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性质与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

2016-11-25陆俭明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汉语言汉语语言

陆俭明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性质与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

陆俭明

文章首先强调汉语教师要用世界的眼光、要从国际视野来看待汉语国际教育,要认识到汉语教学是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基础的、关涉到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它方面的教学都是为汉语言文字教学服务的;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怎么让外国汉语学习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学习、掌握好汉语。接着文章强调在汉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具有伴随性,这种文化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深入骨髓,才真有成效。接着文章指出要正确把握方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汉语教师队伍,强调作为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好的能力结构、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必须具有较好的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并一一作了具体说明。文章最后对当前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和状况,对今后汉语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将有助于确保汉语教学高速发展,确保汉语健康而稳步地走向世界。

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汉语教师的素质与基本功;汉语教师培养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汉语教学具有二重性——从政府的视角看,汉语教学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从科学的角度说,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十多年来,汉语教学,从事业的角度看,发展迅速;但从学科的角度看,进展迟缓。为确保汉语稳步、健康地走向世界,本文想谈三方面意见。

一、汉语教师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这里,我首先想要说的是,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为什么?

汉语教学应该说已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与势头。汉语教学正在世界许多国家展开。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不管是在中国任教的汉语教师还是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不管是中国的汉语教师还是海外各国本土的汉语教师,必须对汉语教学本身要有一个正确的、清醒的认识,特别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汉语;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汉语。而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我们知道,中国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张骞就作为友好使者出使西域,也就是现在的中亚细亚;后来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取经,唐朝佛学大师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远及西亚、非洲一些国家。张骞、玄奘、鉴真、郑和都是友好使者。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很发达、很强大的国家,但是中国的使者前往各国带去的是中国的商品,中国的文化和友好的种子,带回的是各国的商品、各国的文化和友好的情谊。他们都是真正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人民,新中国历届领导人一再向世界宣布,“中国决不称霸,现在不会,将来不会,永远不会称霸”。中国有广阔的市场,而且社会稳定,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这一环境,为国外企业家、投资家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现在的客观现实是,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本国、本地区的经济,为了自身的利益,都需要跟中国打交道,都需要跟中国做生意。跟中国打交道,做生意,只要遵守国际经济游戏规则,都能达到“双赢”的目的,互相得利。而要跟中国打交道,要跟中国做生意,世界各国都深感存在着一个困难,那就是语言上有障碍。所以,现在中国的年轻人都很重视外语的学习,大家学习英语、日语、德语、法语、韩语等,而各个国家都急需大批会说汉语、懂得中国文化的人才。这样,现在各国有识青年纷纷学习汉语,学习汉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语言能力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2014年6月于苏州太湖之滨举行的“世界语言大会”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次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语委联合举办的,其目的是要唤起各国政府重视语言能力和语言教育问题。来自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与会者中,大约90%都是各国各级政府的有关官员,而专家学者大约只占10%,他们的任务是对语言能力、语言教育及其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加以阐释。大会全体与会者围绕“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这一大会主题,就“语言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语言能力与语言教育创新”、“语言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等三个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最后形成了《苏州共识》,对语言的社会功用作了新的阐释——语言不只是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人类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世界语言大会发布《苏州共识》)可见语言能力对个人、对国家多么重要。显然,从各国各级政府的层面来说,必须重视对国民的语言教育,包括母语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如果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话)和外语教育;从个人来说,一定要认真接受母语教育,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同时要学好外语。现在多数国家的青少年还是以英语为首选外语,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于各种目的,也开始要求学习汉语。从发展的眼光看,各国青少年选学汉语无疑是明智之举。

我们强调要用世界的眼光,要从国际视野来看待教汉语、学汉语,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个意思。2013年我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理念,全方位推进中国与沿线沿路国家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次提出要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无疑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构想,对我们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立刻引起世界瞩目,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支持。然而“‘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①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2015年9月25日《人民日报》。。确实,要实现“五通”少不了“语言互通”的帮助。没有语言互通,政策难以沟通,更谈不上民心相通,也会影响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因此,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实施的重要基础。而这“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又给汉语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要珍惜这大好的机遇。为使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国稳步、健康地展开与发展,我们得向世界展现能为世人所欢迎、所仰慕的汉语国际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教师一方面对汉语教学要有正确的认识与理念,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水平,提高自己的思想、心理素质。

