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忠恕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2016-11-24陈回
陈 回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儒家忠恕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陈 回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以及“仁”的核心内容,“忠恕”之道历来是中国古人践行仁德的行为规范和基本方法。儒家忠恕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中国历史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张重要拼图。儒家“忠恕”思想中蕴含着“自律、平等、宽容”等精神底蕴,对于人们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忠恕;和谐文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尤其重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忠恕”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儒家“忠恕”思想的内涵,挖掘儒家“忠恕”思想在当代的精神底蕴,从而准确认识儒家“忠恕”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对这些方面进行探索,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儒家忠恕思想的内涵
(一)“忠”“恕”单一内涵
所谓“忠恕”,其“忠”,指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亦有尽心为人之意;其“恕”,指推己及人,明始明终,大致可理解为忠诚、宽恕。在我国春秋时代,曾子最早将“忠”和“恕”联成一体。《论语·里仁》篇中记载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在此,他便用“忠恕”二字解释孔子学说的基本思想。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孔子没有对其做过解说,但他自己在其他地方有谈过其表现。作为孔子对待他人的一个基本原则,“忠恕”有着不同方面的体现。从积极有为的一面去说,便是“忠”。在《雍也》篇里,孔子曾这样解释“忠”:“子曰:‘何事于人!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我们本身若想有所成就,也须尽心尽力地让别人做出成就,我们想要有所发达,也要尽心地让别人发展发达。人们一般所理解的待人忠心即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这是从坚守自我方面去说。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仅要坚守自我,还要学会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这便是“恕”。《卫灵公》篇里子贡问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应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处所体现的就是这个意思: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忠”“恕”结合的内涵
在《论语集注》中,朱熹解说“忠恕”时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思:尽了自己的行是“忠”,而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其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在本质上,“推己”与“尽己”已无差别。“忠则尽己”,而其“忠”实意便是“推己所欲以及于人”;“恕乃推己”,而其“恕”中的“推己”也是“尽己”的意思。然而,在朱熹看来,他认为这里的“推己”并未完全表达出“恕”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但有着“推己”的重要思想,尤其强调的是不要把自身的“不欲”强加于人。
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的内涵就在于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别人,不强人所难,不给别人带来伤害。言外之意便是宽容,而且你还要学着尽量宽容别人给你带来的伤害。当然孔子的“忠恕”之道它是有一定度的,并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的事都应该宽容。多学会换位思考,那么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来说,伤害都会降到最低。
二、儒家忠恕思想在当代的精神底蕴
春秋战国期间,战乱频发,政治局势动乱。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带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旧时礼乐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神与人、地位与作用,需要重新思量。“忠恕”之道恰是孔子实现“仁”的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孔子提倡的“忠恕”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爱民”、“利民”思想的产生,促使君王更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倾听底层民众的心声,进一步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此后,“忠恕之道”便上升成为各个时代的儒家学者们抒发人文关怀的依托。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忠恕”之道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它不仅升华了人的主体价值,激发了人内心的道德良知,而且还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两千多年来我国儒家学者对于忠恕之道深入探讨,才有了其在历史长河逐步积淀的文明因素,以至于能够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张重要拼图。在当今社会,对于自身精神品质的思考,以下几点正是可以给我们认识和启发的内容。
(一)自律精神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兴趣、阅历、素养、追求以及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种种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个人的‘心’产生很大的不同,有时我们的内心不一定能推测知道别人之心,我们自己所不欲之事不一定是别人所不欲之事"[4]。明代学者吕坤说:“天下事,有己所不欲而人欲者,有己所欲而人不欲者。”[5]也就是说,我们要诚恳,严守道德原则而不是以自己的私心去推己及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先从自己做起,做好,善待他人。在《论语·里仁》篇中记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也就是说,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人来满足自己的私心,而应该做到遇见贤人就要主动向其看齐,遇见不贤之辈应该主动地进行自我反省。再有,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记载:“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7]就是说,在与人相处时,无论行何事,都应该反身自问,是不是自己也做到对他人仁爱、恭敬等等,所以说,“忠恕”之道是一种原则,这种原则不是“处己”,而是“待人”,它只可行于他人,而不应当要求他人行于自身。因此,“忠恕”之道这种原则,在于严于律己,在自律精神的前提下才有“忠恕”之道,再去提及其他精神。
