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思想

2016-11-21陈国成刘传林王燕祯

关键词:印学邓石如款识

陈国成,刘传林,王燕祯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文化与传播

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思想

陈国成,刘传林,王燕祯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印章款识作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表现在印章款识本身的艺术性上,还表现在印章款识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印学文献上。这些印学文献包含了大量的印学流派思想,对这些思想的提炼与研究对于完善印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从款识技法、款识审美等方面阐述,而对款识中印学流派思想的研究尚未见到。

印章款识;印学;流派思想

明清两代是印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文人的大量参与不仅使明清篆刻艺术走上了高峰,而且使印学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有关明清印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随着印材革新、文人大量参与,印章款识的镌刻也成为一种风尚。明清流派篆刻是与秦汉印艺术并列的两个印学高峰之一,也是贯穿明清篆刻艺术史的核心,因此有关明清篆刻流派的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从印材革新、集古印谱流行、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阐述,而从印论出发进行篆刻流派考察的领域,尚无人触及。而篆刻流派的兴起与印论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忽略同步发展的印论而只从外在形式关注篆刻流派的研究方法是不合适的。明清之际的篆刻流派主要有三桥派、雪渔派、泗水派、浙派、皖派、赵派、吴派、黟山派等。本文主要以时间的顺序把明清印章款识文献分为明末清初、清代中期、清代晚期三个时期。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款识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进而来论述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流派思想。

一、明代至清初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说

明清篆刻的发展以风格与流派作为其存在方式。一般由师徒授受或私淑名家以定某种印风趋向,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影响,再经有序的承传而蔓延,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这是明清篆刻风格流派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明清篆刻风格与流派的演进过程,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明中期,由文彭而分化出文、何、苏三派,进而派生出更多的小派;明末清初,汪关、朱简、程邃各以其风格建树使原有的流派加以收缩,并导致了清代以邓石如为首的徽派和以丁敬为首的浙派的形成;晚清,赵之谦力主合并徽、浙二派,终于开启了突破流派局限的篆刻艺术思潮,而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诸家,乘机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建立起自己新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的更替,具有明显的传承递进关系,优胜劣汰,不断发展[1]。

明代至清初这一时期随着文人的大量参与印学理论也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的印学理论家和印学著作,如周应愿的《印说》、甘的《甘氏印集·自序》、朱简的《印经》《印品》、周亮工的《印人传》等,这些印学理论都涉及了印学流派思想。与印学论著相比,这一时期的印章款识里所体现的印学流派思想史是较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一时期是印章款识刚刚发展,属于印章款识流行的早期,文人篆刻家对其重视程度还不是特别高,而且对于款识镌刻之法也在探索之中,从对这一时期的印章款识整理情况来看,此时印章款识的字的数量较少,而且此时的记录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仅仅记录了作印的时间、地点、为谁所作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也可看出此时的印章款识比较注重实用性目的;二是这一时期的印学流派虽然有,但是相对较少,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流派还未出现。在现已整理出的谈及印学流派思想的印章款识仅有两方,其中的印学流派思想主要是对文何派的评价。如桂馥在“未谷”一印的款识(图1)中云:

图1

白榆世推第一手。而大者尚欠精神。眇狂宜于朱文。杲隐宜于白文。各臻奇其惟三桥乎。弘牧[2]104。

图2

张弘牧是清初篆刻家,其篆刻艺术属文彭印风,纯正温和,端庄古朴。这段款识文献是通过对白榆篆刻的评价来体现三桥的高妙之处的。三桥,即是指文彭,后世把文彭的篆刻流派称为三桥派。张氏认为文彭的朱文眇狂,白文杲隐,且不失精神。

由上可以看出,明末至清初的印章款识文献所体现的印学流派思想主要是对文何派的评述,且褒贬不一。桂馥对文何篆刻的贬低,应是因为其印学思想主要是崇汉,这在桂氏的《续三十五举》中体现较多;而张弘牧对三桥派的赞誉,则是因为其印艺属于文彭一派。历来对于文何的评价是较多的,因其开启了文人篆刻时代的序幕,在整个清代都不缺乏对二者的评述。

二、清中期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说

清代中期的文人篆刻流派是由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和以邓石如为首的“徽派”两大流派所构成的。徽派也称皖派,由明入清的程邃(1607—1692年)是徽派的奠基人。此时的印坛文人篆刻的队伍日渐扩大。这一时期的印章款识成了潮流,主要表现在款识文字数量增多,最多达到数百字。此时的印章款识所用书体也更加丰富,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均有出现;款识的镌刻之法也更加丰富,有单刀、双刀、冲刀、切刀等。与明代至清初时期相比,这一阶段的印章款识文献中所体现的流派思想也更加丰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文何流派的认知,如吴让之“画梅乞米”一印款识(图3)中云:

石甚劣。刻甚佳。砚翁乞米画梅花。刀法文氏未曾解。遑论其他。东方先生能自赞。观者是必群相哗。让翁[2]126。

图3

“刀法文氏未曾解”中的“文氏”即是指文彭。由该款识可以看出吴让之崇尚文彭、取法文彭,且不失谦逊之意。吴让之是“徽派”篆刻的代表篆刻家,从侧面也可反映出文氏一派对于“徽派”篆刻的影响。

(二)对丁敬一派的认知,如吴让之在“盖平姚正镛字仲声印”一印款识(图4)中云:

嘉庆乙亥仲春中浣。武林王瀚觉某摹老丁切刀。咸丰己未六月十六日。仲海仁兄属刻于海陵。弟熙载[3]。

图4

“老丁”即是指丁敬,该款识体现出吴让之取法浙派的切刀之法。吴氏取法浙派切刀,但未见对丁氏一派的赞赏,在陈鸿寿在“赵贤·端人”一印款识(图5)中不仅体现了对丁敬的赞赏,而且明确点出了浙派的流传问题,该款识中说:

钝丁为端人盟兄。研林叟作两面印。赵端人先生旧物也。文孙次闲持以见示。浑厚醇古。直诣汉人。叟之技近乎道矣。吾家秋堂专师砚叟。次闲学于秋堂。而仍以砚叟为私淑者。况先泽之贻。宜珍若拱璧也。嘉庆甲子冬。陈鸿寿跋[2]41。

图5

“钝丁”“砚林叟”即是丁敬,陈鸿寿认为丁敬篆刻“浑厚醇古,直诣汉人”,可看出陈氏认为丁敬篆刻有古意、汉意。紧接着陈鸿寿认为陈豫钟专门师法丁敬,赵之琛学陈豫钟,赵之琛虽未直接师法丁敬,但是对丁敬是十分敬仰的。这几位篆刻家都是浙派的代表人物,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师承关系。有关浙派师承关系的论述又见陈鸿寿的“苕园外史”一印款识(图6):

予性拙率。有索篆刻者。恒作意应之。不敢以其人为进退。接山先生为今日著作手。精鉴赏。征及鄙作。尤不敢以寻常酬应例也。吾乡此艺。丁老后。予最服膺小松司马。客冬。为小松作莲宗弟子印。用汉官印法。极邀鉴可。今为接山先生制此。意致亦略相似。觉半年所学未进。殊可愧耳。丙辰八月五日。曼生并记[2]188。

图6

(三)比之文何,崇尚丁敬一派。奚冈在“频罗庵主”一印款识(图7)云:

印刻一道,近代惟称丁丈钝先生独绝,其古劲茂美处,虽文何不能及也,盖先生精于篆隶,益以书卷,故其所作,辄与古人有合焉,山舟尊伯藏先生其夥,一日出以见示不觉为之神耸,因喜而仿此,铁生记[2]147。

图7

该款识把丁敬与文何相比,文何可称一派,则丁敬亦是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奚冈首先认为二者相比,丁敬篆刻“古劲茂美”之处要高于文何,而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丁敬精于篆隶,精于书法。看似在说丁敬,实则是在说以丁敬为首的浙派,翻阅书法史不难发现浙派的篆刻家都是擅长篆隶书的书法家。在陈豫钟的“最爱热肠人”一印款识(图8)中也有这种思想:

余少时侍先祖半村公侧。见作书及篆刻。心窃好之。并审其执笔运刀之法。课余之暇。惟以二者为事。他无所专也。十八九渐为人所知。至弱冠后。遂多应酬。而于铁笔之事尤夥。时有以郁丈辟宣所集丁砚林先生印谱见投者。始悟运腕配耦之旨趣。又纵观诸家所集汉人印。细玩铸凿刻三等遗法。向之文何旧习。至此盖一变矣。后又得交黄司马小松。因以所作就正。曾蒙许可。而余款字。则为首肯者再。盖余作款字。都无师承。全以腕为主。十年之后。□能累千百字为之。而不以为苦。或以为似丁居士。或以为似蒋山堂。余皆不以为然。今余祉兄索作此印。并慕余款字。多多益善。因述其致力之处。附于篆石。以应雅意。何如。嘉庆癸丑十一月廿三日。坐雨求是斋漫记。秋堂陈豫钟[2]174。

图8

综上所述,清中期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思想主要是对文何一派、浙派的评述,主要涉及篆刻风格与流派传承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完善印学理论对于文何、浙派的认知。

三、晚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思想

晚清,赵之谦力主合并徽、浙二派,终于开启了突破流派局限的篆刻艺术思潮,而吴昌硕、黄牧甫诸家,乘机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建立起自己新的流派。这一时期的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思想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邓石如流派的认识。赵之谦的印章款识中就有许多关于邓石如流派的论述,如“陶山避客”一印的款识(图9)中所云:

