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谈“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翻转课堂设计思路

2016-11-21杨国兵

地理教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区位布局笔者

杨国兵

(铜陵市第一中学, 安徽 铜陵 244000)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谈“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翻转课堂设计思路

杨国兵

(铜陵市第一中学, 安徽 铜陵 244000)

翻转课堂是教学新事物、新理念、新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来促进师生间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思维发展、思想生成的能力。作为地理复习课,既要服务于高考,又要关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关键是要设计好知识学习、应用的载体,结合学情,使知识能落脚到课程标准上来。通过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翻转复习课堂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区域观、人地观、时空观、发展观的养成。

翻转课堂;微课;复习课

翻转课堂是最近几年来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新模式,目前已有部分学校在推广实施。但对于许多一线教师而言可能还比较陌生,特别是什么类型的课适合翻转、怎样翻转才有效等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笔者结合自己参加2015年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活动的参赛经历,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为例,谈谈自己在翻转课堂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对本节课的大部分基础内容都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交通运输布局强调因“时”因“地”制宜,所以又要求学生深度掌握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进而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布局。其实,交通运输布局渗透于各行各业,如在必修教材中就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在必修一中我们学习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必修二第一章中的“人口空间变化”、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等等内容均与本节知识联系密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些都应该是地理翻转课堂应该关注的内容。

一、从哪里来——谈课前任务单设计

首先,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最核心的环节应该是课前任务单的设计。设计前我就问自己:“我设计这份任务单的目的是什么”,从宏观层面来说,无疑是为了实现课标要求,但又应该明确任务单的目标和翻转课堂中的目标是两个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从微观层面来说,是为了反馈学生完成任务单的具体情况,进而有效设计课堂活动,以便课堂能顺利翻转过来,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优势:知识体系的构建、强化、巩固、能力培养提升和思维方式训练,利于学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的唤起和激发等)。

其次,要考虑怎么设计。笔者认为这里需要考虑课标、教材、学情等相关因素,将课标要求转化为操作性较强的课前任务单目标和课中的教学目标。如,在达成目标设计上,笔者设计了三层有一定梯度、可以针对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细化目标(见表1)。而在具体的进阶任务中,任务一是让学生整理教材中与交通有关的片段,提炼关键词,笔者认为这项任务比较适合课前完成。而课中则借助任务二南昆铁路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将这些关键词进行整理,以形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课前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设计也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靠前的任务侧重于记忆、浅层理解层面,靠后的任务则侧重于深层理解、分析、应用层面。如任务四的设计,既强调任务的递进,又与要达成的目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呼应。

再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单,以及通过课前任务单更具体、全面的反映出学生课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而采用了在课前先看微课作为铺垫。从这个角度看,微课也只是传统课堂中有关老师讲解部分的浓缩,相当于我们的考评课中的陈述部分或者是重点知识点讲解。当然,不一样的是微课只是向学生呈现知识或知识体系本身是什么,至于为什么的问题才是老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差异的集中表现,老师可从中探测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而从中反馈的信息就是课堂设计的依据。一个任务单可以有1~2个微课,每个微课(更准确地说是微视频)解决1~2个问题,它是课堂翻转之前学习任务单的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任务单目标的一个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媒介,是学生做课前进阶练习的知识准备,是教师提取信息的一个抓手,它和任务单的其他部分一起为老师获取反馈信息,替老师发现问题,它们一起承载着孕育课堂翻转新生命的使命和责任。

表1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课前学习任务单

最后,将一些课堂需要识记类、浅层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前任务单中让学生完成。如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因为这几个任务只涉及到“了解”和“查找”。既然是复习课,所以笔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具体“了解”和“查找”的基础上,能联想到“南昆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的准确表达、合理分析等,“上海港发展过程中区位因素的时空变化”等内容,从而体现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性,据此反馈信息,来设计翻转课堂。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深层理解的问题先在任务单中抛给学生,如任务四等这类问题。再设计4~6题进阶练习,作为任务单的思考题,让学生将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定量分析),与学习任务(定性分析)相结合,以便为课堂更准确的翻转提供有效参考。

二、到哪里去——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微课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整体性

