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易班”网络德育的几点思考

2016-11-24何玉海

关键词:易班受教育者教育者

何玉海

关于“易班”网络德育的几点思考

何玉海

易班是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是高校网络德育的重要平台,是一种“E-class”形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包括中小学也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加入或建立了“易班”。为更好地发挥易班的网络德育作用,实施“四位一体”的易班网络德育尤为重要。即,以“对话”为基本方式,确立科学的易班网络德育理念;以“交往”为主要手段,营造平等的易班网络德育氛围;以“服务”为教育宗旨,创设指导学生自我修行的环境;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建立“三网”一体化的网络德育体系。

易班;网络德育;对话;交往;思考

“易班”(“Yiban”)是一种“E-class”形式。我国最早的易班是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平台(“http:// www.yiban.cn”),是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它为各高校开放二级域名(xxx.yiban.cn),通过“易班主社区”、“易班学校”、“易班班级”、“手机易班”等形式为用户服务。“自2009年9月在部分高校试点以来,易班已发展成为上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风景线”[1],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包括中小学也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加入或建立了易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易班将在我国各级学校,包括高校和中小学校发展成与“实体班级”互为补充的班级形式。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引导易班发展方向,巩固和扩大易班这一网络阵地,更好地发挥其网络育人作用呢?笔者认为,根据易班的特点和我国当前易班的发展现状,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建立一个集交往、对话、服务、育人“四位一体”的易班网络育人模式尤为重要。所谓“四位一体”的易班网络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在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观的指导下,在整个德育实施活动与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程式化的基于易班的网络育人基本框架和实施程序,这一模式以“交往”、“对话”、“服务”、“育人”为基本特征。建构“四位一体”的易班网络德育模式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是信息化社会和网络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一、以“对话”为基本方式,确立科学的易班网络德育理念

对话不是一般意义的你问我答,是指主体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所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活动,是一种学习方式。聂荣鑫认为,“对话是指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对话中存在着对真理的辩证揭示,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现有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2]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对话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文本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为实践旨趣,促进双方道德提升的一种交往活动。根据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元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科学地明确了在教育中,特别是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即,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关系。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师生间、生生间等主体间平等对话的活动和过程。对话这一教育形式以平等为前提,消除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传统教育,特别是德育多是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者把知识或某种价值观传授给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彼此间的双向交流互动,致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没有真正地达到理解和沟通,进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思想上的隔阂。对话是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的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理解和精神沟通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彼此平等,没有隔阂,在对话中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

以“对话”为主要教育形式的易班网络德育模式的建构,能有效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在易班中,不管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普通的“易班生”,在对话活动中都是主体间的关系,即互为主体的关系。传统德育强调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工程师”,甚至是“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活动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客体,是学校的“产品”,作为“客体”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对话则排斥强制与专制,摈弃控制与操纵,德育是师生对话双方的一种交流、一种合作,是通过对话与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内化的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其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对话模式要求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充满潜能的人,把教育者看成一个教育服务者。通过对话,唤醒生命中沉睡的潜能,让生命得以舒展和张扬,使生命的价值通过对话得到提升。在易班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样是平等的合作者,教育者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受教育者,相反要尊重受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的思考,鼓励其质疑和批判性反思,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对话是一个彼此沟通的活动与过程,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如果封闭了心灵,就不可能与他人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与提升。“一个把自己的生存看成是最完美无缺的生存,把自己的思想看成是终极真理的个人,必定会拒绝对话,拒绝对自己的生存和思想做出任何改变。”[3](P120)因此,以“对话”为主要教育形式的易班网络德育模式,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从真理的‘权威’、道德的‘法官’中走出来,把自己当作一名倾听者、思想者、求知者、对话者。”[4](P63)要求师生彼此间要主动敞开心灵之门;教师要抓住受教育者认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内容,做到对症下药,及时破解受教育者的各种困惑。要把握话语主动权,按照德育的要求与目标,不断地、巧妙地提出或设计对话论题;要净化易班网络环境,营造健康的对话条件,使易班成为传承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在对话中,要不断拓展教育内容,挖掘与时俱进的话题,鼓励自我表达,各抒己见;通过拓展易班网络服务功能,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网络人,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二、以“交往”为主要手段,营造平等的易班网络德育氛围

