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洲上的经典
——哈密木卡姆

2016-11-21黄适远

新疆艺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青苗木卡姆哈密

□ 黄适远

一、海纳百川的哈密木卡姆

哈密在新疆有个非常形象的名字——新疆东大门,古代更形象地被称为“西域襟喉”。也许还可以这样比喻,如果把新疆比做是倾听东西方声音的耳朵的话,那么哈密则是新疆悉心倾听来自中原声音的耳朵。有意思的是从地图上观察哈密的话,哈密的形状就像一个远古时期头戴尖帽的欧罗巴少女,栩栩如生,相像之极。

青铜时代,这里是游牧人的天堂。羌人和大月氏人、乌孙人、塞人在此驰骋纵横。巴里坤兰州湾子的大月氏人生活遗址、焉不拉克文化遗址把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

哈密先天上就与内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哈密的七角井还采集到了一件浅红色的珊瑚珠。另外,与此前后,从哈密五堡墓地发现了许多海贝。五堡墓地距今的时间约为3200年,这里所见的海贝,主要是装饰品,佩带于毛织围巾和衣服上,显然这些海贝和那颗美丽的珊瑚珠是哈密和祖国沿海地区交流的物品。地理优势使得哈密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内地的物流便捷、文化交流优势十足,不可避免地带有内地文化的胎记。

《伊州乐》很好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传入中原与中原文化相交融,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西域“伊州乐”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来自汉族、中亚及西亚的音乐艺术营养,在歌词、风格、结构等方面体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从风格上看,哈密木卡姆与喀什等地的木卡姆相比,无论在内容、音乐结构、曲调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别,可谓另辟蹊径。

哈密木卡姆包括几个木卡姆乐章(分为19个分章)258首曲调。每一套木卡姆由一首散板序唱、若干首歌曲和歌舞曲组成。以哈密艾捷克(一种类似胡琴的乐器)单独伴奏的序唱,只唱一两段歌词即开始收尾,随即开始转入了多种乐器伴奏的歌曲。接着,转入歌舞曲,人们开始起舞。每一章木卡姆乐章中,都有赛乃姆和麦西热甫的乐曲。也就是说,哈密木卡姆的演出,基本上采取麦西热甫的形式。哈密木卡姆的唱词都来源于哈密维吾尔族民间歌谣,这些歌谣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它反映了历史上苦难的哈密维吾尔族人流离失所,悲愤忧伤的情景。还有在名称上也独具特色,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的名称基础上,给一些木卡姆乐章另起了地区性名称。例如:切比亚特木卡姆被称为《加尼开姆》;把伊拉克木卡姆称为《你让我等的好苦》等。哈密木卡姆有十九套之多,由于维吾尔族人习惯以“十二”为最完整的数字,所以习惯上将它合并为十二套。依次如下:

十九套木卡姆的名称 合并后的十二套木卡姆的名称

1、兜勒木卡姆

2、第二部兜勒木卡姆 1、玉尔顿阿来姆尼木卡姆

3、木斯塔扎特木卡姆

4、第二部木斯塔扎特木卡姆 2、亚勒吾兹吐云木木卡姆

5、胡普提木卡姆

6、第二部胡普提木卡姆 3、胡普提木卡姆

7、且比亚特木卡姆

8、第二部且比亚特木卡姆 4、加尼开姆木卡姆

9、木夏乌热克木卡姆

10、第二部木夏乌热克木卡姆 5、代丁盖达嘎木卡姆

11、乌扎勒木卡姆

12、第二部乌扎勒木卡姆 6、代地里娃木卡姆

13、伊拉克木卡姆 7、大代地亚茫木卡姆

14、刀郎木夏乌热克木卡姆 8、刀郎木卡姆

15、大兜勒木卡姆 9、嗨,嗨,月兰木卡姆

16、拉克木卡姆 10、萨依让布鲁布鲁木卡姆

17、恰尔嘎木卡姆

18、第二部恰尔嘎木卡姆 11、恰尔嘎木卡姆

19、兜阿木卡姆 12、小代地亚茫木卡姆

上述木卡姆名称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与古老的摩诃兜勒有关。如《兜勒》(歌曲或曲调之意),《大兜勒》(大曲之意)。《胡普提》原是哈密一个村镇的名字。这些木卡姆的音乐,完全是由哈密地区的民歌与歌舞曲所组成,其中还保存有比较古老的维吾尔乐曲的韵味。

