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和治疗
2016-11-21李杰才梁芳健
李杰才,梁芳健,李 成,吕 玉
(1.茂名石化医院,广东茂名525000;2.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和治疗
李杰才1,2,梁芳健1,2,李 成1,2,吕 玉1,2
(1.茂名石化医院,广东茂名525000;2.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无效率、复发率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提高患者的痊愈率,减少复发率,治疗效果明显,可以临床推广。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Epley手法;临床诊断;临床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lgo,BPPV)属于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率占周围性眩晕的17 %~20 %,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情况下好发于患者后半规管。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所有眩晕病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发病率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上半规管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发病前没有先兆,非常容易出现误诊。目前,Epley手法复位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手法,国内有学者将此方法应用于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显著[1]。为了观察Epley手法复位在治疗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本文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0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42.1岁;患者病程1~31 d,平均病程15.1 d。对照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2.0岁;患者病程1~32 d,平均病程14.8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诱因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治疗方法 患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出现由于头位改变而形成的短暂性眩晕;在对患者进行(Dix-Hallpike,DH)诱发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特征性的扭转向下方向眼震,具体来说垂直成分向下而扭转成分相对较少;半规管结石症的眼震特点为持续时间<1 min,而嵴帽结石症的眼震特点是持续时间>1 min。(2)排除标准:排除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引发疾病、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偏头痛等造成的眩晕,排除其他类型的BPPV。
观察组患者采用Epley手法进行治疗,在确诊患者上半规管BPPV之后,需要实施管石复位治疗。Epley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为指导患者采取坐位,将头部向有症状的一侧旋转45 °,维持该头位,指导患者躺下并且头悬30 °。当患者经过中度的头伸位之后,将患者的头部缓慢向对侧进行旋转45 °。患者旋转为侧卧体位,且头向下旋转45 °,最后再缓慢的回到坐位,头部前倾约30 °。患者的每一个体位都要保持1~2 min或眩晕消失后。该过程重复3~5次,不能完全改善的患者还需要间隔2~3 d后继续实施管石复位治疗。此外,为确保治疗效果,应对患者的颈部实施一定的软固定,可建议患者进行高枕睡眠。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治疗,具体使用方法为成人1~2片/次,剂量6~12 mg/次,3次/d,分别为早饭后、午饭后及晚饭后服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症状情况进行酌情增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眼震发生率、眼震伴有扭曲成分、眼震潜伏期以及眼震持续时间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下[2]:痊愈为患者的眩晕症状已完全消失,且对患者进行位置实验结果显示阴性;改善为患者的眩晕症状部分消失,每日的发作次数已经减少了20 %~30 %,但是位置实验为阳性,存在头部胀闷及头晕症状;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对比没有明显改善;复发为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眩晕症状再次发生,且诱发眩晕的眼震情况及体位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存在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眼震情况上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眼震发生率、眼震伴扭曲成分、眼震潜伏期指标及眼震持续时间上没有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眼震比较
2.2 患者治疗30 d后复查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为95.0 %,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为80.0 %,观察组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无效率与复发率都比对照组低(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当患者的头部处在激发位置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对严重的向下旋转型眼震,在无任何治疗的前提下自觉缓解或消失,然而该病复发率相对较高。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出现在迅速躺下或坐起的时候,直立体位已经恢复之后出现短暂性的眼震[3]。传统的诊断治疗方法大多数参照后半规管眩晕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但上半规管在空间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采用Epley手法治疗,能够产生一定的强刺激。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眼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眼震持续时间,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治疗效果较明显[4]。但采用Epley手法进行治疗时,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呕吐症状与恐惧心理,因此还需要结合口服药物实施综合治疗[5]。
本研究中,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为95.0 %,而对照组的痊愈率是80.0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在眼震发生率、眼震伴有扭曲成分、眼震潜伏期指标以及眼震持续时间无差异。结果表明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可以提高疾病痊愈率,减少复发率,治疗效果较好,可以临床推广。
[1] 李艳成,庄建华,徐瑾,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6):414-417.
[2] 刘洋,俞琳琳,李原,等.18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2):91-93.
[3] 陈志凌,陈艳春,钱亚昇,等.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9):471-474.
[4] 王武庆,孙琴,任同力.重复检查对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6):3254-3256.
[5] 鄢敏.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19(1):81-84.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