一般而言,交往是人类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然而,在教育中,“交往”又有其特定的意义。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为工具,以课程(包括显性的和隐形的)为媒介所进行的知识、技能、文化、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以“交往”为主要教育手段的易班网络德育,是以易班为平台,各相关主体间(学生、教师、教育工作者等)借助于网络媒体所进行交流,以达到提高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这一教育形式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学生中心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发掘、促进和进一步培育这种先天的优良潜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他反对学校道德教育中传统的“权威主义的课堂”,提倡“人道主义的课堂”。教师应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信任、理解、同情和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罗杰斯认为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上要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方式和机会。他深信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也有能力自己教育自己,教师是“促进者”(facilitator)、“鼓励者”和“帮助者”。罗杰斯说,“最大的不幸就是教育者和公众考虑和关注的是‘教’。这导致了许多与真正教育不相关的或很荒谬的问题。我曾谈到如果我们关注对学习的促进——学生是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和何时学习,以及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学习是怎样的,感受如何——我们就能踏上一条受益更多的道路。”[5](P321)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反对教师以自己的权威从外面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柯尔伯格非常反对传统的品德教育把学生当做“美德袋”。他们认为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确实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学生的道德判断最终还是根据他们的发展水平作出的。学生道德思想的每次变化都不是由于权威的直接灌输,而是学生自己的一次新发现的结果。价值澄清理论的重要代表拉思斯认为,道德教育是教师指导和帮助儿童形成及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把某种特定的价值观传授给儿童。拉思斯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怎样把某种价值体系变成我们内心的信念。”教师可借助一定的内容、方法等,通过交往、服务,帮助儿童学会评价的过程、方法和技能,澄清各自价值观中的混乱,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可见,“交往”本来就应该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基于易班网络育人,更需要建立在以“交往”为主要教育手段基础之上。“交往”是易班中学生、教师、教育工作者等通过易班网络媒体进行的交流。通过交往可促进学习者的自信心、自我实现意识、良好的思想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等的生成与发展。在“易班”中,主体间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坦诚相待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交往,教师帮助学生探究生活,确立生活态度、理想与价值观,学会学习方法与公共关系的处理等,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生活意识及能力,使学生不断变得成熟、坚强和自信。在“交往”中,为确保“易班”网络德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建立坦诚的伙伴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分析与解决生活、学业、情感及公共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应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自我教育。正像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他的《教育中的冲突》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6]以“交往”与“对话”为主要教育形式的易班网络德育,正是为了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性学习,生成与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易班网络对话与交往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易班网络对话与交往模型

三、以“服务”为教育宗旨,创设指导学生自我修行的环境

创设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与自我修行的服务环境,这是易班网络德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这里的“服务”含义有三:一是根据教育服务理论,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活动与过程。教育服务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本质而言就是学校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从而指导与促进学生生成与发展核心素质的活动与过程。根据教育服务观,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其“产品”是“教育服务”而不是学生,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接收者”,是“顾客”;教师是服务者,即“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动态适宜的、持续改进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教师的“教”等)——“教育服务”,这就是学校教育!教育服务观最大限度地尊重了教育的本质与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如马克思服务劳动价值论、第一、二、三产业理论(即服务产品理论)、现代组织分类理论、服务贸易理论与WTO服务贸易规则(总协定)、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我国的性善论以及心学思想等。[6]二是通过易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帮助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生成与发展。学校德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不断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在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采取言传身教等多种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生活交往、管理工作以及环境养育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持续改进的教育服务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和过程。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方法,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格。[7](P44)正如鲁洁教授所言,“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8]一个人要想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就必须学会自我修行。“自我修行,即学生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所进行转化和调控,以不断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9]其中自觉是自我修行的基础,自理是自我修行的内在品质。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修行就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也就是说学校德育就是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修行的活动过程。三是为学生提供学校生活、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学业与相关问题答疑解惑等的服务。这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将其理解成为简单的端茶倒水服务,因为在学校教育环境下一切活动与资源都是教育资源,都饱含着教育价值,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教育影响。可见,“三大服务”就是教育本身,以服务为基本宗旨,建立以“服务”为教育宗旨的易班网络德育体系,就是建立一个集“三大服务”为一体的易班网络“服务教育”体系。建立以服务为宗旨,指导学生自我修行的环境和体系,是确保易班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