二、传承百年的原生态老歌

在今天的哈密绿洲,古代高车人的一个细小的环节还那么闪着光亮,让今天的我们为之回味和惊叹不已。

小南湖村,是哈密花园乡的一个只有170户人家的小村落。然而,这里却保留了古代高车人的民俗。在被称为是哈密婚礼麦西热甫的传统游戏中,有抢夺车轮的内容,名叫恰克比斯西,不经意间展露了古老的历史瞬间。人们把新郎新娘家的木车轱辘卸下来,滚到山坡的高处。新郎新娘两家分成两队,各派一人站在各自木车轱辘的一侧,牢牢抓住车辐条,然后用力将携人的车轱辘从山坡上滚下,滚远者为胜。第二天,车轱辘物归原主,主人家再举行麦西热甫答谢大家。从新疆喀什、库车等地传来的木卡姆,在哈密地区流传的过程,大部已与当时民间音乐相融合,并杂有哈密的民歌与歌舞曲,但仍沿用喀什木卡姆之名,如《且比亚特》《木夏乌热克》《乌扎勒》《伊拉克》《恰尔嘎》木卡姆。而从库尔勒、沙雅、阿瓦提一带传来的刀郎木卡姆,如“刀郎”、“木斯塔扎特”等,又展示着和南疆木卡姆的亲密交往,这都成为哈密木卡姆的鲜明特色。

哈密木卡姆演唱

哈密四堡、五堡是西域与内地丝绸之路的出入口,在几千年的往来中,汉文化在此沉淀很深,因此,出现了文化融合后的奇迹也就见之不怪了,如果没有,或许才应该是怪事一桩。无论在清代留下的文献中,还是在今天的生活状态中,它为我们保留了那来自遥远时代的天籁之音,至今还可以看到的两种演出方式依然令人惊叹不已。一种是用维汉两种语言一齐演唱,一种是完全用汉语意译的演唱。这里许多年纪大的维吾尔老人都会唱这样一首歌:“昔克牙甫——门关上,契拉克央朵——灯点上,克格孜沙浪——毡铺上,牙单朵翁——铺盖上”,一句维语一句汉语,很有意思,问他们是什么意思,却茫然不知所答,只说是祖先传下来的。另外就是整首歌曲都用汉语的意译在唱,那首闻名遐迩的歌曲《哪里来的骆驼客》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唱的:“哪里来的骆驼客/吐鲁番来的骆驼/骆驼跑前驮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花椒胡椒啥价钱?/三两三钱三分半/有钱的老爷炕上坐/没钱的老爷地上坐。”

这种演唱方式在全疆是绝无仅有,地域文化的厚重在哈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汉维两种文化的交融把哈密盆地的文化因子激活起来,成为区域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哪里来的骆驼客》是哈密麦西热甫中很重要的一首歌曲,至今传唱不息,是哈密独有的一支瑰宝,在全新疆哈密独有。这也透露出哈密汉族、维吾尔族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汉唐直至明清时期,走西口的山西商人、陕西和甘肃的商人都取道哈密做生意,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关内的文化气息自然就融入进来了。哈密木卡姆散序中悠扬的秦腔、眉户味道行进在木卡姆中,和谐、自然,不露声色,完全融为了一体。