二、要正确认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

对于汉语教学,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它的学科性质和它的核心任务。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汉语学界的前辈学者王力、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就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专门的学科。”随着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经过多次讨论,大家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认为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说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一门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专门学科”①刘珣:《有关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的两点感想》,《海外华文教学》2003年第1期;又见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它是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基础的、关涉到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陆俭明,2008)。汉语教学的基础性教学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北语刘珣教授也曾指出,“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要让国外汉语学习者学习、掌握好汉语。”总之,“汉语教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作为汉语教师首先要有这学科意识。同时,要认识到,汉语教学所担当的核心任务是,要想方设法帮助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尽快、尽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这也就决定了,汉语教学的基础性教学是汉语言文字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其它学科方面的教学都是为汉语言文字教学服务的。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怎么让外国汉语学习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学习、掌握好汉语”。②陆俭明:《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之管见》,在“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大会上报告,后载《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又见《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题目改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之本体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我国经济法对经济的发展起指导作用。我国通过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历史上自由贸易造成经济整体崩盘、对经济发展不加以指导产生金融危机等现象,设立了经济法指引我国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汉语教学走出国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汉语国际传播观?

上面已经说过,现在我们是处在一个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化、全球化、万物互联、人类逐步走向太空的信息时代。这要求我们要逐渐习惯于用世界的眼光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来看世界,来思考汉语国际传播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作为,我们的工作,才会受到各国的欢迎与尊重,才会真正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汉语国际传播”观,那就是:我们开展汉语教学是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在这一汉语国际传播观的指导下,才能确保汉语稳步而健康的走向世界。

认识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和核心任务,就会了解如何处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这跟汉语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世界关系极大。

语言是载体,语言教学不可能不伴随文化教学。事实上,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不伴随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教书育人”,而古希腊也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都是要求所培养出来的人,既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得具有良好的品德、优雅的气质。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优雅的气质,必然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化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另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希望将自己所特有的文化以及所持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之中,并都竭尽全力而为之。因此,历来所有的外语教学,不管是英语教学、法语教学、德语教学、西班牙语教学、俄语教学,日语教学、韩语/朝鲜语教学、泰语教学、越南语教学、阿拉伯语教学或其他语言教学,无不伴随着文化教学。学生在接受一种外语教学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接受浸润于语言教学中的该语言所属于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他们的民族理念、人生观、价值观。显然,语言教学中所伴随的文化教学,正如赵金铭①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的本旨是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编《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所指出的,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深入骨髓,这样的文化教学才真有成效。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在近代饱经蹂躏与欺压而现在正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和平大国。她既拥有光辉灿烂而又神奇深邃的古老文化,又有各民族交织、中外交融的现代文化。我们国家也需要将我们这种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融入到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汉语国际教育,不言而喻,也必然要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责任。但是,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到底应放在什么地位?大家并不都很清楚,认识也并不一致。早先媒体就曾炒作并宣传说,“汉语教学是手段,传播中国文化才是目的”,“外国人要学的是中国文化,不是汉语”,等等。如果以这种偏激的言辞为导向,其结果不仅会大大削弱汉语言文字教学,而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也绝非科学之举、策略之举,这反倒将有损中华文化的传播。再说,如果我们开展汉语教学的结果是外国学生虽然知道一些有关中国的文化知识,甚至能掌握某种文化技艺,但只能说一些简短的口语,不能阅读中文书刊与报纸,那么他们如何能来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研究中华文化?如何能向自己国家的民众介绍中华文化?前不久又有人说,汉语教学的重心应由语言教学转向文化教学;而现在对汉语教师包括华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都有一项这样的要求——起码要掌握一种文化技艺;当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更是普遍地大搞文化技艺活动,乃至我们有的高校在面试应考的硕士生时,竟出现了考生都带上一把剪刀或带上一长条红绸什么的这样的情况;在国际汉语演讲比赛中文化技艺也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些看法、这些做法,都未必符合汉语教学的要求。汉语教学要伴随着文化教学,但文化教学不能喧宾夺主。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指出,“过于强调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是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误解,是对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功能的扩大化、理想化、超负荷化”。②李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3期。杨国章教授也早在1991年就指出,语言教学的重心是解决语言学习问题,这一点什么时候也不能动摇。我们要重视文化因素,这是立足于语言的交际功能而言的。但不能把语言课变成文化课,否则,就冲淡了语言教学,喧宾夺主,拣了芝麻丢了西瓜。③杨国章:《文化教学的思考与文化教材的设计》,《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4期。曾在孔子学院任过教的蒋向艳和陈捷二位老师,她们在合作撰文的文章中指出:“过多的中国文化介绍占据了大量的授课时间,致使汉语教学进度极其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继续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感到没学到什么东西,没什么进步,很容易放弃。可见汉语课上过多地介入中国文化的介绍会搅扰学生对汉语本身的学习、记忆和运用。”①蒋向艳、陈捷:《法国巴黎中学汉语教学状况及分析》,《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编《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三、正确把握方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汉语教师队伍

