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透刺合刺络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2016-11-21赵梅娜
赵梅娜 刘 锦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
经筋透刺合刺络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赵梅娜 刘 锦*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
目的:观察经筋透刺合刺络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筋透刺合刺络组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治愈率为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一定疗效,而治疗组的治愈率高。结论:经筋透刺合刺络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快,治愈率高。
周围性面瘫 经筋透刺 刺络拔罐
周围性面瘫西医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一种常见病[1]。起病急,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常在睡醒后发现一侧面部瘫痪,闭目露睛,口角下垂等。发病7d内为急性期,会进行性加重。现代中医治疗面瘫方法众多,如针刺、贴敷、拔罐放血等。其中以针刺为主的综合疗法最为有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03月针灸科门诊56例患者,男33例,女23例,年龄15~70岁,病程3天~1年,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具有可比性。诊断依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患侧丝竹空透攒竹、太阳透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透大迎、四白透睛明、阳白透鱼腰、球后透四白、牵正、翳风、合谷等。操作:患者仰卧,暴露施术处,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0.25mm*40mm无菌毫针,单手进针,透穴则使针尖与面部皮肤呈150向所需透穴的方向缓慢刺入,针尖不可穿透皮肤,其它腧穴进针5mm。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急性期面部腧穴手法宜轻,合谷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天1次,14次为1个疗程。头2天,牵正、翳风两穴起针后,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皮肤出血,拔罐5min,以出10ml恶血为宜,起罐后用干的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每天1次,共2次,嘱其回家间断用温热湿毛巾捂拔罐处。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法,选穴及疗程同治疗组,进针5mm,留针30min。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中周围性面瘫疗效标准评定。
3.2 统计分析
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经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疗效结果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主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筋,致气血痹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而引发该病。《妇人杂病·偏风口喎侯》云:“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灵枢·经筋》记载手足三阳经筋上行于面部,且循行表浅,易感外邪,故选经筋透刺法,足以体现祛散外邪,行气血,疏调经筋的治疗原则。丝竹空透攒竹,疏通眶上络脉;阳白透鱼腰,调畅额部气血;太阳透下关,祛散外邪并激发面部经气,促进气血的运行;颊车透地仓,承浆透大迎,助经气宣导,缓解面部不适感;四白透睛明,球后透四白,改善眼周气血运行。配合刺络拔罐使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灵枢·官针》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而血气来。”于牵正、翳风两穴处点刺放血、拔罐,以祛瘀生新,通络止痛,嘱其温热湿毛巾捂拔罐处可加快气血运行。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得以改善,甚至痊愈。
综上所述,经筋透刺合刺络疗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但前者具有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的优势。
[1] 厐立红,刘锦.巨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J].河南中医,2014,34(1):142.
[2]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13.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57.
(2016-05-30 收稿)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