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官民同喜的结合点上华丽转身——以《宝鸡日报》创办《新闻晨刊》为例

2016-11-23吕向阳谭逊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宝鸡党报报纸

□吕向阳 谭逊

(宝鸡日报社,陕西宝鸡721000)

在官民同喜的结合点上华丽转身——以《宝鸡日报》创办《新闻晨刊》为例

□吕向阳谭逊

(宝鸡日报社,陕西宝鸡721000)

一提起党报,许多人很快就联想到面孔生硬的“说教先生”,不想看也不爱看。面对党报的尴尬境地,陕西《宝鸡日报》大胆进行新闻创新,从2010年1月起,精心谋划成功改版:用前四个版宣传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中心论”服务宝鸡大局;用后八个版创办《新闻晨刊》,直击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采撷新鲜事物的第一画面,发出感人事迹的第一声音。眼光犀利剖析纷繁现象缘由,将琳琅满目的鲜活新闻“一网打尽”,在字里行间弘扬人间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成为“晨刊”的主基调,送给读者最熨帖的心灵关怀。

深度报道:把贴近性作为第一标准

“西秦视点”是《新闻晨刊》的王牌栏目,每天都是一个整版的探究式深度报道,被读者誉为宝鸡的“焦点访谈”。

记者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不满足于仅仅“讲故事”,而是由个例推及现象分析,对社会生活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条分缕析,展示问题的本质真相,揭示事件的发展趋势。只要是党委政府关注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就是视点稿件选题的兴奋点,是报道的坚定方向,努力做到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共存。这个栏目选题多样,雅俗共赏,不仅聚焦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幸福城市建设等重大主题,也探微诸如公厕少、看病难和择校热等生活化的题材。有事例有数据有分析,给人以全景式的印象,留给人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宝鸡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多次亲自点题,让报纸对“新现象”、“新动向”、“新苗头”的探析更加敏锐。如,在生产工作领域,记者细研了《电商人才能否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人员如何在本地再就业》、《今年来宝养蜂人缘何少了?》、《政务微博如何更好服务群众?》等;在日常生活领域,记者剖析了开车族中的种种乱象、眼病颈椎病找上“低头族”的原因、戒烟门诊为何叫好不叫座……等等问题,使党报的深度新闻,在与网络的快餐新闻竞争中,又赢取了更高的公众关注度。《市区道路为何大面积整修?》、《今冬集中供暖有啥变化?》、《健康城市给宝鸡市民带来啥?》、《宝鸡无人机载着梦想起飞》等稿件,及时回应百姓关切、助力新苗成长,时宜性、新闻性兼具,广受读者欢迎。

在“西秦视点”栏目的编排上,每篇稿件都配发了“声音”、“市民观点”或“专家观点”,一些解读性的文章还配发了“相关链接”、“图表”、“漫画”等,以丰富的图片、严谨生动的文字,力争让每一篇刊发的稿件都有深度,有看头。

该栏目创办6年来,一直坚持聚焦社会关切、政策热点、民生难题,每年刊发深度报道200余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一批好稿件受到广大读者和陕西省新闻审读专家的好评。在一年一度的陕西新闻奖评选中,一举被评为全省名专栏。

文化周刊:把思想性作为第一看点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根脉、符号。宝鸡是全国少有的“宝地”,炎帝故里、周秦文化、青铜之乡、民间艺术、西府民俗……诸宝汇集。宝鸡日报社主要领导明确提出在《新闻晨刊》上推出“文化周刊”栏目,栏目定位是:“宝鸡人的精神家园”、“大西北的文化高地”。

“文化周刊”每天最少两个版面,开设文化观察、人文宝鸡、陈仓新美、民俗副刊、名家副刊、影像关中等文化栏目,坚持有品位、有故事、有价值的标准采编文化稿件。远自炎黄,近至民国,上自庙堂,下至村庄,专业院团,街衢广场……“文化周刊”全方位扫描文化瑰宝,其对应的专栏、特稿琳琅满目,古今交融,雅俗兼备。这对宝鸡地域文化的挖掘力度超越了《宝鸡日报》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文字规模在西部地方报纸中堪称翘楚。