在课前微课(微视频1)设计中,笔者采用了“二十四道拐”案例来突破重难点。从“二十四道拐”修建的历史使命、自然背景、未来命运等三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强调“区位分析类”问题的解决多依赖于对所给信息、材料的判断分析,因此要按照区位因素结构从图表等材料中充分提取有用信息。笔者进一步分析到,在交通运输线建设中既要分析比较自然条件对线路选择的影响,又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区位信息,对区域运输需求做出综合分析,说明交通运输建设的必要性。而这些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动态”的看“交通运输的布局”。通过“二十四道拐”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知道了山区的道路应该如何修,但结合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以及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作为大西南地区抗战后勤补给生命线需要抢工抢时,又该如何修。既突破了重难点,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由于微视频1中重点分析了交通运输线的布局,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有意识地将“线”的区位分析适当淡化,仅以教材中案例“南昆铁路”的布局来侧重分析学生在任务单中反馈出来的“概括、归纳不全面,回答内容逻辑性不强等”问题。教师通过“为什么要修?——为什么90年代才修?——之前没修?——之后才修?”这样一条主线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到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这一主干知识上来。课堂教学重点还是放在了交通运输点布局的探究以及典型试题分析上。

表2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拓展、深化

微视频1中讲解“二十四道拐”主要目的是将本节重要知识点内容教给学生。而通过对南昆铁路线布局的区位分析,可以发现“之前没修?——之后才修?”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很自然的过渡到任务单中需要学生思考的“了解上海港发展现状,查找有关洋山港建设的相关背景。”从而反映出学生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等,强调了学习地理应该要培养一定的“时空观”,这也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重点内容之一,是结合课标内容对课前微课的提升、拓展、深化。

具体来说,在进行上海港案例分析时,笔者首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组问题:上海港的港口位置具体经历了几次变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迁?然后要求大家带着这组问题观看微视频2(注:微视频2为上海港发展历程的介绍,共约2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材料,再探究,旨在加强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动态”看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洋山深水港区的出现,为什么没有导致黄浦江及其附近港区的衰退乃至消失?”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优势互补”的结论。笔者再追问道:“洋山深水港区的规划建设是对黄浦江及其附近港区的一个重要补充,他们之间没有竞争,但洋山深水港区与宁波北仑港区目前的功能相近,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促进他们的良性发展?”学生通过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二教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和“意大利工业小区与温州小商品生产企业”等案例,实现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得出“加强各自港口专业化程度,增强港口间协作能力”的结论。既解决了学生任务单中反馈的突出问题,又达成了复习课应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同时笔者在对本案例小结时指出:“大家可以发现构成交通运输的点与点、点与线、线与线之间均存在一定联系,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发展,所以我们在进行交通运输布局时应树立整体性的基本思想”。从而达到了对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升华。

3.落脚“典型例题”分析

最后一个进阶任务是“结合你所在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现状,找出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布局并说明理由”要求比较高,笔者结合学生课前完成进阶练习的定量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学生在知识的横向联系、综合思维等方面有待加强。笔者通过设计一道典型例题的探究分析,试图与课标、考纲、高考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试题如下:

图1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图”,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其理由。

图1 郑渝高速铁路规划图

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回答,旨在培养学生充分获取、解读材料及图像中的信息。从中也发现了学生的几个突出问题:(1)大多数学生只能获取显性信息,而对于图中的一些隐形信息无法挖掘。如:①线大部分都在200米等高线以下,结合郑州等信息可以得出该线可能会占用大量耕地;(2)对所获取的信息分类、归纳,逻辑性不强,不能准确的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类;(3)不能辩证的分析问题,大多数同学都只看到①线的优势及②线的劣势,没有搞清楚这两条线的布局是优劣并存,需要辩证思考。

延伸:郑渝高铁和青藏铁路沿线都采用了大量的桥梁,它们采取“以桥代路”的目的和意义相同吗?通过将学生分成郑渝高铁组和青藏铁路组进行合作探究,旨在一方面落实本节核心知识的分析、应用,同时又引导学生回归主干知识,理解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是从社会、经济、生态等角度思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

4.整合升华,留下空间

单个因素的“合理”,并不代表把所有因素综合考虑时也是合理的。交通运输总线布局得合不合理,关键还是看是否做到了以“区域”为背景,因“时”因“地”制宜,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笔者通过展示一幅交通运输布局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图来升华本节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应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科学的人地观(见图2)。

图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互关系图

在课后作业环节,需要学生观看微视频3(注:微视频3为本节主干知识(见图3)梳理,共约2分钟),并思考表1中课后巩固延伸中的问题。笔者设计课后作业时,注意到在微课和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了地上跑的、水里行的,却没有天上飞的,所以把航空港等建设的探究内容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布置该作业时,笔者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坐过飞机?”、“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架最新的国产C919大飞机”、“让我们坐上它出发去探究吧”,同时在PPT上出现一架运动着的C919,并呈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字样,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

图3 交通运输布局主干知识图

三、从这里来,到这里去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为“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应该说课标起点高、高考试题难度较大,既要求学生熟悉交通运输发展的地理意义,又强调如何合情、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所以这部分内容复习时应找准抓手、通晓学情、以点带面。

