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门神述略
2021-05-11冯维
冯维
门神,是我国年画中最古老的题材,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护宅守门的神仙,最早出现的文献记载,是成书于先秦之际的《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转引自王充《论衡·订鬼》),在西汉郑玄《礼记·丧大记》注中也记载:“君释莱,礼门神也”,门户是家宅的唯一通道和仪表,古人认为有神人司门,春节时在门上贴神像,反映的是人们希望驱邪避凶、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贴门神的风俗在历史上延续不衰,每逢岁末上至天子百官,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门神,希望在新的一年能保佑一家人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清代宫廷春节贴门神的习俗是在入关之后被延续下来,据考证,满族第一个下令悬挂汉族门神的人是顺治帝,清入关之前,满族并没有挂门神、贴对联的习俗,努尔哈赤在沈阳定都时,沈阳故宫从没有挂过门神,直至清政权在北京定都后,沈阳故宫遵循明制才开始了挂门神,顺治帝继承了父亲“大一统”的思想,为了让汉八旗知道皇帝对他们的重视,就想出了挂门神的主意,因为门神是汉族人心中的英雄,让汉族的英雄来保卫清皇宫,表现了清朝对汉八旗的信任。当年沈阳故宫所用的门神、对联都是由北京皇宫御画院、御书院特供的。
清代宫廷门神在形制、样式、挂取时间等方面继承明制,有诗云:“爆竹声中除岁,桃符万象更新”。在悬挂时间上,《康熙朝会典》载:门神、对联于十二月二十四日差官安挂,二月初二日收取贮库,但实际安挂时间与典章制度有出入,民间张贴春联与门神在腊月三十,而清宫则从每年腊月廿六开始张挂春联与门神,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可提前几天安挂,待到次年二月初三这天再由内务府营造司太监取下贮存起来,只要没有污旧破损,留待来年继续使用,并规定五年一修,若颜色褪去只需重新临摹色彩,以保持门神画的鲜艳,现在北京故宫留存的门神,若仔细观察,都会发现有修补过的痕迹。清代宫廷门神画尺幅巨大,多数先装裱在安有铜饰件的框子上,到时再悬挂在各院殿堂门上。
清代门神在内容上除了原始的避鬼怪、消灾难的功利外,还赋予了祈福吉祥的新意,人們早期对门神的原始崇拜内涵逐渐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对幸福生活和美好向往的企盼,所以在种类上,更加丰富多彩,讲究不同的场所,挂不同的门神。清代宫廷门神主要有将军门神、福禄门神、童子门神、判子门神、仙女门神。
将军门神(图1),形象多为镇殿将军,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武门神,以秦琼、尉迟二将为门神的习俗,应当是在元明之际已经形成,而且可能更早。明刊本元无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7《门神二将军》条中有关于他们被奉为门神的记载: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魁呼号,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命画工图二人之像,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锏弓箭,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一为白面凤眼长须,一为紫脸环眼虬须,两人形象对比鲜明,他们头戴金盔,手持铜锤,腰挂弓箭,身穿大红战袍,外披金甲,足登云头战靴,身旁围绕灰蓝色祥云,富丽辉煌,十分考究。将军门神是清宫门神规格最高的,多挂于宫院正门,这类门神一般尺幅巨大,突出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的作用。