(二)平等精神
对“忠恕”之道所蕴含的道理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既然我们都是人这一种类,那么应该有着相通的欲求,故应推己及人,以己度人。这就必须要有这么一个前提:人人平等。儒家的“恕”道要求我们“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即是我们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他人身上,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尊重他人,那么就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要维护礼制,所以儒家提出爱的同时也强调爱是有等级的,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就是说,在孝敬父母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孝敬其他人的长辈,在抚养自己小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抚养教育其他人的小孩。但是这种爱是建立在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基础上,所以儒家“忠恕”思想中所蕴含的平等精神被有意隐蔽了。更甚者,在宋明以前,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和强化人的这种等级差别需求,儒家学者也发表了严重遏制蕴含在“忠恕”之道中的平等精神的言说,如《荀子·荣辱篇》中说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9]就是说有了等级差别才会达到整齐,有了枉曲才能达到通顺,有了不一样才能达到统一,这是荀子对社会等级的一个基本态度。这些等级观念使平等精神一直沉睡到了明清之际才被人们重新唤醒,如李贽强调圣人与众人、贤人与不肖之人的平等,同时期的唐甄认为人并无贵贱之分,贫贱的人也能成为圣人,这些都是明清时期对平等精神的唤醒,继而平等精神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宽容精神
“忠恕之道所说的推己及人,就是希望人们事事都能与人为善,换位思考,对他人多一些谅解、多一些理解,因此,才会有把宽和恕结合起来的词汇‘宽恕’,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宽容一词。"[10]“宽容”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道德,指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有宽广胸怀,宽心容人,既能严格要求自己,又能包容他人过错。荀子的“兼术”说中就有提到:做人要做理智而又能够宽容愚昧的人,做有宽广的胸襟而又能够宽容肤浅的人,做为人纯粹而又能够宽容混杂的人。这种“宽容”的精神正是应了儒家“忠恕”之道的要求。当然,要加以强调的是,“恕”道绝非无原则的姑息养奸,这里的宽容精神并不是不明所以地“得饶人处且饶人”。在《论语·八佾》中这样说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1]就是说这种宽容精神并不是没有原则,不分是非的,而是“忠”与“恕”的统一,要在忠于原则的基础上,宽容他人。
三、儒家忠恕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这无疑要吸收古往今来人类一切先进科学的文化内容。正如前面所述,“忠恕”之道从人道角度深入把握了建设人际之间和谐关系的伦理实质,这就体现了它具有一般性的德性意义,可以从中获取深厚内涵,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多方面的深刻价值和启迪。
(一)有助于民众领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二十四个字准确叙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在现实社会弘扬这些价值观,“忠恕”之道可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卓有成效的重要思想方式。实际上,作为阐发儒家“仁爱”思想的思想方式的“忠”道和“恕”道,都可看成是鉴于平等心和利他心这两种主要伦理观点的推己及人。“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允许施行自私自利之事,可看成是一种设身处地、无微不至的推己及人;但是“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可以看成是一种忠厚刚正、以爱己之心爱人的推己及人,表现出以其他人为核心、借助利他来达成自利的方法。这样推己及人,正是落实了以人为本、平等、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的伦理精神,并且扬弃自我中心而引发的各种自私自利、假公济私的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动机,是以有益于人们准确了解自己与其他人该有的伦理关系,自愿建立起诚信、友善、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际上,忠道可说是直接体现了诚信理念,要求尽己之心忠于他人,而恕道则要求遇到他人欺诈的时候能够换位思考,要想到我被人骗了会难受和愤怒,若别人受骗了不也一样会痛苦和愤怒吗,因而不会因此放弃诚信原则、向他人或社会报复"。[12]“忠恕”之道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道、品德、权益诸层面的平等性,有益于建立“平等、公正”的价值观。按照“忠恕”之道的推己及人的思虑方法,当然也有益于建立“友善、敬业、爱国、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关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恕”之道的地位显而易见。如此,就可以发现以前价值观教育未能取得巨大成效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落实“为人民服务”等德性观念之时缺少或者没有特别着重将自身与其他人实行设身处地的推己及人之类的德性准则,从而致使德性观念的传播没有获得全面落实,变成抽象的标语。而“忠恕”之道,作为准确表现个体与他人厉害关系的德性黄金律,在价值观的建立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生根发芽之间竖立起一座桥梁,所以最有益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空洞落实到具体,从观念落实到行动。
(二)有助于公民道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培育人们高尚的道德意识