王洛宾在1949年跟随王震将军来到哈密时,被这首歌所吸引,他把这首歌重新编曲配词改编成了脍炙人口的新版《哪里来的骆驼客》:“哪里来的骆驼队,哎亚里美/哈密来的骆驼队,夏里洪巴蕊/天山大雁长空叫,哎亚里美/沙漠脚印一对对,哎亚里美/骆驼驮的勘探队,夏里洪巴蕊/骆驼驮的清澈的水,哎亚里美/勘探姑娘高声唱,哎亚里美/再也不叫沙漠打瞌睡,夏里洪巴蕊。”

三、相遇古老的哈密阔克麦西热甫

炎热的夏天,正是哈密绿洲四堡这个歌舞之乡的盛宴之时。那一刻她专心致志中优雅自如地在翩翩起舞。舞姿轻盈,庄重典雅,举手抬足和音乐浑然一体。这就是那个以表演阔克麦西热甫闻名于哈密绿洲的民间舞蹈家——一个那年已经64岁的老人。

玛利亚姆罕老人从记事起,就在田间地头看见老人们举办“阔克麦西来甫”和举行歌舞盛会。“那时侯,我们还小,也不懂是怎么会事,就跟着大人跳,也就跳会了。”说到年幼时的情景,玛利亚姆罕老人笑了。

完整的阔克麦西来甫的过程是不能忽略的,历史的古老信息往往就悄悄躲在里面,和今天的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阔克麦西热甫”的举行要求在秋收之后的初冬瑞雪之际,以投雪信游戏为正式开始。投雪信游戏中,被投中雪信的家庭要向乡里乡亲宣布将举办麦西热甫。从瑞雪开始延续到来年初春。承办第一场麦西热甫的家庭会在邻里乡亲的帮助下,全力着手准备阔克麦西热甫。

第一步是准备“阔克小姐”(特为麦西热甫准备的青苗).妇女们首先从小麦中挑选出颗粒饱满的种子,再选一个当年摘下的大葫芦,切下底部,为托盘大小,将湿棉花均匀地铺在葫芦里面,为使“阔克小姐”长得更好,还要虔诚地进行一番祈祷,之后将麦种种下。被切了口的葫芦里小麦发出嫩芽,大约长成20厘米的青苗之后,在麦苗周围扎上一圈爆米花,再用白色荆棘扎上,整齐地摆在麦苗周围,以象征冬日里的雪花。

第二步用待放的花朵将“阔克”(青苗)环绕起来,就像打扮美丽的少女。“阔克小姐”的上方安上对视的公鸡和母鸡的小模型,周围还要插几朵花。青苗、米花(象征雪花的白玉米爆花)系在青苗腰间的花腰带、插在上面的红色花朵、公鸡和母鸡的模型合在一起,象征着生命的生机勃勃。

第三步着手制作作为麦西热甫执行官权力象征的“杜夏布”。“杜夏布”一般又称“昆且齐克”,在阔克麦西热甫中是具有浓厚象征色彩的饰物,需精工细做,把选好的胡萝卜洗干净,切出三个小段圆形,在每段周围均匀地扎上许多葡萄干,然后把每块圆形胡萝卜插在木棍上固定好,象征3个灿烂的太阳,“杜夏布”就算做成了。在“阔克麦西热甫”中,象征着权力的“杜夏布”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固定在把手上的3个太阳形状,一个象征太阳,一个象征月亮,一个象征大地;另外,“杜夏布”用胡萝卜做成的手柄象征着绿色;圆形土豆象征着粮食;土豆上插成圆儿,木棍上扎着干果,象征着果木园林。

当手持“杜夏布”的人宣布阔克麦西热甫开始后,承办人把青苗和装有其他物品的托盘拿出,交给一对男女村民,双手轻握,立于众人前。这个时候,参加麦西热甫的村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次的承办人身上,考虑自己成为下一次举办麦西热甫的主人时,该如何办好。这一幕结束后,男村民对大家说:“各位来宾,你们好!上席的请往下席的看,席下的请往席上看,若要说话,请照我的说。”随即在悠扬的艾捷克和手鼓的伴奏下就开始了演唱的环节,这也意味着最为高潮时刻的来临。

