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韩国语批评语研究
2016-11-24袁青瑶
□袁青瑶
语用学视角下的韩国语批评语研究
□袁青瑶
1、先行研究
批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但是目前关于批评语的研究少之又少。批评言语行为不是要确立谈话双方的一致关系,它是一种典型的“威胁面子行为”(FTA,Brown&Levinson)。
国外对于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有Tracy(1987),Wierzbicka(1987),Nguyen(2005)。关于汉语的批评语研究的论文有匡文艺的《批评语的语用分析》(2001),《批评的语用原则及其运用》(夏中华,2001)。对批评言语行为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还有陈建祥(2004)侯风英(2007)孙媛、徐科(2010),朱德光(2013)。
此外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汉语中批评语还有这一言语行为实施的语用策略的研究还有很多,如胡培安的《批评的构成性准则和策略性准则》(2003),朱湘燕的《汉语批评语用策略调查》(2004)等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外国语言对比分析批评言语的研究有《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赵英玲,2004),《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比较》(张琳、王菊娥,2004),《英汉批评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王瑾,2006)。《俄语批评言语行为研究》(芦菲,2011)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俄语中的批评语。
2、批评语的定义
批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现象,是批评者对对方的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的言语行为。首先来看批评语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对批评的解释是:1)评论好坏,指出优点和缺点。2)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
基于本文从语用学角度研究韩国语批评语,并且主要以韩国生活口语,电视剧本作为语料,本文不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不在同一语境的情况,将批评定义为在共处的语境下说话人对于听话人的不当言行表达不满情绪,提出意见的行为,进行价值观的协调过程。
3、韩语批评语的分类
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批评分为不同的类型。批评语表达的类型可以分为词汇范畴的批评语和句子范畴的批评语,根据说话人批评意图的隐显程度分为直接批评和间接批评。
我们根据说话人的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是否一致,可以将批评言语行为分为直接批评言语行为和间接批评言语行为,说话人用比较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交际目的的是直接批评言语行为,用比较婉转的方式来表达批评的意图的是间接批评言语行为,从而进一步将批评语分为直接批评和间接批评。按照语义程式概念,我们将直接批评按照指出问题、命令/要求、否定评价、指责警告进行分类;将间接批评按照询问/假设、提醒/暗示、劝阻、希望改变、不确定表达等进行分类。
3.1直接批评的分类
1)命令禁止式:直接命令听话人改正错误或禁止听话人再犯某个错误
2)警告威胁式:直接警告听话人如不按说话人要求去做将受到惩罚
3)评价式:直接指出听话人的言行不符合社会评价标准并要求其改正
4)责备式:直接指出对听话人的言行持否定态度
3.2间接批评
1)询问/假设的表达
※这里表面上是询问听话人,事实上是反问句,并不需要回答,暗示出说话者对听话人的言语不赞同的批评。
2)提醒/暗示的表达
观或心理状态,委婉暗示听话者。
3)不确定表达
※这里不是断定地说,而是用推测的语气,给对方留有余地。同时“”这句话遵循了礼貌原则,怀着歉意指责对方,减少了对立意味,让听话人更容易接受。
4)劝阻表达
说话人表面上并没有批评听话人的行为,而是劝听话人以后小心一点,不要再这样做了,但其真实意图是说对方不应该做刚才的事情,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了。
5)希望改变的表达
※这里用”这样做的话会更好”的表达来代替“别那样…”这种直接表达方式,是用含有希望改变的表达来指出对方的不当的行为。
由于某些约定俗称的因素,间接批评言语行为的批评效果不一定比直接批评言语行为的效果要弱。例如:
4.韩国批评语的表达手段
实施批评言语行为时人们会运用一定的表达手段,由于条件和时间所限,我们所搜集的韩语语料主要是现代口语表达材料,所以只探讨批评言语行为表达的基本手段,对于身势体态语、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非语言手段忽略不计,主要从语调、词语,句类三个方面说明批评言语行为的表达手段。
4.1语调
批评有较强的口语性,说话人的思想情感通过语调就能表现出来,透过语调,听话人通过一定的推理,可以体会说话人表达的情感和态度。韩国语批评语中语调通常采取升调,因为升调能够表示疑问、反问、质问等语气,句尾升调能够引起被批评者对自身的缺点或错误的审视,参与到对话当中,达到批评的目的。
4.2词语
4.2.1预设触发语
批评语中往往包含一种语义预设,即受批评者的行为是有问题的,这种问题有可能与客观不符,也可能与主观上的价值观不符。有些词语在批评言语中可以起到提示预设语义的作用。这种词语叫做预设触发语。通过预设触发语批评者将一定的信息传达出来,这些词语暗含了批评者没有表达的内容,可以间接地了解批评者的情感和评价,属于间接批评言语行为的范畴。
4.2.2模糊限制语
何自然指出,使用模糊限制语有时候是一种语用策略的实施手段,它可以使语气缓和下来,从而有助于达到交际的目的。 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缓解批评力度,减少正面冲突,使批评更容易成功被接受。
※上述例句通过猜测疑问的方式,在句中加入“在我看来、好像,也许,可能”等不确定表达来实施批评言语行为。
还有一种引入第三方观点来缓和批评语气的表达。
妈妈通过转述他人的话与被批评者儿子的言行进行对比,增强话语的表达力和客观性,避免使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听话人或者话语过于直接肯定,从而使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批评内容。
4.3句类
4.3.1陈述句
陈述句是批评言语行为最常见也是最直观的表达手段,通过陈述事实来表达说话人对受话人言行错误的批评。例如:
你做了非常有失水准的事情。
4.3.2感叹句
感叹句所表达的批评言语行为的语气较陈述句所表达的语气稍强烈些。说话人指出听话人言行中的错误并提出意见的同时,往往带有个人的感慨色彩。例如:
至今从未对我说过一句爱我的话!
