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016-11-24杨学祥李国斌
杨学祥+李国斌
摘 要:以北京大学为例,回顾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清醒地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不断变化,高校继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挑战。关键词: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历程;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以来,完善终生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更广泛的学习需求和全面实现受教育的权利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在推动着继续教育正在由教育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并担当起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些变化既是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成就肯定,同时也为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为此,有必要认真回顾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以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一、高校继续教育的发端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北京大学举办继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早在1918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校长就首开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历史先河,开办了“校役夜校”和“平民夜校”,为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工友及社会贫民百姓提供了进入大学的学习机会,同时蔡元培先生还倡导举办了“新闻学研究班”,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就是新闻学研究班的结业学生。在蔡元培先生的启迪和支持下,以邓中夏等为核心的北大进步学生还组建了“平民学校”和“平民教育讲演团”等教育团体,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开展了大量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推动了北京大学服务于民众、服务于社会的继续教育工作……这些,都为北京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传统的形成和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2006年,北京大学为弘扬蔡元培老校长“劳工神圣”的真谛与精神,秉承“传承平等理念、成就平民梦想”的办学宗旨,重新开办了“北大平民学校”,目前这一继续教育项目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北京大学师生的大力支持,已逐步成为北京大学务工人员心中的知识圣殿和精神家园。
二、建国以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建国后,在5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开办的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干部研修班、防化兵部化学专业进修班和少数民族干部东方语文研修班等,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发展骨干。50年代中期,中央关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情。与此相适应,北京大学经教育部批准,于1956年开办了函授教育,到1966年“文革”开始时止,气象学和图书馆学专业函授共向社会输送了1700多名函授毕(结)业生。同时还以接受进修、培训等方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人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文革”而停滞的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恢复,伴随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大学也积极推进了继续教育的改革,使继续教育出现了“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层次不断向上提高,管理不断加强,教学方式手段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的新局面,同时也使其稳步的迈入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1980年北京大学恢复了函授教育,1981年开办了干部专修科,1984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为高校教师进修开办了助教进修班,1986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开始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并举办骨干教师进修班。学校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将其改革发展的目标、措施列入了学校“七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了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北京大学适时制定了学校开办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接受进修教师的管理办法和函授站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定,稳定了办学秩序,促进了继续教育迈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这些规章制度和加强管理的措施都是开创性的,得到了教育部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向其他高校推广,从而也为全国的继续教育规范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2北京大学进一步明确了继续教育在学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本科生打基础,研究生上水平,继续教育添活力”,三者协调发展,功能各有侧重的教育发展结构模式。同时“为学校教育改革作先导”的客观要求也推动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在1996年全国函授、夜大学教育评估中也获得了“双优秀”的好成绩。1998年后,学校投入了资金建设了集卫星直播、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相结合的教育信息传播平台,适时开展了现代化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同时还大力调整了继续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结构,改革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修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完善了各项管理工作程序,发展了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推动了继续教育沿着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向前迈进。这一时期继续教育设有昌平、圆明园两个校区,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建有函授站28个,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30个。在校学习的函授、夜大学、成人脱产班、现代远程教育学历继续教育学生30000多少人。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各类研修班、培训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训40000多人次。这些毕、结业生经过北大培养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绝大多数人成为行业系统、单位的骨干,许多人还成为本系统、单位高级的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还有许多人因成绩显著或在科技工作中创出新成果而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继续教育毕、结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新成果,进一步彰显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质量和水平,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999年,在北京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985”规划中,学校将继续教育的发展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之中,并明确了北京大学进入21世纪继续教育新的指导思想是“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积极、稳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为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称的继续教育新体制奠定必要的基础”。根据该指导思想,北京大学将继续教育的战略定位为: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并且要有学科综合与渗透的特点,要有国际化的特点;必须要创名牌,有特色,绝不能流于一般。在确立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又将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具体确定为:发挥北京大学名校、名师、名课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以及与国际知名大学广泛联系的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积极发展高层次继续教育,努力把北京大学的继续教育办成高校师资和高级公务人员、高级商务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创建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正是有了这样具体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2000年以来,学校继续教育才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基本实现了由学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点转移,继续教育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持续提升,其显著标志是,主动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科领域涵盖了经济、金融、法律、教育、医学、管理、哲学、艺术、语言和自然科学理论、技术、工程等众多学科方面;依托中组部确定的“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和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打造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教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选学等领导干部继续教育项目,同时主动服务地方发展,为地方基层干部提供了大量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继续教育服务;积极探索企业继续教育思路与模式,服务企业改革和发展,面向企业中、高层领导干部,在领导力、战略思维、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3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后,学校依托软件工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学精算、地质矿物、教育技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端技术人才。据统计,近五年来,全校有近40个办学单位举办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每年申报立项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都在1200个左右,年均培训学员在60000余人,辐射全国所有省区,并已经逐步形成了十多个具有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项目。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选学工作”项目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成为特色继续教育品牌项目,集中体现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改革创新和“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高校继续教育特色,稳步拓展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宽阔渠道。在“十三五规划”中,北京大学对学校未来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明确要求,即“坚持走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发展之路。充分挖掘、整合北大学科、师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设以高端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均衡发展。积极适应国家人才战略总体规划,打造协同平台,培育品牌优势,完善质量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动继续教育朝着有利于扩大北京大学的社会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有利于支持学校整体发展的方向健康发展,争创建成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世界一流的继续教育体系”。
三、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回顾北京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是始终给与高度重视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制订“七五”事业发展规划开始的历次发展规划,以及“211工程”“985”规划和近期的“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等都把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列入其中。特别是在“985”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学校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长远目标的高度出发,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客观地分析了学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继续教育作出了符合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学校继续教育在新世纪的科学发展。
但是,当我们回顾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展望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时,我们也不难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不断变化,高校继续教育将面临许多新的新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主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在各高校中具有普遍性。
(一)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尚未成为师生员工的共识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没有把继续教育当作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只是把它看成是创收的手段,成为单位的“钱袋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关于改革、发展继续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执行,也加剧了继续教育在学校事业中的边缘化倾向,与国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称。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投入有待加强,教育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制约其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教学场地和生活、住宿条件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如何盘活校内外、国内外可利用的资源,增强高校继续教育的活力,加强硬件方面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使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事业形成水乳交融,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仍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面临的新课题。
(三)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坚持统一归口管理原则,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立一个管得住、放得开、运转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体制、体系,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发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研发适应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建设能力不足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结构不是随意确定的,它要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例如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继续教育结构体系主要受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大。经济结构尤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继续教育结构及其改革发展方向的调整。同时,继续教育也给予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巨大影响,并促进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主动分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和施加的各种影响,推动继续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发展,有利于继续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复合型和技能型急需人才。
总之,这些问题,有的是形势、情况变化后提出的新挑战,有的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有一些是尚未解决好的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社会变化的新情况,必须树立改革的观念和创新的精神,主动抓住机遇,以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从日益增长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出发,通过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探索和培育继续教育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并通过办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科布局、改革和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的目的,构建成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高校继续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学敏.教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志远,朱建文.成人教育经济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秦宝庭.教育与经济增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5]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