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基于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的双重视角
2016-11-23隋博文
隋博文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2.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基于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的双重视角
隋博文1,2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2.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钦州535011)
构建高效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今中国—东盟农产品流通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以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为例,结合“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供应链优化”理论框架,在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及供应链优化三个层面现实考查和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动因逻辑解释基础上,提出新时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应以增强关系稳定性为基础,改进联盟绩效为着力点,整体优化供应链结构和流程,即尝试运用关系稳定性与联盟绩效理论视角优化设计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和流程。其中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模型可分为集成式和独立式两种。最后提出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双重视角下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实施策略。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优化设计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农产品流通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出口(东盟)市场的竞争加剧,跨境农产品流通组织已不再是单独的涉农涉外企业(含类企业性质组织,下同)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间的综合较量。文献研究表明,一方面,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导致整个链条协调度降低、脆弱性增加(樊星等,2016),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主要来自合作成员间关系与合作收益的稳定程度(罗必良等,2007;黎继子等,2015),以及农产品境外市场环境的突变性(于梦晓等,2015);另一方面,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是一个由核心企业带动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Roekel等,2007),且核心涉农企业在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强调并注重合作关系调整、合作绩效重构等(赵晓飞,2012)。可见,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系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然而目前涉及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双重视角下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事实上,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其一,在增强关系稳定性的同时,降低跨境贸易成本;其二,在改进联盟绩效的同时,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由于关系稳定性因素和联盟绩效指标是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生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关系稳定性增强和联盟绩效改进自然成为其整体优化并进一步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鉴于此,本文拟以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为例,尝试设计基于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双重视角的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模型,即首先综合考查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运作实践,然后基于“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供应链优化”逻辑框架(隋博文等,2016),揭示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和流程)优化动因,最后基于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双重视角探讨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问题。
二、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三个层面的考查
纵观国内外文献,农产品供应链研究集中于三个层面:稳定性(含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主要是绩效评价)、供应链优化(主要是结构和流程优化),三者构成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的框架体系(吴孟霖,2015;常冉,2013);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倒逼关系稳定性增强和联盟绩效改进。同样,对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考查,也拟从这三个层面依次展开。2016年2~3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结合方式收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50家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考虑数据可获得性,电商企业未纳入)相关数据,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及供应链优化考查测度情况描述见表1。
表1 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调研情况(个)
(一)关系稳定性:参差不齐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关系稳定性因素主要有承诺与信赖、联盟预期、关系资本和利益分享(隋博文等,2016)。基于此,为更直观概判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关系稳定性质量,将考查测度设为是否制定有较为具体或科学的契约设计(伏红勇等,2015)、战略规划(王丽娟,2009;张洪坤,2015)、捆绑行动(刘春玲等,2013)和分配机制(梁鹏等,2013)。表1显示,通过核心企业制定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契约设计、战略规划、捆绑行动以及分配方案的(核心企业)占比分别为58%(29家)、32%(16家)、26%(13家)、30%(15家),可见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制定正式契约的仅占1/2强、制定战略规划和捆绑行动以及分配方案的则不足1/3,表明联盟和核心企业关系稳定性重视普遍不足,大多停留在经验或口头上,关系稳定性质量参差不齐。
(二)联盟绩效:增幅有限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绩效(一级)指标主要包括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绿色绩效三类(隋博文等,2016),与关系稳定性类似,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绩效的考查测度依次设为稳健增值程度(付海臣,2010;纪良纲等,2015)、耦合高效程度(杜红梅,2010)、节能环保程度(高艳等,2012)。
由表1可见,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稳健增值、耦合高效、节能环保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占调研核心企业总数的72%(36家,近3/4)、66%(33家,近2/3)、76%(38家,近4/5)。总体看,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绩效水平基本与往期持平且小有增幅,应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三)供应链优化:开展较少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维度主要涉及结构和流程两方面,同时基于直观概判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质量及尺度的考量,将结构考查测度设为扁平化和紧凑型等级(冷志杰,2007)、流程考查测度设为透明化与简短性等级(李宪宁等,2013)。根据表1统计结果,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结构扁平化和紧凑型等级、流程透明化与简短性等级均较低,分别占调研核心企业总数的86%(43家)、78%(39家),表明目前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自动自发优化较少,在结构和流程方面深度及广度的优化更少。可能原因除资金、技术、政策等约束外,还在于普遍缺少相应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导引和操作指南。
三、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动因:逻辑框架的解释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供应链(结构和流程)优化”理论框架作为SCP修正式(即行为—绩效—结构)的拓展,解释了关系稳定性因素是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参照基础,联盟绩效是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诊断依据及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关系稳定性(因素)对联盟绩效(指标)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在机理等理实一体化问题。结合上述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三个层面的现实考查及客观研判,给出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动因描述(见表2)。
表2 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动因描述
由表2可知,契约设计、发展规划、捆绑行动和分配机制是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参考基础,也是关系稳定性四因素的直观表达;稳健增值、耦合高效与节能环保程度是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诊断依据,也是联盟绩效(三个一级)指标的直观表达;扁平化、紧凑型的结构以及透明、简短的流程是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目标维度的直观表达。按“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供应链优化”关联机理,优化参照基础、优化诊断依据和优化目标维度构成一个具有逻辑意义和实操价值的框架体系,即通过参照基础的调整和完善、诊断依据的识别和权衡可实现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组合。