寒冬出世的青苗,是春天的先声,善良人的聚会,迎来了它妩媚的倩影,它身躯娇嫩,贵重千金;它清香四溢,美酒浇灌;它阿娜多姿,歌舞为它添彩;它婆娑摇曳,向众人奉献自己。靠着它,豁然心旷神怡;看着它诱人的容颜,立刻倾心迷恋;快向前吧,接受它吧,我们把鲜花插在你的鬓间。你要育好这青苗,看护它成长,把培育它的人切莫遗忘。

女歌手接着又唱道:

若不是真主神威,哪有青苗葱葱,今天到这正当时,它带给我们一片翠绿,当你依偎在它身旁,就会有五光十色,谁人不为之惊叹,寒冬腊月出此花,哈密槐山一奇葩,寒冬绽开花一枝,来向人间报春晖。

来时大地尽装艳,青苗幼嫩风韵在,谁看一眼谁都爱,古来今去何曾见,独有青苗傲严寒。青苗培育本不易,艰辛全在育苗人,举办青苗这节目,本非我意巧安排,要问此话真与假,无假全部是真话,青苗双手举过头,请君欢喜快收下。接过青苗莫等闲,敬献屋内高台上,切勿高枕无所事,务将屋墙石灰刷,青苗本是我培育,时刻惦念莫忘记,尘世一切风云事,权当虚幻皆抛洒。

接着,男歌手唱:

下席的想往上席坐,上席的眼馋盘中餐,三十只鹅来九只羊,准备好了等开张,如花似玉两淑女,即刻起舞在席间,弹拨尔、沙它尔、热瓦甫、都它尔、手鼓、艾捷克,乐声悠悠牵人心,同演一台麦西热甫,外加瓜子和干果,还有美酒来消遣,但请大家来开怀,万事皆休歌舞中,大家欢喜尽兴归,我的心事就没了。

这时,麦西热甫接近尾声,全体男女老少都加入了狂欢的队伍。

到这时候,仪式就快结束了,该举行转交仪式了,要宣布阔克小姐转交给谁家。果不其然,一对老人互诵青苗民谣并敬“阔克小姐”。作为前一次“阔克小姐”的主人将事先准备好的9扎长的肉(母羊或种羊)盛有9种水果的9个托盘呈给下一个“阔克小姐”的接受者。接受者满怀喜悦地双手接过“阔克小姐”,在大伙簇拥下,一起把“阔克小姐”接回家。送“阔克小姐”活动场面丝毫不亚于刚才麦西热甫的场面,新主人家门前铺着长毯子,就像接新娘似的,村民们载歌载舞,热热闹闹地把“阔克小姐”送来了。新主人接过“阔克小姐”后,向大家宣布了下一轮麦西热甫的正式开场时间,刹那间,大家一片欢呼。

就这样,一家接一家,整个冬天,全村都沉醉在欢快的麦西热甫中,等到来年新春诺肉孜节来临的时候,一场规格更为隆重、盛大的新春麦西热甫将阔克麦西热甫活动推向高潮,并通过诺肉孜庆典以示新年的开始。

在新春麦西热甫中,做诺肉孜年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饭因为是在新年的第一天,用新年的初芽做的第一顿饭,因此,直到如今,哈密维吾尔族群众还称之为诺肉孜年饭。这时候的新春麦西热甫,也是一场盛大的集会。在人们的呵护下长成的“阔克小姐”再次被接到现场,由场内的长者当众剪去青苗,并将培育的“阔克小姐”放入流水中,任它随波而去,希望此年有个好收成。这项活动于每年的3月21日举行,第二天农民开始耕地,按照旧年历,春耕这天就是新年的开始。看来,现在这个季节只是这场音乐会序曲的开始,而到诺肉孜节才是最终的结束曲。今天,我参加的还仅仅只是个开始。而阔克麦西热甫多像是一部来自遥远时代的盛大、多部乐章组成的交响乐啊!