福禄门神(图2),也称文门神,他们大多是古代文官装束,是与福星、禄星相仿的人物形象,粉白脸,慈眉善目,五缕长须,头戴展翅纱帽,腰系玉带,脚穿云头朝靴,他们手上的托盘和头部上方的仙气分别画有蝙蝠、如意、冬瓜、海棠,四种图案组合起来,每个当中取一个字寓意“福如东海”,有的仙气中则绘有东海、南山、万福图案和腰间束带,四种图案组合起来,有“福寿万代”的吉祥寓意,也有的“仙气”中绘有万福、寿桃、红色蝙蝠和花,四种图案组合起来则有着“万寿福华”的吉祥寓意。福禄门神多悬挂于宫殿隔扇门上,也是清代宫廷的主要门神之一。
判子门神(图3),所画的是判官钟馗的形象,传说中的钟馗不但能捉鬼,而且还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将他的画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避鬼,用沥粉工艺重彩绘画左右对称的判官神话人物,都是横眉立目、神态威猛,一人身着彩绣蓝袍,身侧徐徐升起祥云,内有乾坤圈、震妖山等喻意法器的图案,都是捉鬼的用具;一人身着彩绣绿袍,身侧徐徐升起祥云,内有宝剑、蜂、猴等图案,寓意封侯挂帅。两个判官均头戴双软翅纱帽,腰系玉带,足蹬皂靴,右手持白色象牙长笏板,左手抓一只红色蝙蝠举到眼前,这里的蝙蝠有两种寓意:一是代表鬼魅妖孽,二是代表福在眼前,两种完全对立的寓意,在这里形成矛盾的统一,判子门神多挂于角门。
童子门神(图4),也叫娃娃门神,形象类似于民间年画中的“和合二仙”,一副笑容可掬,惹人喜爱的样子,一个穿着红袍,一个穿着绿袍,他们梳童子髻或留孩儿发,两个童子天官均肩披长领,胸挂长璎珞玉佩、海螺,腰系丝带,足登云头鞋、衣袂飘飘。两人手中还各托一个托盘,盘中盛满了好东西,有石榴、水仙、灵芝、如意、蝙蝠等。这些物品并非随意摆放,其中,石榴代表着多子,如意寓意万事如意,蝙蝠意为多福,水仙代表着迎春。总之,都是象征多福多寿,吉祥富贵之物。童子门神挂于后妃寝宫的门上,祈盼多子多福,皇嗣连绵。
仙子门神,画仙女一对,一着绿衫,一穿粉衫,眉清目秀,身姿婀娜,并佩披帛飘带,有的双手捧黄罗包袱,有的手拿拂尘和锄柄,背着竹篓装满寿桃,周围上涌云气,云气中现出红色蝙蝠衔绶带,带上系有古钱二枚,谐音寓福寿双全之意。清代中期以后开始流行女性形象的门神,仙子门神为竖长条幅,多挂在宫廷内院的大门上,担负着守护宅院、送子送福的职责,增添了轻松喜气的生活氛围,也满足了后宫女眷延绵子嗣、多子多福的美好心愿。
清代宫廷门神与其他朝代的宫廷门神对比尚有一些变化,如将军门神中有“满云”和“空地仗”之分,其他门神通过不同吉祥器物的穿插,也有如寿山福海、福寿连绵、麻姑献寿之类多种寓意,并且尺幅大小不等,画工精简,也有区别,从风格上看,大都为清代后期之物。清代的宫廷门神在形象表现、图案组合、色彩渲染和绘画材料的运用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注重大而美、大而强的效果,比如将军门神,所画的身形都比较壮硕,以显示其力量;福禄门神,所画的神态淡然,以显示其儒雅敦厚;童子门神,所画的娃娃头大以显示其富贵可爱;仙女门神,所画的神态眉目低垂,以显示女人的婀娜柔弱,所有门神都显现出一种刚柔相济、强弱均衡的韵律,门神的肩上都围绕着飘带,随风摆动,既表现出一股神仙之气,也给整个画面带来一种灵动之美。
清代宫廷门神画用料考究。清代宫廷有专门负责门神制作、修缮、保管的部门,称为“门神库”,隶属于工部,纸质门神、绢质门神的工艺、用料,均严格依照《钦定大清会典》《工部匠作则例》,除了纸上木板印刷加以彩绘外,更多的是画在粗绢或布上的,在绘制上则“细粉彩画沥粉贴金描画泥金”,泥金、飞金是比较贵重的颜料,是否运用沥粉贴金、描画泥金这道工序则是判断宫廷门神和民间门神的重要依据之一。乾隆十四年刊本制定的《钦定工部则例·门神作》规定,将军门神所用颜料有石大绿、石三绿、银珠、黄丹、定粉、朱砂、天大青、天二青、南梅花青、松花石绿、广靛花、胭脂、藤黄、徽墨、红泥金、红飞金、黄飞金等十八种,远比民间门神用色要丰富,民间的则最多七八种颜色,宫廷年画每一平尺画幅,须用一克纯金完成,而就所用彩画颜料规格看,将军门神的规格是最高的,也是最受重视的,按当时规定:“将军样者准彩画九成,福神准彩画八成,仙女娃娃准彩画七成。每折见方一尺用:石大绿、银珠、黄丹、定粉各四分,朱砂、石三绿、天二青各二分,天大青、南梅花青、松花石绿、广靛花各三分,胭脂、藤黄、徽墨、红黄泥金各五厘,广胶、白矾各五分,红黄飞金各三张,贴金油四分五厘。”明确了各类门神的用料,同样的画幅中,将军门神可采用的金箔、金泥与各种彩色颜料的种类与数量是最多的,颜料采用的都是精致的矿物质颜料,在当时的内务府造办处看来当属绢画细活。清代的宫廷门神通常是色彩鲜艳,惹人注目,也只有宫廷制作之物才会如此奢华。