学完白山人作。此种在近日已如绝响。俗目既诧为文何派刻印家。又狃于时习。不知几理。可慨也。艾翁属刻。重连及之。憨寮记[2]50。

图9

赵之谦认为完白山人印风是有别于文何派的印风的,而时人对邓石如与文彭、何震印章风格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这里赵氏明确指出了“文何派”,并未指出“邓派”或“皖派”,但是赵氏认为完白山人印风与“文何派”是可以比肩的,从而从侧面反映出完白山人是另一流派。其在另一印“树镛审定”款识中写道:“此唐以后印家正传。丁邓无人。成广陵散矣。悲。”赵之谦把邓石如与丁敬并成为“丁邓”,在赵氏看来邓石如足以与丁敬并称为两个篆刻流派,可见赵之谦对邓氏印风的崇尚。黄牧甫的印章款识中也有一些有关邓石如流派的认识,如黄氏在“五十以学”一印的款识(图10)中说:

邓完白为包慎伯镌石甚多。有“包氏慎伯”四字朱文。圆浑似汉铸。挺直似宋人切玉。锋芒显露近丁、黄。魏稼孙谓赵叔合南北两宗而自树一帜者。其来有自。士陵[4]46。

图10

黄牧甫指出了邓石如印风的取法问题,认为邓氏印风有似汉铸、宋人切玉、丁黄之处,这里的丁黄即指“浙派”,因“浙派”以切刀之法作印,所以印面多露锋芒。可以看出邓石如的取法是多样的,亦可看出邓氏不同于“浙派”之处。

(二)对“浙派”的认知。晚清印章款识中对于“浙派”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对其印风的源流的论述上,如吴昌硕的“葛书征”一印的款识(图11)云:

方劲处而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西泠一派实祖于此。此兹拟其意。若能起丁蒋而讨论之。必曰吾道不孤。甲寅初春。书征先生属刻。即正之。昌硕。时年七十有一[2]92。

图11

可以看出吴昌硕认为“西泠一派”的印风源自古代封泥印。这里的“西泠一派”即是指“浙派”。吴氏认为以丁敬、蒋仁为代表的“浙派”印章特点与封泥相同,亦是方折、劲健中带有圆转。与吴昌硕有不同观点的是黄牧甫,在黄牧甫的印章款识中有关“浙派”的论述是较多的,而且多数是有关“浙派”印风源流的。如“德彝长年”一印款识(图12)中所云:

汉印锋芒数露。惟见缶印集中别部司马一印。所以开浙派也。庚寅□□节牧甫志[4]178。

图12

又在“托活洛氏”一印款识中说:

双鱼壶斋“汶江令”、“绥民长”诸印锋芒毕露。浙派之所以自出也。兹仿其意[2]100。

黄牧甫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浙派”印风源自汉印中“锋芒数露”的风格。黄牧甫是从“浙派”所用的切刀之法得出这种论断。整个浙派的印风都是因为以切刀为主,所以每一根线条都有许多刀痕,也就产生了“锋芒数露”。

由上可以看出,吴昌硕与黄牧甫有关“浙派”印风源流的认识是不同的,吴昌硕是从“浙派”朱文印的角度出发来论述的,黄牧甫则是以“浙派”白文印为依据的。同样的切刀之法用在不同的朱白文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二者不同的认知。笔者认为“浙派”印风源自古代封泥和汉代白文印。其朱文印方折、劲健中带有圆转,白文印锋芒毕露。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明清印章款识文献中的印学流派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体现的印学流派思想也是不同的,但三者又是紧密相连的。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思想是随着明清流派印风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明清印论中的发展并不成正比。这有可能与印章款识文献的数量的不足有关,随着对印章款识文献的发掘的加深,对印章款识文献中的流派思想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

[1]陈国成.明清印论中篆刻流派思想发展脉络[M]//中国美术研究:第16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16-121.

[2]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清初印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37.

[3]中国历代篆刻集粹:邓石如·吴让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28.

[4]中国印谱全书:黔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上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46.

Schools and Theories of Sigillography in Seal Inscriptions——A Case Study of Chines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en Guocheng,Liu Chuanlin,Wang Yanzhen
(College of Arts and Media,Bohai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121013)

Seal inscrip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t of seal engraving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artistic value but also the mass documents on its research.These documents contain thought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sphragraphy and research of these thoughts can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sphragraphy theories.However,at present,most studies on seal inscription focus on its cutting skills and aesthetics values.Studies on the thought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sphragistics have yet to be seen and prevail.

seal inscriptions;sigillography;schools and theories

J292.4

A

1674-5450(2016)05-0141-04

2016-05-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60001)

陈国成,男,黑龙江海伦人,渤海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杨抱朴责任校对:詹丽】

猜你喜欢

印学邓石如款识
静观
——邓石如书法艺术展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中国印学研究的“经纬网”
——读《中国印学理论体系》
古代印论中的动静观
图说书法(185)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