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电影字幕汉译
2016-11-25蔡梦迪
蔡梦迪
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功夫熊猫》融合了美国精神与中国元素,作者尝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电影中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
关键词:功夫熊猫;目的论;归化法;增译法;意译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5-01
1.字幕翻译概述
1.1 字幕翻译的基本定义。字幕指对电视节目或电影中台词或对话性语言的翻译,通常位于屏幕的下方,与源语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Gottlieb Henrik (1994b:262)认为,字幕翻译是"将影视作品中的源语文本翻译成目的语文本,并添加在相应画面之上,位于屏幕底端。"谭载喜教授又将字幕翻译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语内翻译,二是语际翻译。
1.2 字幕翻译的限制。
1.2.1 历史文化限制。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历史传统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刻。由于各国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中国观众对国外电影中反映出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可能感到陌生,这些因素便构成了字幕翻译的障碍。
1.2.2 时间和空间限制。这里的"时间"一指电影的对话和其对应画面持续时长,二指观众读完字幕所需时长,而后者会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一帧字幕在屏幕上停留2-7秒左右。因此,字幕翻译常采用减译或简化法。而"空间"指屏幕面积及字幕所占空间大小。字幕中字符的数量和大小取决于屏幕大小及台词持续时长,必须与之相匹配。
1.2.3 语言形式限制。文学作品的翻译通常较为书面化,但电影作品具有非正式性和通俗性,电影字幕翻译应采取口语体,既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也有助于读者理解电影。若采用正式的书面化语言,则会显得文不对体。
2.理论框架
2.1 目的论概述。"Skopo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cf. Vermeer 1989a: 100)。也就是说,翻译活动由翻译的目的决定,而目的语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翻译的"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
2.2 运用原则。
2.2.1 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目的论认为,所有文本的产生都基于一个特定的目的,因此也应服从于这一目的。莱斯提出,"目的决定方法",译者应根据翻译语境和目的调整其翻译策略。
2.2.2 连贯性原则。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能够使读者理解、接受,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否则,翻译便失去了意义。
2.2.3 忠实原则。忠实原则也被称为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原则,强调译文与原文间的对应关系,译文必须语言层面和意义层面忠实原文。
3.目的论在《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围绕翻译目的进行。就字幕翻译而言,它的目的是向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传达电影的信息。因此,译者应将电影观众的感受置于首位,适当发挥其主体性,只要是有助于观众理解电影的翻译方法,都可以加以采用。
3.1 归化法。1831年,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两种方法:一种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尽量采取符合原文的表达方式;另一种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减少译文的"异国情调"。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将后者定义为归化法。
《功夫熊猫》讲述的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美国梦"故事。无论是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译者都可以采用归化法进行翻译,从而使字幕与故事背景和电影风格更加协调。
例 1
Your magic panda is clearly a fool.
你那神奇的熊猫是个不折不扣的笨蛋。
So hardcore, you dont feel anything.
那么铁石心肠,就什么都感觉不到了。
四字词语是中文的一大特色。在该电影的字幕翻译中,译者多处使用四字词语对原文进行替换。如例1中"不折不扣"和"铁石心肠"的恰当运用,为译文增添了文学美,使字幕更贴近中国文化,也在审美和表达层面关照了中国观众的感受。
例 2
Youre wrong, Soothsayer.
你错了,羊仙姑。
Tigress,double-jump strike.
虎妞,过来双管齐下。
《功夫熊猫》中主角名字的翻译让观众眼前一亮。"Soothsayer"本意为"预言者",在这里被译为 "羊仙姑";而"Tigress"被译为 "虎妞",这不仅指明了人物性别,也使得译文更具中国文化的特色。"阿宝"和"仙鹤"的译法突出了人物特点,其荧幕形象一下子生动起来。另外,笔者认为"神龙大侠"和"盖世五侠"也属佳译:"大侠"和"武侠"十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江湖英雄的称谓,"神龙"和"盖世"又为人物增添了神奇色彩,仿佛他们是拥有神力的传奇人物。
3.2 增补法。根据目的论,译者可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在译文中适当增补文字,以使翻译确切、充分表达原意,增强译文通顺性和可读性。
例 3
The mark of a true hero is humility.
真英雄虚怀若谷,而且谦卑为怀。
在例3中,译者将原文的一个单词拆分成两个中文成语,原文的简单句由此转换成复合句。这样的"创作"没有"侵犯"原作,将台词的隐含意义呈现给观众,同时增强了译文的表现力和美感。
例 4
Lord Shen: Search the farthest villages! Find more metal!
沈王爷:搜寻最远的村落,掘地三尺也得找来更多金属!
沈王爷是电影中的大反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例4的背景是他为了制造一种杀伤性武器而疯狂动用人力寻找武器制造材料。原台词中动词前并没有副词修饰,感情色彩不浓厚。但译者在此处增添了"掘地三尺",充分反映出沈王爷的贪婪、暴虐和强硬态度。
3.3 意译。
例 5
And China, will nod and bowed before me.
天下,将会向我俯首称臣。
Impressive, Dragon Warrior.
太给力了,神龙大侠。
意译与直译相对,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而非逐字逐句翻译,更能体现目的语文化的特征。本例中,若译者按"nod and bowed"的字面意思将其直译为"点头哈腰",无疑丧失了庄重感,与角色形象不符;若引申为"俯首称臣",则尽显他称霸天下的意图。另外,译者在字幕中多次灵活运用网络流行语,既增添了原文的意趣和吸引力,也拉近了电影与中国观众的距离,使影片更加深入人心。
结语: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翻译活动的作用日益凸显。译者要传递的不仅是语言信息,更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只有在充分把握翻译活动的目的和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成就优秀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 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08.
[3] 朴哲浩.影视翻译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