清代宫廷门神的绘制画工精丽,装裱工艺讲究,据清代《钦定工部则例》(清康熙十四年刊本)第十四卷四十七门神作则例中记载“凡画各宫殿挂屏绢门神细描彩画沥粉贴金描画泥金:制造库连地仗每折见方一尺用画匠五分。今拟细画沥粉泥金福神仙子娃娃等件绢门神,除空地仗每折净见方一尺用画匠一工……如画亲王、公主、格格等府挂屏绢门神细画沥粉泥金福神仙子娃娃等件,除空地杖,每折净见方一尺用画匠八分。如画满云将军绢门神连云地伏,每折见方一尺用画匠一工。”另据《工部续增做法则例》(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二十二卷一百一十七记载:“铸造宫殿挂屏门神对联做法:旧例成造挂屏门神对联,用杉木架,迎面裱托用绢一层,高丽纸一层,白榜纸二层,毛头纸一层,金黄绫裱边,红绫出线,平面裱造。”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清代宫廷门神远比民间百姓所用的要复杂,细描彩画的门神在一些部位还要沥粉贴金,每一方尺有的要用一个人工,这样画一对两尺半高的将军门神,一个画匠要付出七至八天的勞动时间才能完成。装裱则选用细绢、色绫、苎布及各种纸,还要裱在杉木框上,绘制和加工的精细程度是一般民间门神不能比拟的,但形式上大多遵照传统的标准样式,在绘制上比较拘谨而较少有创新。
作为清代两大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在悬挂门神上有详细的规定,沈阳故宫选挂门神最早的记载,为乾隆九年清高宗首次东巡盛京后尊奉谕旨装饰祖宗宫殿贴门神、门对。乾隆九年“盛京工部送到宫殿应用大小挂屏叁拾陆对壹扇,大小彩画纸门神贰拾叁对二扇,大小挂屏门对陆拾二对。”这些门神都是由北京故宫内务府承造,“差员由京领到盛京。”按照规定这些门神悬挂在沈阳故宫不同的地方,将军门神悬挂在大清门、崇政殿门、左右翊门等前门场合,而福禄门神、童子门神、判子门神当悬挂在后宫各处门上。沈阳故宫所藏宫字148号童子门神之二背面附一纸条为“崇谟阁、七间房,童子一对,”宫字149号将军门神之二附一纸条为“保极宫前白地将军一对”的记载看,为当时盛京皇宫的管理人员为防止挂错宫殿地方所作的凭证。历史档案上也有关于沈阳故宫挂门神的记载,如乾隆九年盛京皇宫“大清门原有门神三副:中间门神一副,高七尺六寸,宽四尺,东西两边门门神两副,各高五尺九寸,宽三尺二寸”,当时门神主要悬挂在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的中路建筑,乾隆首次东巡盛京谒陵后,盛京皇宫遵旨增建了东、西所的新宫殿建筑群。因此乾隆十六年档案就记载“新建宫殿应添大小门神七十七对、对联七十九对”,说明这些增建的宫殿房屋在乾隆帝二次东巡盛京前已拟悬挂门神门对了。沈阳故宫现存的清代门神有29副,大小宽窄不同,均为沈阳故宫原藏,大多保存完好,有的虽然已残破,有的彩绘已脱落,但仍保留原木框的装裱形式。北京故宫内室房屋众多,安挂门神是一项兴师动众、费时费力的工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道光十七年(1837)档案记载:北京故宫内外围中、东、西三路,共挂门神1659对,每年岁尾,张挂门之前,总揽此项工作的工部要专门上书奏闻。然后,工部官员及匠役会同内务府掌仪司、营造司太监及宫内太监共同协作,才能如期完成张挂门神的任务。宫中有200多扇门要挂上门神,悬挂的门神主要分武门神、文门神、仙姑门神、童子门神等四大类,每一扇门上要挂什么样的门神都是有讲究的。比如:前三殿是以文武门神为主,后三殿以仙姑门神、童子门神为主,而且这四类门神也是有些许不同的:武门神有3种,文门神有2种,童子门神有4种,仙姑门神有2种。现在北京故宫藏清宫门神画保存状况较佳,上面的沥粉贴金至今仍闪烁着光辉,但早已从原木框上取下保存,已经失去原装裱的形态。
清代宫廷门神工致富丽,用料讲究,与民间门神互为影响,互相交流,表达了皇家与百姓家驱邪避凶、纳福迎祥的共同心愿,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江山统一、皇嗣连绵、千秋万代的永恒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