四、“阔克麦西热甫”的文化寻踪——活着的乌古斯可汗时代的古老仪式

艾娣亚·买买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博士后的这位新疆女学者,到哈密考察了包括阔克麦西热甫在内的哈密木卡姆后,她惊讶地说:“哈密阔克麦西热甫的古老性、连续性、完整性在新疆罕见,而且和唐代哈密境内的伊州乐有着密切的承传关系。

至于阔克麦西热甫的具体含义,艾娣亚在她的博士论文中也提到了:“阔克和麦西热甫是两个词语。阔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蓝天、苍天;二是青苗。麦西热甫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思是聚会。阔克和麦西热甫合成一块后,就演化成我们哈密维吾尔族人的一种特殊的民间娱乐形式。”原来,阔克麦西热甫也就是青苗麦西热甫。

说到阔克麦西热甫为哈密独有,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这和遥远的维吾尔族早期历史——至少在回鹘时代息息相关,这段历史有幸在维吾尔族世代相传的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得到了记载,为今天阔克麦西热甫悠久的过去找到了时间上的渊源和文献佐证。而作为空间上的地理,白雪皑皑的天山,纯净的白杨河,无垠的大漠戈壁,至美的胡杨,动人的哈密木卡姆为阔克麦西热甫注入了迷人的色彩。因而,当哈密木卡姆被称作新疆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躯干之一时,作为哈密最重要的舞蹈——阔克麦西热甫在哈密麦西热甫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证明哈密维吾尔族先民长期以来生活在哈密绿洲的文化活化石。

欢快的麦西热甫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郎樱老师研究,这是新疆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原生态舞蹈了。

从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看,乌古斯可汗每次召集部落大会时,都要按照萨满教的仪式在大帐的两侧各立一根木杆,在杆顶挂上金鸡、银鸡,杆下分别栓上黑羊、白羊。这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挂羊头、布条、牛尾。至今,人们在朝拜麻扎时,仍然在麻扎周围插木杆,在其周围挂羊头、羊皮、布条等,同时还要集体跳萨满舞。哈密绿洲流传下来的“阔克麦西热甫”保留了古代乌古斯可汗时代的古老仪式。也许和古代萨满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

郎樱教授谈到这个古老的特点时曾兴奋地说:“阔克麦西热甫的起源在《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就有清晰的记载。传承至今的阔克麦西热甫中所具有的时间性、仪式性、古老性特点非常突出,仪式中保存着古老的民俗,蕴涵着古老的文化。kuk henim表意为阔克少女,dusap(特制为麦西热甫执行官权力的象征物,即杜夏布)等象征物都表现了古代维吾尔族居民对于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物的崇拜和原始宗教文化痕迹。其中,立在青苗上的象征太阳的轮型物以及插在青苗上的金鸡与银鸡,和古老的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的相关情节一致,清楚展现了这一古老文化传统发展的脉络印痕。”

作为伊斯兰教最晚传入的绿洲,位于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得以保留了回鹘时代“萨满”文化的身影,确属难得。

五、传入民间的哈密回王宫廷雅乐——黑灯舞

《黑灯舞》是哈密宫廷舞蹈的杰出代表。

回王统治时期,是哈密绿洲文化伊斯兰化高度发展和融合的时期。自一世回王额贝都拉开始到九世回王沙莫胡索特,唐、宋、元驰誉于中原的《伊州乐》到明清时期基本完成了《哈密木卡姆》的转型,神采奕奕走进了哈密绿洲,成为了哈密宫廷舞蹈。

