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创新投入机制 发展现代林业
2016-11-22孙宏宁
孙宏宁
摘要:林业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科学管理财政支持林业投入资金,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管理方式、扶持方式、监管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省东营市财政支持现代林业发展的做法,有助于财政支持现代林业发展。
关键词:财政;投入;林业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财政局用新观念、新思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构建起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分配、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在内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综合效益。2006—2015年,全市投入林业建设资金54.3亿元,累计造林115万亩,实现林业产值100多亿元。
一、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制度活力
一是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高效管理运转机制。2006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三网”绿化、生态林场建设、沿黄生态工程等一大批精品林业重点工程。
市财政部门根据生态林场发展规划,分别依据国有、集体公益林林地面积及基础配套工程量情况,科学合理确定了生态林场生态补偿资金的补助标准和金额,为林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
二是建章立制,为林业发展提供政策规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生态林场建设的意见》等制度办法,市县两级财政分别制定出台生态公益林补偿、林木养护管理、专项资金使用、工程考核奖惩等实施细则,切实做到“有制度规范、按程序运行”。
三是科学分配资金,提高林业资金使用效益。在进行资金分配时,东营市财政严格资金分配程序,按制度申请项目资金,项目的选择要经过必要的评估论证,项目的确定要有明确的依据和理由,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避免资金分配的随意性。
二、创新扶持方式,形成投入合力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采取补助和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三网”绿化工程建设,2008—2012年五年间,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水网、路网、林网“三网”一体绿化工程建设,全市累计投入“三网”建设资金31.08亿元,植树1.09亿株,造林90.51万亩;采取补助方式,支持生态林场建设工程,2012年以来,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35亿元,计划建设万亩以上生态林场30处,新增造林80万亩;通过设立市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每亩每年20—50元的标准,对干线路和重要水系两侧的市级公益林进行补偿,4年间累计补偿资金1500万元,补偿面积40万亩;建立市级财政贴息制度,按照3%的贴息率,给林业龙头企业贴息。
二是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出台《生态林场建设市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市级财政按照每年每亩500元、400元的标准,分别对集体和国有土地上营造的公益林进行长期补助;按照每年每亩300元和250元的标准,分别给予集体和国有土地上新营造的商品林进行补助,连补3年。
三是促进银林合作,吸引信贷支持。积极协助做好银行涉林信贷融资工作,鼓励金融部门开展农村林业建设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广开融资渠道,扩大林业建设资金来源。
三、健全监管体系,确保投入成效
一是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将林业项目建设地点、实施内容、补助标准、资金使用、物资领用、投工投劳等情况进行公示,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二是推行项目目标责任制和监理制。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制和问责追究制。细化监理范围及内容、监理合同与监理程序、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发动项目区群众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三是推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和统一管护制。项目竣工后,组织业务部门对项目进行考核验收,乡镇和村社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管护资金和管护人员,对工程设施实施管护。
四是推行项目督导考核验收制。出台《生态林场市级考核验收办法》、《林下经济市级示范基地和林果产业化园区考核验收办法》等,市财政每年根据考核验收标准,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察,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督促抓好整改落实。同时,开展对资金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控,在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优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林业项目资金的封闭运行。
五是推行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制。从2013年开始,东营市财政组织对全市的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管好用好资金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