四、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模型)的设计:基于双重视角
(一)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的总体目标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境农产品在中国(广西)—东盟供需双方间“多快好省”的实体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以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扁平和紧凑、流程的透明与简短。因此,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设计应以成本为核心,调整联盟成员主体间矛盾,关注总体绩效,以实现整体最优(傅国华,2012)。换言之,要使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投入最少,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优化设计后的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在关系稳定层面上,应引导成员企业以联盟的不同方式组织起来积极参与跨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形成“拳头”效应;在联盟绩效层面上,以核心企业为主导载体,将传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资源与新兴技术(包括管理技术)加以整合,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框架下,提高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二)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各成员主体间差异,从三个层面考查分析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现实情况,梳理出关系稳定性参差不齐、联盟绩效增幅有限及供应链优化开展较少等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首先根据“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供应链优化”理论界定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和流程的基本框架(由1个核心企业,1个信息共享平台,2个自检或评估系统—关系稳定性自检或反馈系统和联盟绩效评估系统组成,通过联盟各成员主体,整合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资源)。其次,依托相关物联网技术,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跨境农产品供应链1个平台、2个系统做出相应功能设计。最后,提出增强关系稳定性质量、改进联盟绩效水平的解决方案。
(三)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的模型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类型(结构及其流程)共7种:物流园区主导型、仓储基地主导型、农产品出口企业主导型、国际物流公司主导型、口岸主导型、批发市场主导型和电商平台主导型(隋博文等,2015),从核心企业一般所处环节(或节点)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加工企业、出口企业、仓储基地、国际物流中心(企业)、口岸(集团)等具有一定顺序性和嵌入性。同时,借鉴集成思想并结合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的约束或要求,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模型可有2种设计:集成式(见图1)和独立式(见图2)。
图1 集成式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模型
图2 独立式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设计)模型
五、双重视角下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实施策略
无论集成式还是独立式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从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视角看,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成员主体建设、流通标准建设、职业人才建设以及供应链体系建设等。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
广西—东盟农产品流通产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多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跨境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和便利,因而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是联盟高效运转的硬性条件,是优化广西与东盟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基本要求。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加工企业、出口企业、仓储基地、国际物流企业(中心)、口岸(集团)等核心企业或关键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冷冻库、气调库、冷藏车辆、绿色通道、“最后一公里”网络等。
(二)成员主体建设是基础
联盟成员主体是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实施者甚至组织者,其关系稳定性质量和组织化程度均影响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流通成本,对促进联盟绩效,增强广西跨境农产品(东盟市场)竞争力有很大关联。一方面可通过契约设计、战略规划、捆绑行动、分配方案等形式加强联盟(成员主体间)关系稳定性质量和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培育跨境农产品大型企业集团,将东盟市场信息传递给联盟其他成员企业,引导本地生产(加工)、跨境流通、东盟销售等节点企业核心业务有序进行(樊端成,2008)。
(三)流通标准建设是保障
完善和衔接的流通法规与标准是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健康、规范发展的保证。然而,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活动涉及诸多环节和领域,双边农产品跨境流通标准与法律法规部分不衔接、甚至存在冲突,因此在熟悉东盟国家(进口)农产品流通法规和标准基础上,发挥双边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联合双边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跨境流通企业,对接和修订跨境农产品流通标准和法规,保证跨境农产品流通的统一性和安全性,并以此调整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间)的制度和运作规范。
(四)职业(技术)人才建设是重点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特别是生鲜类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涉及保鲜、包装、装卸等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鲜类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流通成本。因此,要加强跨境农产品流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跨境农产品在供应链环节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减少损耗。跨境农产品流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由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各成员企业相关职业(技术)人员完成,因此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建设是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举措。
(五)供应链体系建设是根本
一方面,培育大型跨境农产品集散基地。广西农产品种类丰富、量大质优,但跨境农产品产运销区域分割现象突出(钟凤艳,2012),同时广西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门户和新枢纽,核心企业应加大对大型跨境农产品集散基地的投资建设,形成辐射中国—东盟的跨境农产品集散基地网络群,以此作为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支撑工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和完善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建设,包括东盟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双边供求信息共享平台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实现市场传导、信息对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关系稳定性质量并提高联盟绩效水平。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理论基础为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关系稳定性—联盟绩效—供应链优化”逻辑框架,三个层面现实情况为关系稳定性:参差不齐;联盟绩效:增幅有限;供应链优化:开展较少。在此基础上,基于关系稳定性和联盟绩效双重视角剖析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动因,且认为通过参照基础的调整和完善、诊断依据的识别和权衡可实现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组合;对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做出优化(模型)设计,包括总体目标、基本思路与模型建构等,提出实施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策略。
(二)政策建议
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仅靠联盟或核心企业很难完成,需国家、地方及相关政府部门予以政策支持。(1)重大设施投资政策,继续支持中国(广西)—东盟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国(广西)—东盟农产品冷链物流等跨境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海陆路网(通道)一体化建设、中国(广西)—东盟农产品互联互通(信息)基础工程建设等,主要因这些基础设施投资额巨大、回报期较长(刘国斌,2016)。(2)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特别是符合国际农产品流通贸易需要的政策配套及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市场运作准入与退出机制。当前面临市场国际化的跨境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调整,不仅需要已有国内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更需借助农产品流通和出口的国际通行做法或制度经验实现。(3)补贴扶持救济政策,如减免跨境农产品出境(国)路桥费及商检费、扶持特大型跨境农产品核心企业、对遭受东盟冲击的广西(出口)农产品实行补贴等。尤其是在中国—东盟农产品流通贸易“零关税”背景下,我国采取适当补贴扶持政策,对跨境农产品流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贾敬敦等,2015)。上述政策建议在一定意义上可增强广西—东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稳定性质量并提高联盟绩效水平。
[1]樊星,邵举平,孙延安.基于模糊理论的跨国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16(6):210-215.
