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主体地位 引导主体参与
2016-11-25东志莲
东志莲
摘要: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学习过程的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兴趣;教学时效;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24-01
现代教育家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学习过程的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呢?
1.激发兴趣,诱导参与
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车工,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件过程。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新授课的导语。
1.1 设疑导入。如我在教《"你们想错了"》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与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是谁说的?又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的?这些问题,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后就知道了。"
1.2 激情导入。如《月光曲》的导入我就采用了此法,伴随着《月光曲》优美的旋律我庄重而舒缓地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劳苦人民造福。如果我做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句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请大家轻轻把课本翻到20页,看看这是一个怎样动人的传说。"美妙的琴声和我动情的阐述拨响了同学们感情感情之弦。
1.3 故事导入。有故事情节或写新奇事物的课文可采用此法导入。如《新型玻璃》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这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四周万籁俱寂,突然,一个黑影闪进一个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他来到窗下,摸出小刀,准备划破玻璃,进去偷字画,可是刀一划玻璃,四周顿时响起了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罪犯束手就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一种能报警的新型玻璃……"学生屏息凝视听着,由紧张到放松,最后惊奇地打开课本,这机关报导入激起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当然设计导语要因文而异,不能为了追求兴趣而扯得太远太多,给人画蛇添足之感。
2.提供机会,指导参与
皮亚杰说:"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成功。"学生只有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况中,才能身心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质疑解谈,动手做做,把理解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2.1 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预习。预习中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以便在学习中主动地释疑解疑。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诸葛亮明白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后交十万支箭?②江上的大雾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三天后会有大雾?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怎么敢请他帮忙?④周瑜开始要害诸葛亮,后来却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接着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哪些问题需要在课堂上全班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第2题不需要全班讨论。应该放在自然界上解决。在这样的问题梳理中学生不仅参与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同时也从中学会了怎样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参与质疑,更重要的是积极解疑,教师要注意提供给学生解疑的机会,在文中寻找勾画答案,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课文内容,在书写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2.2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质疑解疑的过程,并非反靠问题讨论完成的,而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多渠道地为学生创设参与机会,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取新知。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开凿隧道"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读文思考居庸关,八达岭这两座山分别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句子;然而,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画出两处隧道开凿的施工示意图。又如教"设计线路"一段时,我先让学生复读课文,接着同桌边演示边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然后推荐代表上台演示边介绍。此刻同学们被詹天佑的超人智慧,杰出才能,爱国思想深深感动国。于是我又趁机提出问题:"棉队世界首创的人字形线路,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达到了高潮,纷纷踊跃发言。这样让学生在划划、读读、画画、演演、说说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课堂教学效果甚佳。
3.反馈评价,激励参与
要提高参与的效率必须十分注意学生课堂参与的反馈调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的反馈并不是教师当裁判,首先应建立一个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能力在伙伴的学习成果面前做出正确的反馈评价。学生参加课堂学习的反馈评价,既可以是自我反馈,也可能是相互反馈。其次,教师的反馈要做到适时、准确、灵活而有激励性。例如《琥珀》一文,我让学生复述琥珀形成的经过,有位同学说:"……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上来,被森林淹没了……"我马上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淹没了什么?"将学生语言表达式中的错误速纠正了过来。而当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发现问题,特别是关于人物和课文中心思想的评价概括的分歧,教师可采用延时反馈的方法。如在学生初读《将相和》时,有的学生为蔺相如胆小怕事,如果采用及时反馈,在课文学习结束前,再让学生自我反馈,学生很自然地改变了认识,并从中悟出:"读书不能只看一个词一个句,而应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这样的反馈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激活了学生进一步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