大于名望”的时期,所以今天这名望才不是“浪得”的,而是因“实”而“至”,即人所谓实至名归。
说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一种流行的作家归类法。批评家和学者为了自己的方便,常常喜欢把一些作家归到一种创作潮流或派别、“主义”之下,用这种归类方式来对作家的创作作总体的论述、评价。这几乎成了批评家的一种习惯,或已经流为学者的一种著述成例,笔者也未能或免。这样做虽然省心省力,但却留下了一个可称“后遗症”
的东西,即有些作家因为某种创作特征不够明显,或干脆不合潮流,不尊文统,不入门派,就往往难入批评家的法眼,或为学者的著述所不取。这对于一般作家来说,“不入”、“不取”也就罢了,打个比方,就算你在梁山寨上入了伙,聚义厅也摆不下这么多交椅,何苦来要硬着头皮往里挤。同样用这个比方,这种事倘若要放在像林冲、武松和李逵、鲁智深之类的大伽身上,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算他本人不计较,聚义厅上少了这些人,终归是一个损失,也会让梁山的历史减色不少。或者说,批评家和学者就这么重要吗,作家嘛,只要读者喜欢就行。这话不错。但问题是,这读者也有当时的读者和后来的读者之分,有生命力的文学,不但当时的读者喜欢,后来的读者也喜欢就好。批评家和学者的作用,就在于能为后来的读者提供好作家和好作品的信息,同时还能给你提供一些阐释、评价这些作家、作品的意见,供你参考。倘若他们压根儿就不理睬这些作家,后来的读者连这些作家的姓名和作品的名字都不知道,他的喜欢又从何而起呢。当然,你可以说,《红楼梦》不是凭着手抄也流传下来了吗,但那是没有专业批评家和红学家的古代,放今天试试,人家不评论你,不研究你,媒体不登评论你的文章,出版社不出研究你的书,你很快就淹没在茫茫书海之中,今天的读者尚且无从打捞,凭什么让后来的读者发现你。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家和学者的工作,的确是很重要。但问题是,让他们用这种归类法一搞,很多好的作家和好的作品,就难免被遮蔽,或被埋没。现当代文学史上,正不知有多少作家、作品遭遇了这种被遮蔽、被埋没的命运。
有一个时期,蒋韵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在“伤痕文学”于不经意间让她一举成名之后,她却没有继续跟着层层迭起的新的文学浪潮去“反思”历史、鼓吹“改革”、参加“寻根”和“实验”各种现代派,也绕开了喧闹一时的“新写实”,作为女性作家,甚至也未加入“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所以在这些旗号下,你很难从批评家和学者的笔下,看到蒋韵的身影。但在这些潮流迭起之际,蒋韵并没有闲着,她不太在乎文学的潮流,却唯恐生活的潮流流速太快,让人丢掉了不该丢掉的东西,失去了本该珍藏的记忆,她要用她的笔招回这些可能被人们丢掉或已经被丢掉了的东西,打捞这些还可能残存或可能重现的记忆。这工作就好比在后浪推前浪的长江岸边,有一叶孤舟在默默垂钓,被浪潮裹挟着前进的人们,也许当时并不在意,但事后一想,自己在急流涌浪中被冲刷掉的东西,可能在那位钓者那里都能找到。蒋韵所做的,用一句文词儿说,主要就是这打捞记忆,捡拾遗忘的工作。张赟说“纵观蒋韵的文学作品,有若干情节母题或情节原点,如追忆80年代、死亡结局、青春绝恋、‘十年之约’、漂泊迁徙等等,通过对它们的生发、铺排,形成枝繁叶茂、面目各异的故事,最终升华为形而上的文学理想”,可以为证。有人说,“失去”“逃离”“苦难”“乡愁”和“生命悲情”,是蒋韵创作的母题,她自己似乎也不否认这一点。而这些东西,正是常常被我们这些所谓现代人,置身于这个所谓现代社会所忽略了的东西。我们常常因不知所失(包括所爱)而陷入迷惘,因逃离不得而进退维谷,因忘却苦难而身心空乏,因满怀乡愁而无所皈依,因感于生命悲情而流为虚望,如此等等,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也因此而有诸多精神病症。长期以来,蒋韵远离文坛“尘嚣”、默默无闻地在做的一件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笔,在细心地检察这些精神病症,而后对症下药,以她所珍藏的青春、理想、生命、爱情、纯真、善良等等精神的良药来医治这些顽疾,救助这些病人。也许她所开出的这些精神的良药都是“诗性的”,或如蒋韵自己所说是“抒情性”的,所以王德威才说她“关心的是诗,写的却是小说”。至于这诗和小说之间的关系如何转换,二者的矛盾如何统一,无须我来饶舌,最好是让蒋韵自己做一个说明。她说:
他(按指王德威)认为我是用写诗的方式在写小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矛盾。也许,这正是古典情怀与现代生活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者,我们不用“古典情怀”这个词汇,换一种表述方式——诗的年代,诗性的年代,我想那应该是我,以及我小说中的许多主人公们乡愁所系的“前生前世”。而现代、后现代从生活中所驱逐的,正是诗。这样的困境,不仅仅属于我小说的主人公,也属于作者。但同时,我也必须承认,正是这深刻的困境成全了作为小说家的我,使我成为了我自己。回忆才有抒情性,现实的东西是缺少这个的。
可见蒋韵终归是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