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城市”、“雨水花园”再到“开放街区”
2016-11-21凯倪宏忠
过 凯倪宏忠
(1. 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安徽 合肥 200051; 2. 合肥市教研室, 安徽 合肥 230001)
从“田园城市”、“雨水花园”再到“开放街区”
过 凯1倪宏忠2
(1. 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安徽 合肥 200051; 2. 合肥市教研室, 安徽 合肥 230001)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缓慢发展或是停滞阶段。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开始进入快车道。三十多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城市雨洪、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热岛效应、采光权问题等。而西方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经验显得尤为有必要。
同时这些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也为地理学科的命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的“楔形绿地”问题(见图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的“握手楼”问题;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里的“雨水花园”问题(见图2);2015年山东文综卷中的“钟摆交通”问题等。这里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借鉴西方经验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
一、田园城市与“楔形绿地”规划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是最早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工业革命开始后,西方的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田园城市”规划理论顺应而生,其核心思想是“城乡一体”。“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对之后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最为人熟知的卫星城镇理论的思想渊源就在于此。“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在之后西方城市规划的实践中不断演进,使得很多城市的规划风格既体现“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又别具一格。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受“田园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所作出的保留“手指”间楔形绿地的“手指规划”(见图3)。
图3 哥本哈根“手指”规划
“田园城市”规划思想进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很多大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形态,并对城市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如北京市规划并正在建设的九条楔形绿地,将城郊连为一体,这些楔形绿地不但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的湿度,还有助于将郊区清洁的空气引入城市,从而缓解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二、雨水花园与“海绵城市”建设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的城市内涝造成多人死亡,引起了人们对城市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反思,就在同年,“海绵城市”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4月,国家多部委开始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而说起“海绵城市”的渊源,必须从雨水花园说起。雨水花园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美国,一位地产开发商希望通过一种生态措施,利用长有树木、灌木、花草的浅凹绿地来滞留、吸收雨水来替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这里所说的浅凹绿地就是雨水花园(见图4)。后来一位环境项目的负责人及他的团队与马里兰州大学合作,通过一系列实验对“雨水花园”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雨水花园不仅在缓解城市雨洪效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利用雨水等方面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图4 波特兰“雨水花园”
三、开放街区与“打开小区”设想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不少市民担心开放社区是不是要把小区围墙拆掉,其实建设开放小区的核心不是“拆墙”,而是“开门”,目的是要把小区内部的道路网利用起来。
而“打开小区”的设想来源于西方国家很多城市采取的街区制,如纽约、巴塞罗那、柏林、布拉格等,因为街区制相对于中国城市的封闭小区而言具有开放性,也常被称为开放街区制。街区制的特点是房屋建设在城市道路两侧,没有围墙,封闭式的小区很少,甚至很多大学也都是开放式的,车行道一般不超过150米就会有一个道口,这种“密路网”的街道格局能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而说起街区制的渊源,必须从19世纪中期的塞尔达说起,塞尔达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先驱,他所提出的“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思想比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还早40年,他的理论在西班牙著名城市巴塞罗那新城得以实践(见图5)。
图5 巴塞罗那新城“方格网”规划
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通风、采光、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危害着欧洲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巴塞罗那也不例外,因此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来缓解这些问题成为当时欧洲众多城市的当务之急。而塞尔达就希望通过城市规划来解决城市通风、采光、污染等问题,给城市居民创造出乡村般的良好生活环境。