大家都知道,“三教”中最核心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好的能力结构、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必须具有较好的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

说到汉语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有一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功底。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正如崔希亮教授所指出的,“汉语教师要有汉语知识。汉语教师对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规则、语篇知识一定要有所了解”。②崔希亮:《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文化修养》,《国际汉语》2012年刊。为什么?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汉语言文字教学,是汉语教学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因为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要让外国学生尽快地学习、掌握好汉语;因为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碰到的、提出的最多的问题是有关汉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卞觉非先生早就指出,汉语教师要胜任汉语教学,“必须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文字等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是从事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其次,汉语教学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学的知识和外语教学方面的知识。汉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汉语教学既不同于高等院校中文系对学生开设的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课程,也不同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汉语教师要有自觉运用教育学和外语教育理论,“组织课堂教学,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能力,要能精当地讲授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又快又好地学习汉语,把学到的汉语知识迅速地转化为交际技能”。同时,运用外语教育理论中的二语习得理论、课堂教学理论、语言测试与评估理论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汉语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要求呢?要知道,无论从教的方面说,还是从学的方面说,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涉及众多的心理学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以设法使学生维持一贯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消除学习的紧张情绪和心理障碍,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说到汉语教师应有的能力结构,首先要了解与认识北京师范大学张和生教授所说的一段话:“知识是个‘快变量’,易增也易忘;而能力是个‘慢变量’,一旦形成,就轻易不会失去。”①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在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里,首先要有较好的汉语素养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善于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以便进行卓有成效的汉语教学。崔希亮教授曾指出,“汉语教师要把特别复杂的问题说清楚、说明白,需要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人喜欢把特别简单的问题说得非常复杂,没人听得懂,我不欣赏这样的做法。复杂的问题,能用很简单的话说清楚,这才叫本事”。为什么还需有一定的外语素养与能力呢?有助于学习、吸取国外有关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理论或经验;有助于在海外任教时较快适应海外的生活、教学环境,并能较好地跟学生、跟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有助于进行语言对比研究与思考,以服务于汉语教学。这里还需了解这样一点:母语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汉语教师的“内功”,外语素养和能力是汉语教师的“外功”。只有练就过硬的内功与外功,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乃至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②张德鑫:《功夫在诗外——谈谈对外汉语教师的“外功”》,《海外华文教育》2001年第1期。

汉语教师还要有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要有较好的讲课艺术。要知道,外语教学,包括汉语教学在内,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汉语教师必须要有“课堂教学意识”,并有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这是确保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关键。③崔永华:《语言课的课堂教学意识说略》,《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第3期;李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刘晓雨:《语言获得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汉语教师还要具有教学预测能力和对非预测情况或意外偶发现象的应对能力,以免遇事慌张,不知所措。④吴勇毅、石旭登:《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事件》,在“‘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10年。

汉语教师还得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尤其对出国从教的汉语教师来说更需要具备这种意识与能力。外国汉语学习者到中国来,面对的是全然陌生的异文化环境,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会出现“文化休克”;我们的汉语教员到国外任教,面对的也是全然陌生的异文化环境,也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会出现“文化休克”。作为汉语教员,无论是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还是价值观,必须坚定对自己汉语言文化的依附,同时也要尊重外国汉语学习者他们的语言文化;在互相交流上一定要注意彼此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以便跟学生、跟学生家长、跟当地教师能很好地沟通与交流。

汉语教师还要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这是因为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所遇到的、学生急需知道的种种“为什么”的问题,都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祈求、等待而且也祈求不到、等不到从事汉语本体研究者来提供答案,这都得靠汉语教师自己通过研究去解决。

就汉语教师应有的思想心理素质来说,首先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心,具体说,要“具有敬业、精业和创业精神”,特别是心里要有学生,眼睛里要有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着想,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①马真:《教有法,教无定法》,《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有了这种教育责任心,就会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想方设法把汉语教好,使学生学有所得。其次要有亲和力,这对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亲和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水平以及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二是对学生的爱心;三是平易近人,诚信相待的良好作风。汉语教学的成功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合作,教师没有亲和力,很难构建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汉语教师一定要有不卑不亢、谦虚谨慎的良好品格。汉语教师在学校经常接触的是外国学生或外国教员,特别是在境外任教时,我们既不要有自卑的心态,也不要有自傲的心态。应该让外国学生和教员从我们汉语教师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正气。