德性教育的最终胜利,实际就是教导人们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推己及人、自我克制,而不是受教育者的人数多、场所大,或是人们获得德性教育测验的分数高。而“忠恕”之道,着重于为人处世要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最有益于将德性意识贯彻到自身行为中,让人可以从亲身感受着眼培植起“诚信、友善、平等、敬重、知恩、报恩、慈悲、恻隐、宽恕、谦让”等优秀的德行标准,可以自愿地按照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恰当地解决好己与人、私与公等方面之间的利益摩擦。
领悟“忠恕”之道,不但可以从实践中理解领会,还可以借助报纸刊物实行虚拟模仿,即把报道消息中的别人假想成我,想象我那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回应,这一样有益于提升我们的德性素养程度。例如,在从新闻上看到有顾客被店家欺诈、投诉遭拒、检举无果等信息时,就可以想象,要是我就是那位消费者,在碰到坑蒙拐骗时应该感到如何的忧愁、埋怨和无可奈何。所以,若我是店家,就一定要讲诚实守信,绝对不能见利忘义、不负责任。如果在新闻上看到有人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信息时,就应该想到要是自己是利益受损的一方应当是如何感受,因此我做人就要懂得知恩、感恩。学习与实践交替、统一,这样应用“忠恕”之道,人的德性认识和自控能力随之就会得到持续提升。
(三)有助于弘扬君子作风,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交流的缺乏,误解、埋怨的加深,这是现实中人与人相处产生对立冲突、关系不融洽的关键原因。而推行“忠恕”之道,则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过鉴于平等、利他之心的正面交流,推己及人,加深理解,有利于解决误解或埋怨,甚至感动他人,进而在生活中营建一种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善良的文化气氛。
固然,实际生活的繁杂多样,人与人之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差别,人与人之间形形色色的妒忌、仇恨、误解和对立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预防和消除,特别是从儒家的思想立场看,正人君子与卑鄙之徒之间的对立一直是很难防止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论语》中有许多的阐述,如: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这里,“小人”象征的是自私自利,心胸、目光短浅,就像伟大的儒者曾国藩所说:“小人者,识见小耳,度量小耳。”[13]面临卑鄙之人的荒谬、势利、鲁莽的冲犯,“忠恕”之道同样是这个时候君子使用的德性标准,依此对小人以德报怨,或忍而让之,绝对不会因小人的举止而下降自己的德性修养。毕竟我如何待人则是我的事,而他人如何待我是他的事。在正人看来,人人平等,要怀着友善对待天下众人的仁爱之心,以是孟子说“仁者无敌”。至于君子的退让,既体现了仁爱,也是策略。正如古人所说:“君子不跟小人斗,斗则必败。”由于小人在对立中常常会利用“下三滥”等等卑鄙方式,君子固然不应该模仿,所以不免要妥协、隐忍了。然而君子终究奉行的是正义公道,所以从长久的利益角度看,到底是:君子乐做君子,小人冤为小人。
应该说,“忠恕”之道是借助君子这个德性主体才能够生效的,君子是“忠恕”之道的人格体现。在全社会发扬“忠恕”之道,即是在发扬君子文化,这对于弘扬进取向善的动力和情感、消除阶段内呈现的不良现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定会形成有力的促进效果。
[1]【春秋】孔丘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32.
[2][6][11]【春秋】孔丘著;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72,43,24.
[3]【战国】曾参著,李陵申主编,刘强编译.大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61.
[4][10]唐凯麟.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J].求索,2000(1):71-76.
[5]吕坤.吕坤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728.
[7][8]【战国】孟轲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0:119,13.
[9]安继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46.
[12]毛世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须弘扬忠恕之道[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53-57.
[13]邓顺天成.曾国藩的大智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15.
(实习编辑:郑 舒)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Forbearance Though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CHEN Hui
(School of Marxism,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the 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 system and the core content of “benevolence",the principle of benevolence and loyalty has always been the code of conduct and basic methods of practicing virtue for Chinese ancients.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 forbearance thought is to feel for others and consider others in one’s own place,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people's thought,behavior and psychology in Chinese history,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This Confucian thought contains self-discipline,equality,tolerance,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master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to cultivate a noble sense of morality,and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harmonious culture.
forbearance;harmonious culture;significance
2016-05-27
陈 回(1992-),男,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B222
A
1004-342(2016)0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