在道路规划方面,巴塞罗那新城道路包括两个层次,一是50米宽的大街,二是20米宽的街道,并且每隔113米就有一个交接口,这种设计既满足了穿越城市的快速交通需求,也方便了居民日常的短距离出行。塞尔达(1876年去世)没有见过汽车(1885年发明),但是塞尔达却预计到未来会出现一种高速的交通工具,可能会对行人造成影响,因此他还将道路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
可贵的是巴塞罗那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这种设计客观上使得街区内建筑的四个面都能有更为充足的光照条件。而在道路的交口附近,塞尔达做出了“切角”的独特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加快车辆在路口的过弯速度,防止路口处交通拥堵,也给居民提供了歇息、休闲的小块空地,对城市内部空气的流通也十分有益。
街区设计方面,巴塞罗那新城街区最基本的单元是边长为113米方块街区(街区带有4个切角),这种“小方块”提高了巴塞罗那新城的道路密度,方便了居民的出行,避免了交通拥堵。同时塞尔达还规定街区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6米,最多为5层(20世纪中期限高提升到24.4米),街区内部保留有一个约50米宽的天井。对街区建筑高度的控制既减少了对相邻建筑光线的遮挡,保证了街区建筑的采光,客观上又避免了高大建筑对风的阻挡,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控制建筑的高度还使得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提高,天井使得街区内部有一个相对安静的休闲场所,也便于街区内部的通风和采光。
随着国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服务人员的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教学改进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路径是指医疗工作者针对某种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个性化的治疗模式和治疗程序,具有严格的医疗程序和准确的时间要求。由于临床路径的有效性,目前一些临床教学已将临床路径整合到教学方式中[1-2]。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60名呼吸内科教学查房学生以数字表法分组,分析了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绿地方面,塞尔达也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除了街道上每隔八米有1~2棵树外,每10×10个街区内规划有一个城市公园。此外在街区内部,也做了绿地规划。
塞尔达的巴塞罗那新城规划在保障建筑光照、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内部空气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格网式规划也因此成为西方城市规划中最常见的方式。时至今日,塞尔达的巴塞罗那新城规划思想仍然熠熠生辉,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者提供了范本。
中国大城市的多数普通小区规模远大于巴塞罗那113米街区的规模。以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为例,它位于合肥市的南一环路附近,周边多商业区,校园形态为边长约900米的大方块,黄山路、宣城路因为大学的阻挡成了“断头路”,由于大学内部的道路网没有对外开放,这使得合工大周边一带交通压力极大。反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校园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校园内部的道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避免了因大学占地面积过大而给周边交通带来压力。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中国有自己的独特国情。例如中国人口数量多,当前城市化速度快,如果采用巴塞罗那新城规划中低建筑密度的模式,会导致城市占用土地面积过大,从而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并且城市规模扩张过快可能会侵占大量耕地,也不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此外城市规模过于庞大还会导致城市内部交通距离拉大,从而造成城市内部交通不便。街区规模小,密集的路网虽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但是可能导致街区内居民生活受到更多的噪声污染。开放小区也可能会带来治安问题等。
面对当前中国高速城市化带来的日趋严重的各种问题,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经验,也应该结合中国国情灵活变通。这既需要我们有勇气,更需要我们有智慧来挑战传统,迎接变革!
【“开放街区”试题赏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地中海北部沿岸城市巴塞罗那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城区通风、采光和卫生条件都难以保障,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解决这些难题,巴塞罗那新城规划不再延续老城格局,进行了全新规划:一个个方块状的街区整齐排列,方块之间是密集的城市道路网……
街区布局俯视图
街区建筑平面图
(1)描述图中道路的走向特点。(4分)
(2)分析巴塞罗那道路的走向给街区居民带来的好处。(6分)
(3)方块状街区并不是规则的正方形,而是有四个切角的方块。请你说说这种设计的可能用途。(6分)
(4)巴塞罗那新城严格控制街区规模(街区长度一般为113米)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不超过24.4米),这种街区的规模和建筑的密度远小于中国大城市的多数普通小区。有人建议在中国的大城市规划中模仿巴塞罗那的“街区规模小,建筑密度低”的开放街区模式,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1)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或西北-东南走向。(与经纬线呈一定的夹角)
(2)保证方块状街区的四面都有较为充足的光照条件;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利于将西风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3)加快车辆过弯速度,防止路口处交通拥堵;车辆停靠;居民休憩;便于城市内部空气的流通。
(4)赞同:街区小使得城市内部道路网更为密集,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有利于减少高大建筑对光照的阻挡,保障居民有更充足的阳光;防止高大建筑对风的阻挡,利于城市污染气体的扩散;有利于缓解城市因人口密度过高、人类活动频繁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不赞同:中国人口多,城市化进程快,建筑密度低会导致城市占用土地面积过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侵占耕地,不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城市规模过于庞大会导致城市内部交通距离拉大,造成交通不便;街区规模小,密集的路网可能导致街区居民生活受到更多的噪声污染;开放街区可能会带来治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