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徒制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与实践

2016-11-25朱秀斌

东方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资源库课程体系

朱秀斌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学徒制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阐述了在实施本方案时应注意的事项。实践证明,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质量,同时对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建立基于学徒制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建设团队,围绕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融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院内部监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课程建设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标准,建设了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精品课程带动战略,《电工电子技术》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可编程控制器》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高压供电技术》等被评选为院级精品课程,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3.教学资源库建设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技能水平考核,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特色教材和技能测试题库。依托学院数字化教学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带动专群及相关专业建设,并通过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共享范围,更好地为企业和同行服务。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解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抓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考核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本专业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以及每门课程所担负的任务和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考试命题,合理地选择不同考试方法。我们对考核办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且实现了在考核方式上由重终结性考核向重过程性考核变革,在考核内容上由理论知识考核向重技能考核上变革,在考核标准上由重标准答案到重综合评价上变革。实践考核灵活多样,主要采用现场测试、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技能实践操作或与专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理念及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年度效益评价机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校企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功能多样化。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目前建成校内实训基地达到20余个,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2.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

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高压控制实验室、电子产品制作等生产性实训室。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实训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通过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2个,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维修电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水平证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四、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制订教学质量管理标准,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重视过程监控,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创建评价--反馈--调控“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管机制,实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做到:一个目标、四个落实、六个到位。一个目标: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达到100%。四个落实:顶岗实习单位落实、企业指导教师落实、考核标准落实、实习经费落实。六个到位: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到位、学生顶岗实习到位、教师指导到位、顶岗实习课堂建设到位、考评跟踪到位,经费支撑到位。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和实施,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培养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毕业生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技能过硬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业务骨干,深得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7]12号)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资源库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职数字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