说话人通过感叹句表达对听话人从来没有正面表达过爱意这一情况的批评。通过感叹句这一表达手段发泄了说话人的不满情绪。
4.3.3疑问句
疑问句可以表达多种言语色彩,也可以被用的批评的言语行为中。在这种句型中多以反问的形式为主,通过反问的方式可以将话题指向听话人,给听话人机会做出改正,还可以使听话人根据语境变化重新选择语言。疑问句也可以表达询问、商量、劝导的意味,使语气变得平缓,而且批评的内容和提出的建议更容易被听话人接受。
5.韩语批评语的语用功能
正如其他言语行为一样,学习者在使用批评语时,应该考虑社交情境因素,掌握正确实施批评语的策略,才能真正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促进有效交际。
5.1直接批评的语用功能
直接批评言语行为包含具有否定评价的词语,直接指出听话人的所作所为存在问题以及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后果,使双方达到更加和谐的价值观的过程。
5.1.1用于评价,表明观点、看点、态度
你做了非常
5.1.2建议改变,达到共同和谐关系
5.2间接批评的语用功能
批评语具有两种语用功能,即人际功能和交际功能。前者包括保全面子功能和稳定听话人情绪功能,后者包括引导被批评者应答和顺应语境两方面。
5.2.1人际功能
交际者的社会地位、距离、身份等决定了对交际方式的选择,交际双方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交际过程的方向和交际效果,并且每次不同的交际过程都会使交际双方的关系发生改变。交际双方也会关注这种人际关系,说话人会选择有利于两者关系发展的批评方式,进而突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所以,批评的人际功能在于维护交际双方面子和稳定听话人情绪。
5.2.1.1保全面子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或者出于礼貌的原因,说话人要顾及对方的面子,维护自身或对方的形象。
5.2.1.2稳定情绪功能
批评言语行为中的间接批评言语行为将批评信息以较为舒缓的方式传达,这种缓解性使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具有稳定说话人情绪的作用,进而维护人际关系,使交际顺利进行。
比如上面例句中妈妈委婉批评儿子,说听说最近儿子不用功学习,比较贪玩。妈妈说的批评语就是间接批评的方法,引用第三方观点来缓和批评语气,这样的话语避免出现说话人过于严厉的一面,降低了施为力度,还使听话人的情绪不会因为过于紧张而产生反感。
5.2.2交际功能
批评活动是双向性的互动言语行为,必然要涉及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方,在这种双向性的语言表达活动中,不仅需要说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还需要听话人的参与和应答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有些情况需要听话人的回应才能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进而使说话人了解是否能达到交际目的。
5.2.2.1引导被批评者应答
交际的目的并不只是陈述批评内容,还需要被批评者做出回应和表明态度。这样是为了了解听话人的观点和态度,主要更在于说服和劝导对方,以达到批评的目的。在一些语境下,为了保全自身面子或者对方的面子,批评者会引导被批评者参与到交际当中,缓解紧张氛围,使批评变得更加缓和。
5.2.2.2顺应语境
间接批评是在适当的场合下对语言结构进行选择的,所以能够顺应具体的语境,体现交际功能。顺应语境包括顺应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还包括顺应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身份、文化背景等。“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交际双方心智层面上的某些要素被激活,进入交际语境,从而与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这是对谈话双方心智世界的顺应。批评者选择间接批评方式时,为了表达得体,达到交际目的,应该选择顺应语境的表达方式。
6.小结
日常生活中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除了表达基本的礼貌以外,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它所表达的意义和具有的作用是不同的。本文选取言语交际中目前研究较少的礼貌用语之一—批评语,进行语用视角下的具体剖析。
在人际交往中,批评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批评是一个威胁面子的行为,具体的说,威胁受话者积极面子的行为。批评活动是双向性的互动言语行为,必然要涉及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方,在这种双向性的语言表达活动中,批评者一定要采用适当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否则,被批评者也有可能会出现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批评的目的。韩国语的批评语表现形式多样,如何更恰当、更准确的作出符合语境的批评,缩小韩国语学习者与韩国语母语话者在使用批评语方面的差异,值得我们韩语学习者进一步探索。
(大连外国语大学)
项目名称: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本论文为201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