[2]罗必良,李雁玲,罗明忠,等.粤澳食品安全合作机制研究——基于农产品安全视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黎继子,周兴建,汪忠瑞,等.FDI视角下基于股权分配的跨国供应链动态决策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5(S1):564-570.
[4]于梦晓,姜道奎.中韩FTA对山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影响[J].物流技术,2015(23):160-162.
[5]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5-22.
[6]隋博文,庄丽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中国—东盟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石[J].中国流通经济,2016(2):67-74.
[7]吴孟霖.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商贸,2015(8):137-139.
[8]常冉.国内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济视角(下),2013(7):82-83.
[9]伏红勇,但斌.不利天气影响下“公司+农户”型订单契约设计[J].中国管理科学,2015(11):128-137.
[10]王丽娟.供应链系统中灰博弈的灰色动态规划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9-92.
[11]张洪坤.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39-40.
[12]刘春玲,黎继子,肖位春,等.考虑风险因素的供应链捆绑融资模型及分析[J].投资研究,2013(5):17-27.
[13]梁鹏,李江.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3(8):191-194.
[14]付海臣.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增值效益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5]纪良纲,刘东英,郭娜.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困境与突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22.
[16]杜红梅.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耦合机制:制度经济学视角[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17]高艳,冷志杰,刘新红.关键成员发展循环经济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基于集成农产品供应链[J].农机化研究,2012(4):34-37.
[18]冷志杰.基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机制的大豆供应链集成对策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81-487.
[19]李宪宁,安玉发.基于协议流通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物美集团、中商集团、新疆果业集团的案例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3):62-65.
[20]傅国华.构建热带农业跨国产业链专题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00-105.
[21]隋博文,庄丽娟.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机制、类型特点及整合策略——基于广西—东盟的实践[J].对外经贸实务,2015(6):50-53.
[22]樊端成.流通和生产并重:完善内外贸易体系——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与广西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之二[J].广西社会科学,2008 (3):35-39.
[23]钟凤艳.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农业龙头企业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2(5):57-65.
[24]刘国斌.论亚投行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作用[J].东北亚论坛,2016(2):58-66.
[25]贾敬敦,张东科,张玉玺,等.农产品流通蓝皮书: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6]Roekel J V,Willems S,Boselie D M.Agri-Supply Chain Management:To stimulate cross-border trad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economies[EB/OL].[2007-03-18].http://lnweb18.Worldbank.org/ESSD/ardext.nsf/26ByDocName/Agri-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o Stimulate Cross-Border Tradein Developing Countries/FILE/Agri-Supply Chain Mang-finalversion.pdf.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s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Based on Doubl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Stability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SUI Bowen1,2
(1.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2.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of 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11,Guangxi,China)
Building the efficient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and optimiz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obt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China-Asean agri-food circulation industry now.This paper took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 asanexample,combinedwith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relationshipstability-alliance performance-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and based on reality investigation of three levels with relationship stability,alliance performance,and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and logical explanation of optimization motivation with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and put forward to should enhance the relationship stability on optimization of the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 as the foundation in the new period,and improve alliance performance as the focus,and optimize the overall of supply chain structure and process,that is to say,tried using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relationship stability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to optimize and design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cross-bord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Among them:optimization (design)model of cross-bord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could be divided into integrated type and independent type.Finally,this paper present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cross-bord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based on doubl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stability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cross-border agri-food supply chain;relationship stability;alliance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design
F306.5
A
1674-9189(2016)05-0033-07
*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JC630105);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YB464)。
隋博文(1982-),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港航物流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