2015年,在《宝鸡日报》“文化周刊”连续刊发的《老关中》系列随笔,作者自写自画,颇有丰子恺的遗风。在作者笔下,涝池、窑洞、厦房、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泥老虎、铁匠、木匠、石匠、骟匠、簸箕匠等乡村风物一一展现。评论家马平川认为,《老关中》把昔日关中的风貌,生动准确地反映出来。

一大批名家常年为“文化周刊”撰稿,极大地提高了党报的文化品位,“文化周刊”以大文化的视觉去挖掘周秦文化和姜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讲述古老逸闻轶事,对提升宝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新闻晨刊》的“金名片”。

互动新闻:把参与性作为第一追求

地方党报的读者主流以当地人为主,传播力的强弱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多数老百姓看不看报纸,而关键是报纸上有没有普通群众关心关注的内容。如何让广大群众成为一张报纸的忠实“粉丝”?《宝鸡日报》积极配合全市中心工作策划大型公益活动,在《新闻晨刊》上文图并茂、浓墨重彩地进行专题报道,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让群众在报纸上能看到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图片、自己的感言……久而久之,《宝鸡日报》便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报纸进入千家万户自然水到渠成。

从1999年到2014年,宝鸡16年来一直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2014年“创文”迎检的关键时刻,宝鸡日报社主要领导精心策划互动活动,通过报纸向全社会发起了一场“去城郊捡垃圾”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从当年7月5日第一季到9月5日第八季捡垃圾活动,上至市委书记,下至广大市民,从八旬老人到三岁幼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300多家单位10000多人参加了报社组织的这场志愿活动。人在参与中净化了灵魂,每个人的文雅之举,汇成了对魅力宝鸡的礼赞,把活动当作“扮靓家园,珍爱环境”的文明之旅,八季捡垃圾活动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关注面广泛、传播效果显著,给文明城市创建注入新的活力,激起宝鸡人以更清醒的认识、更饱满的热情,追逐文明的光辉。

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鲜萍说:“《宝鸡日报》发起的这个活动,搭建了一个群众广泛参与、争当文明使者的良好平台。活动的开展,将崇高的道德准则具体化、生动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落细、落小、落实,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

社会新闻:把可读性作为第一要求

《新闻晨刊》把社会新闻作为吸引大众的“招牌菜”,社会版开设的“昨日直击”捕捉突发新闻、热点新闻,“草根明星”讲述百姓故事,“替您跑腿”答疑解惑服务群众,这些栏目成为报纸最吸引眼球、最具看点的新闻万花筒。

“昨日直击”栏目图文并重,突发新闻吸引眼球。“昨日直击”只发昨日新闻,时效性强;纪录目击实况,现场感强;它一事一报,善于以绘声绘色的场景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叙述、形象传神的细节刻划凸显故事性、现场感,从而激活了党报版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可读性,既融晚报之长,又扬党报之威;既发扬了鲜活丰富平易近人的原有特色,又平添了新锐热辣强劲互动的崭新品质。该栏目与央视的“焦点访谈”并列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

“草根明星”栏目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弘扬正气。该栏目近年持续不断地用市民身边的草根明星引领时代新风,推出的1200多个鲜活的先进人物,像13年替亡子还清17万元巨债的诚信老人严平安;像靠收破烂为生的农村青年丁红军,10多年攒了40多本献血证……这些草根明星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其中不少人被评为省市道德模范、最美宝鸡人和十大感动陕西人物,甚至荣登陕西好人榜和中国好人榜。

“替您跑腿”栏目为民办事,体现服务增加“黏性”。群众的烦心事、苦恼事、伤心事,都是本栏目关注的热点。记者通过咨询政策,解答难题,为群众分忧解难,体现了党报的服务性,增加了党报和群众的“黏性”,让社会版更加鲜活。在社会版的编排上,编辑注重对单个稿件进行延伸或组合,挖掘同类稿件和背景新闻,使新闻更具可读性。

《新闻晨刊》是《宝鸡日报》新闻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与生动实践。六年的实践表明,党报只有在“官民同喜”的结合点上进行新闻创新,才能让新闻去暮气、接地气、冒热气,才能真正办出一张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喜欢的好报纸。■

猜你喜欢

宝鸡党报报纸
报纸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走进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