四、需要反思、调整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我们需要建设的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汉语教师。可是,目前我们并未按照上述要求在培养。一则是由于有关部门对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对汉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对汉语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二则跟我们的培养模式有关。

这突出表现在,我们选派的志愿者汉语教师大多未能达到上述要求。我们选派时往往仅仅根据那老师是否能说比较流利的普通话,是否掌握一门外语,是否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一门文化才艺,而较少考虑其汉语教学的基本功如何。国外本土的汉语教师将我们派去的志愿者汉语教师视为汉语教学的专家,可是不少人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怎么教汉语还得由本土的汉语教师来现教。究其原因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培养,而是培养的路子走偏了。

从培养模式上看,现在采取的培养模式主要是设立本科专业,而后读硕士班或硕士专业,也有极少数学生继续读博士学位,外加一定的培训。

汉语教学本科专业最早是1985年设立的。当时国家教委批准在全国的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高校率先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教学内容除外语外,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教学,包括文学教学;二是教育学方面的教学。这在当时和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培养汉语教师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的情况是,大学本科毕业可以在高校任教。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当年开设这个本科专业的高校就有138所,2010年年底统计增加到285所。2012年,教育部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跟“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本科专业正式合并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到到2012年底,全国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342所,在校生达到63933人。(数据来自教育部高教司。又可参看:2013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载《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1期)教育部2013和2014年两年新批备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高校21所。这样,到2015年9月为止,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总共达到363所。这一本科专业的招生人数,各高校不一,有的每年招二三十个学生,有的招收七八十个学生,有的最多的一届招收一百二三十个学生。近五年来,报考这一专业的人数激增,录取考分大大高于其他文科院系。其中确有相当多的考生是出于爱国热忱,但也有相当多的考生是受“能出国任教”宣传的影响所致。

2008年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其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加快汉语教师的培养。但是,现在看来这未必是一个经过科学论证后所作出的举措。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规定高校师资一般需要博士生,某些专业可以硕士生。这样,汉语教学本科毕业生显然不能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可是目前在校生竟达6万多人,他们本科毕业后该怎么办?教育部大规模设立汉语教学本科专业时看来没有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据有关方面调查,就全国来说,汉语教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最后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不超过15%;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学生国内就业困难的矛盾。

第二,有关主管部门对汉语教学学科性质认识不是很清醒,因此未能就增设该本科专业的条件作出明确规定,结果出现一拥而上的状况,一些没有条件的理工科高校也纷纷增设了这一本科专业。

第三,该专业应制定什么样的教学计划也缺乏明确要求与规定,结果是除少数有基础的高校外,多数高校培养内容是中文系、教育系、外语系教学计划内容适当删减后的拼盘,致使毕业的学生,论中文不如中文系毕业生,论教育学不如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论外语不如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能继续深造的不超过20%。

第四,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早在2007年就指出,“学生是成人还是少年,对教师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分类培养。①周小兵:《海外汉语师资的队伍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5期。这是一个很好的意见。国外汉语教学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在中小学甚至在幼儿园教汉语跟在大学面对成年人教汉语,很不一样。可是我们在培养上是一刀切,没有区分。

显然,目前的汉语教师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一般汉语教师会觉得,改革汉语教师培养模式,这是上面有关部门需要研究的事儿,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确实,改革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应该由上级主管部门来加以研究决定,但是处于汉语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汉语教师,对汉语教学的实际状况比较了解,也有责任思考这个问题,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我们想下面一些问题就很值得思考与研究:

第一,根据目前的汉语教学发展形势,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培养模式?

第二,上级主管部门是否需要对目前已增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各高校的教学状况,包括毕业生质量与去向,进行一次全面或抽样调查?

第三,上级主管部门是否需要对目前汉语教师状况,特别是外派的志愿者汉语教师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或抽样调查?

第四,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是否需要考虑调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高校的设置?是否需要大大压缩高校这一本科专业的设置?

第五,通过调查研究之后,是否可以确立以下所述的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日后在大学任教的汉语教师,从研究生开始培养,重点招收中文系、教育学系、外语系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的本科生攻读研究生、博士生;同时,考虑还留少数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本科专业,让这些高校主要培养日后能在国外中小学任教的汉语老师以及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管理人才,同时也可为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输送优质生源。

总之,在考虑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时,首先必须明确汉语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必须明确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掌握好汉语;必须明确汉语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怎么让汉语学习者在所规定的时间里尽快学习、掌握好汉语。同时,必须以科研引航,真正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确保汉语教学高速发展,确保汉语健康而稳步地走向世界!

陆俭明,男,193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猜你喜欢

汉语言汉语语言
学汉语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语言是刀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我有我语言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