1.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因为是一轮复习课,笔者之所以选择教材案例进行探究分析,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案例本身很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教师从哪些角度分析。笔者在本节课堂教学设计中,选择了南昆铁路、上海港建设案例为背景,结合微视频,有针对性地对交通运输线、点进行区位分析和评价,强调交通区位分析应基于“区域化”特征且影响因素也在“动态”变化之中。其实这两个案例是位于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的不同章节位置,这种糅合旨在培养学生复习时应当放宽视野,既将教材作为复习、特别是一轮复习的抓手,又不拘泥于教材框架结构的束缚,从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串联,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及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和方法。

2.立足课标,回归课标

其实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其他的一些教学手段,基本出发点都是课程标准。课前任务单的设计、3个微视频的制作、课堂教学设计、课后作业的布置等环节都是基于课程标准内容,结合学情分析来具体实施操作。在整节课的设计中,通过“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归纳——升华”的过程将课标深化、拓展、运用;在课前任务单活动中,以任务单反馈为触角,通过解决学生的主要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仍旧是课标。

四、翻转课堂设计与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交通运输布局”内容是高中地理一个相对重要的知识点,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作为一轮复习课,更适合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且作为翻转课堂,从微课到课堂的案例及例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迁移,本节课设计的落脚点便是立足于案例分析和例题讲解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帮助学生厘清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的知识主线和高考的考察动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选取必修教材中不同位置的南昆铁路和上海港两个案例,体现对教材的糅合再运用,强调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逻辑思维。

一般情况下的翻转课堂都只有一个课前微视频,笔者以为,微视频作为翻转课堂的一个翻转工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任务单的规定内容,那么就不必要拘泥于微视频一定只有课前用,还可以出现在课中甚至课后,可以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而且内容也是因课、因学情而定,主要还是考虑如何有效教学。本节内容便设计了三个微视频,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特别是课中、课后的微视频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看视频,对于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从各种素材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均有帮助,还能适度提高课堂容量和教学深度。

2.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

现代交通运输正迅速发展,不同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也不断涌现。笔者在本节课中虽然探究了公路、铁路、港口等常见交通运输线、点的建设,却没有提及到对我们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固化了“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走进来了,没跳出去。

3.翻转课堂实施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掌控课堂学习过程,用一些新的材料解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听,走不出条条框框,教学仍旧停留在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层次上,充其量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保证学生学习的专注程度。而翻转课堂能够使学生利用网络及网络技术工具,自我进行知识的延伸、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并且能够自己把控学习时间和地点,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正是翻转课堂效率的源泉。

课堂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和可生成性。高效的“翻转课堂”活动设计不是“碎片化”的,它具有系统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是通过一系列情境串联起来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系统。学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知识迁移,在联想之中激发智慧,形成解决问题的信念和能力,并通过展示深化学习成果,享受成就。翻转课堂通过预设教学重难点,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关注学生在进阶练习和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用我们专业化的素质和优秀的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适时改变策略,调整重难点。应该说,翻转课堂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4.翻转课堂实施的局限性

(1)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亟需加强。由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微课、翻转课堂这一新鲜事物以前根本没有接触,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微课学习就是所谓的网络教学,就像有些同学在网络上购买的一些课程一样,认为学习了微课就可以代替课堂。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先讲透知识点,完成新课学习,最后给出试题巩固学习”的陈旧的学习方式。稍作调整,有些学生就难以适应,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被禁锢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表现更为严重。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有部分教师自身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教学方式。

(2)任务单规定内容达成时间不足。课前任务单中对学生需完成的任务有一定要求,为了完成课前任务单的规定内容,学生无论是在微视频学习、相关资源查找还是完成任务清单基本都需要和网络打交道且占用一定的时间,这些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很难实现的。主要表现在家长的不赞同、不理解,住校生一般接触不到网络,其他学科辅导占用时间等。虽然在资源链接环节笔者给出了比较充足的信息,但就在这样的前提下,任务完成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

(3)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渠道有限。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现阶段获取有效信息、资源的手段都很局限,基本就是靠网络搜索,所获资源未必有效且正确性无法保证。教师还有一定的甄别能力,但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这些资源当作权威和标准答案,造成的后果可能把很严重。当然像知网等一些可信度较高的期刊网站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保障,但需要一定的代价,如果学校不提供支持就很难完成。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方法、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它的必要性,但相应的配套设施、时间、空间等都需要综合考虑,不能流于形式,为了翻转而翻转,要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学校、教师等都要从中受益。

[1]张亚南.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0(4): 84-88.

[2]张亚南.课程标准卷高考地理学科命题摭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100-104.

[3]谢贵兰.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微视频的五大关系辨析[J].教育科学,2015(5): 43-46.

猜你喜欢

区位布局笔者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老师,别走……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地理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