四、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建立“三网”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真实的信息化社会。这就是说,易班的发展与普及大势所趋,已是历史的必然。易班和实体班级将是未来社会学校两大基本的班级结构形式,在学校教育中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特别是德育作用。德育是一系统的工程,广义而言它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合力发挥作用,对学生施以一致性的影响与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更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品德生成与发展规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生成与发展。易班是一种新的班级形式,在学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为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要实现易班与学校整个网络的融合,即,实现学校网络总平台、二级部门(学校下属二级单位)网络和易班“三网”的一体化,形成“三网”一体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体系,以便对学生予以全方位的持续影响,帮助其生成与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政治素质。

学校网络总平台是指学校网络(网页),二级部门网络(网页)是指学校二级单位网络(网页)。这里二级部门主要指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学校党/团/队网络、负责学生工作部门网络、负责教学事务管理部门网络、院/系/年级组网络。易班是指拥有二级域名(如:xxx.yiban.cn或xxx.e-class.cn等)的各个“E-class”。学校网络总平台与学校二级部门网络是直属关系,学校网络总平台、学校二级部门网络与易班是间接关系或指导和监督关系。易班接受上一级网络平台的领导、指导和监督,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运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建立“三网”一体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体系,不是让学校网络总平台、学校二级部门网络干预易班及其运行,而是实现联合,旨在形成合力,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三网”一体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一体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学校德育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与义务。“三网”一体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体系,能够对学生予以全方位的一致性熏陶和影响,实施更为有效的教育,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来看,学校教育本义就是为学生提供持续改进的教育服务。从教育本质和教师职业而言,“对话”、“交往”既是教育本身,又是教育服务。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促使教育工作者主动、经常地深入“易班”,根据德育目标,积极主动地寻找话题,制造话题,切磋和讨论话题;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学生的“对话”、“交往”,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满足学生生成与发展良好思想品德与政治素质的需要。从学校教育目的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其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关键。教师是一种职业,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就是‘服务者’。教师‘服务者’的角色,同蒙台梭利的‘指导者’,杜威的‘看守者’、‘助手’,罗杰斯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艾德勒的‘合作者’是一脉相承的。”[10]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提供持续改进的教育服务和保障条件。在“四位一体”的易班网络德育模式中,“对话”是教育形式,“交往”是教育手段,“服务”是教育宗旨,“育人”是根本目的,而一体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体系则是“四位一体”的易班网络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施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飞速发展,学校德育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社会、现代传媒、全球化、现代化、价值多元和社会问题等成为当前德育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并培育和建设好易班这一班级形式,使之与“实体班级”一起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1]陈华栋.“易班”:Web2.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

[2]聂荣鑫.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2(2).

[3]张开焱.开放人格——巴赫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4]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何玉海.教育中“主体与客体之说”的重新审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何玉海.试论教学质量评价转型:教育服务观的视角[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1).

[7]何玉海.服务德育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8]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9]何玉海,刘淑敏.学校德育之根本: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修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

[10]何玉海.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学本质的回归[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责任编辑:陈 浮]

Reflection on Moral Education on http://www.yiban.cn

HE Yuhai

“http://www.yiban.cn”is a network interactive commun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a form of“E -class”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of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ow more and more schools inclu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re also beginning to join in it in different forms or set up“http://www.yiban.cn”.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moral educ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Four in One”network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http://www.yiban.cn”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Namely,making“dialogues”as the basic mode and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making“communication”as the main means and building up equal atmosphere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making“service”as education objectives and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to guide students' self cultivation;making“education”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and establishing“three-networks”as th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system.

http://www.yiban.cn;network moral education;dialogues;communication;reflection

G416

A

1009-7228(2016)04-0068-05

10.16826/j.cnki.1009-7228.2016.04.015

2016-08-20

何玉海,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易班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完善“易班”建设探析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浅议易班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高等学校易班平台推广建设探析
辅导员应用“易班”开展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