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6-11-25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杨瑞堂
☉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 杨瑞堂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杨瑞堂
本节课是以“问题驱动式”和“启发探究式”为主,情景陶冶、示范模仿、讨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建构主义学习过程.
一、教材分析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人教A版)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中第一节“函数与方程”的第二部分,属于数学方法范畴,是一节新授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基础上引入的,主要任务是探究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方法,体会逼近思想,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方法,并在总结“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中渗透算法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的数学基本功相对比较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能够理解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等价关系,有一定的等价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比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对于高次方程和超越方程比较陌生,将其方程的根转化为函数的零点有一定的困难;但对于具体情境的探究,能够及时积极参与其中,小组合作意识较强,为寻求解决方案提供保障.
三、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理解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方法,根据函数的图像,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种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以及逼近、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通过数学实验情境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作业展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数学解题的魅力,增加学习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用数学实验情境的探究,激发兴趣,实现对二分法原理的探究,以突破学习难点;通过示范模仿,具体联系,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掌握重点.
1.学习重点
二分法原理及其探究过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学习难点
对二分法原理的探究,对精确度、近似值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你会求下列方程的根吗?请先自主尝试.
(1)2x-6=0;(2)2x2-3x+1=0;(3)lnx+2x-6=0.
生: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完成了方程(1)、(2)的求解,但在求解方程(3)时犯难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解方程引入,(1)、(2)是学生熟知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但面对(3)这种超越方程的根,并没有现成的求根公式,自然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热情.
师:有很多方程用我们常规的公式法是很难求根的,比如高次代数方程、超越方程,所以研究方程的近似解非常必要.若问题变为“求方程lnx+2x-6=0的近似解”,你有什么想法呢?想一想,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呢?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叙述.
生:学生之间开始相互讨论、叙述方程的根、函数零点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等价关系.
师:求方程lnx+2x-6=0的近似解问题可以转化为?
生:求函数y=lnx+2x-6的零点的近似值.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函数y=lnx+ 2x-6在区间(2,3)内有零点,那么如何找到零点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及关系,将求方程根的近似解的问题转化为找到函数零点,进一步体验等价转化思想.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情境探究,模拟实验室.
师:如图1,16枚金币中有一枚较轻,是假币,现在有一台天平,如图2,如何找到那枚假币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吧)
图1
图2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成员讨论;小组成员分享结果,其他同学聆听思考.(先分成8枚和8枚,称一下;再将较轻的8枚分成4枚和4枚,称一下;然后将较轻的4枚分成2枚和2枚,称一下;最后将较轻的2枚,称一下,较轻的1枚就是那枚假币)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会逼近思想,体验一分为二的方法.
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找到假币的?此问题的解决对我们有何启发呢?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并将想法分享给大家!(利用电子白板演示动态过程,如图3,教师观察,聆听)
图3
生:小组讨论,将假币所在范围逐渐缩小,每次都是一分为二.
设计意图: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完善解决措施,而且相互叙说,可以促进逼近思想和二分法的内化.
师:通过这个小实验,你能想到什么样的方法求函数y=lnx+2x-6在区间(2,3)内的零点的近似解?
生:缩小区间,逐渐逼近.
师:如何缩小区间呢?
生:不断地一分为二.
师:如何将区间(2,3)一分为二呢?
生:取中点,可以得到(2,2.5)和(2.5,3).
师:思考一下,哪个区间是我们需要的呢?该如何确定呢?(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忆零点存在性定理)
生:判断f(2)·f(2.5)与f(2.5)·f(3)的符号.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板书思维过程)因为f(2)<0,f(2.5)<0,f(3)>0,所以零点所在区间是(2.5,3).为了找到零点,我们还得继续将零点进行缩小.现在,请拿出计算器和你的四人小组一起,继续完成下表.
区间端点处函数值符号中点中点处函数值符号(2,3)f(2)<0,f(3)>02.5f(2.5)<0(2.5,3)
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用二分法的思想不断地缩小零点所在的区间,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计算器,进行实践,为总结出二分法的步骤奠定基础.