哈密绿洲的木卡姆就风格而言,可分三部分。一部分是宫廷木卡姆;一部分是民间木卡姆;还有一部分是东天山以北融合了南疆文化元素的伊吾风格的木卡姆。

《黑灯舞》是纯粹的哈密宫廷舞蹈,以后逐渐流入到民间。时间大约在七世回王伯锡尔时代。有关它的由来,和九姓回纥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在九姓回纥时期,也就是九姓乌古斯可汗称雄时期,有九个不同部落的首领。

据《磨延啜碑》记载:回纥由十姓回纥与九姓乌古斯两个部分结合而成。九姓乌古斯或译九姓乌护,乌护即回纥。《唐会要》记载有以回纥为首的“九姓”部落联盟,即回纥、仆固、浑、拔曳固、同罗、思结、契比苾、阿布思、骨仑屋骨,并说明前七个“姓部”在唐初即见于史传,后面两个“姓”大概在天宝(742—755)以后才和前七“姓”并列。在回纥兴起以前,铁勒诸部统称“九姓铁勒”。但铁勒并不仅仅包括九个“姓”(部落),《隋书·铁勒传》中即有铁勒诸部的名称40个,其中在今土拉河北有十个,天山一带有九个,阿尔泰山西南有四个。回纥兴起以后,成为漠北铁勒诸部的总代表,于是人们使用“九姓回纥”一名替代“九姓铁勒”。九,最终成为回纥世代相传的吉利数字。

黑灯舞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九个可汗,创造了九芯灯舞。还有一种传说是说穆罕默德创造伊斯兰教时,曾向世界各地派去了九位使者,不料在传教的过程中,这九位传道士全部殉职了。为了纪念这九位传道士,后来的穆斯林就创作了九芯灯舞。在九芯灯舞中,表演者往往都高声唱道:活着的人们/点起长明灯做乃孜/是为了安慰死者的灵魂。黑灯舞之所以要加个前缀“黑”字,是为了体现对古代回纥可汗“喀拉汗”的尊敬和纪念,“喀拉”就是“黑”,而“黑”在这里具有的意思是伟大,因而称之为黑灯舞。九芯灯舞在哈密木卡姆开始的麦西热甫中与众不同,是属于一个人的独舞,表演者头顶上放一个碗,碗里倒进清油,在碗沿放置九根灯芯,然后双手以同样的方式放上两个这样装上清油和灯芯的碗,由旁观者帮忙点燃灯芯,在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据说,跳黑灯舞最好的是九世回王时期的著名老艺人买买提·尼牙孜,看过他跳舞的还健在的老人回忆说:“他简直就是在玩杂技,他身上的三个碗可以随意调换,上来下去,一点都不会滴出来。九世回王沙莫胡索特对他宠爱之至,只要王府里举办麦西热甫,必定要看买买提·尼牙孜表演的灯芯舞,百看不厌。跳灯芯舞要求有很高的表演技巧,如果动作稍有闪失,灯油就会滴到脸上,灼伤自己。所以高明的舞蹈者往往是此中高手。随着音乐节奏张弛自如,舞步流转行云流水,不时还故意调皮地做个踉跄的动作,引起观众的一阵惊呼。

黑灯舞传入民间后,深受欢迎。在忙碌的茶余饭后举行的麦西热甫时,就会有人边表演边引吭高歌,多是深情婉转的情歌:黑灯黑灯黑黝黝/不见人来不见影/情人情人你可知/胸中灯油早熬尽/黑灯黑灯将要灭/灯芯越拨越昏暗/情人情人不见面/情人不来心越焦。

在现今的表演中,伴奏的是哈密木卡姆中的《夏扎代霍加木》曲子,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唱着欢乐的曲子,场内场外,台上台下,都是应和音乐的人,演绎成欢乐的海洋。

(本文图片由金炜提供)

猜你喜欢

青苗木卡姆哈密
京新高速全线通车哈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如果青苗爱说话
哈密方言“走”字句
有只鸽子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