师:一直算下去吗?你能给出一个停下来的标准吗?想一想,我们之前求近似值时,经常会有什么要求呢?
生:思考讨论,得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
设计意图:引出精确度的概念.
师:对于精确度ε的界定是:只要精确值所在区间的长度小于ε,那么这个区间内的所有值就都是满足精确度ε的近似值.在上述问题中,若精确度为0.01,请求出相应零点的近似值.
生:当a=2.53125,b=2.5390625时,|a-b|=0.0078125<0.01,则该区间的任意一个值,都是x0的近似值.
师:为了方便,这里统一取区间端点a(或b)作为零点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精确度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如何根据精确度停止运算,找到零点的近似解.
师:这种将零点所在区间不断地一分为二,逐渐逼近函数零点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的研究对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0页,阅读二分法定义.
生:自行阅读定义.
设计意图:引出二分法定义.
3.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师: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并与你的同伴进行讨论交流.
(1)求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第一步应做什么?
(2)为了缩小零点所在区间的范围,接下来应做什么?
(3)若f(c)=0,说明什么?若f(a)·f(c)<0或f(c)·f(b)<0,则分别说明什么?
(4)若给定精确度ε,如何选取近似值?
生: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交流,回答思考的问题.
设计意图:4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二分法的实质和具体步骤.
师:试一试,用自己的话叙述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同桌之间,相互叙述一下.
生:同桌之间相互总结叙述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步骤.
设计意图:用自然语言表述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同桌之间相互叙述,可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达到不仅会做,而且会讲,进而让思维更清晰.
4.牛刀小试,巩固新知
师: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x2=3在区间(-2,-1)内的近似解(精确度为0.1).
生: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二分法的思想,明确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过程.
5.归纳小结,巩固升华
师: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自己思考,回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有利于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6.作业布置,迁移深化
A:课本P92习题3.1A组第1,2,4题;
B:课本P93习题3.1B组第2,3题.
课外作业:除了二分法,你还知道哪些分割方法呢?搜集资料,整理成小论文,和大家一起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以达到因材施教;课外作业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
六、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采取观察法、访谈法、作业与测验相结合,从学生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三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为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观察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引入,观察学生的反应;在学生小组合作、思考讨论时,观察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
访谈法:在课后,以个别访谈方式进行,就不同层次的男、女同学,个别访谈,询问课堂听课效率,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
作业和测验: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测验的成绩,阶段性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到存在的问题,共性问题一起解决,个性问题单独处理,重点问题分享处理.
七、教学反思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函数与方程的第二节内容,属于数学方法范畴.教学设计初衷是以问题驱动和启发探究为主,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牛刀小试,巩固新知;归纳小结,巩固升华;作业布置,迁移深化,这六步来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设计基本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内容衔接比较紧凑,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问题引入过快,教师的提示语太多,基本上代替了学生,将问题进行转化,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本节课的开头,以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问题,引出了超越方程lnx+2x-6= 0,接下来应该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将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进行等价转化,会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和学会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
(2)从具体情境中感受、归纳出二分法的基本思想到找出函数的零点,过渡太快,提示语控制性太强,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如果将原本的提示语,通过这个小实验,你能想到什么样的方法求函数y=lnx+2x-6在区间(2,3)内的零点的近似解”,改为“这个小实验,对你有何启发”,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发地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方法,同时解放了教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练习题的题目欠妥当,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用二分法求方程x2=3在区间(-2,-1)上近似解的问题,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求函数y= x2-3的零点问题,反而研究函数y=x2.课后反思,如果将题目改为对用二分法求方程x2-3=0在区间(-2,-1)上的近似解,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数学是一门语言,它也有听、说、读、写.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让学生听得懂数学思想方法、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奥妙,还能说得出、读得懂、写明白所思所想,让数学课堂变得像诗一样优美,充满活力,任重而道远,仍需努力探索.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