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礼仪之争

2016-11-21李华宣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利玛窦传教士指代

□李华宣



浅析中国礼仪之争

□李华宣

礼仪之争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事件。在闭关锁国的时代,传教士努力将基督宗教带给当地的人们。然而,在这场文化交流中,双方都把持着自己的文化,演变为一场空前的文化争论。结局以失败而收场。本文将从礼仪之争的内容来探讨这次中西文化交流的冲突所在。希望借此失败的交流案例来分析其原因,进而发现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

传统上,中国礼仪之争是指从17世纪中叶以来到18世纪中期的持久争论,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开始,直到雍正时期所有传教士被驱逐。它包含三个方面:术语的争议,孔子的尊崇和对祖先的崇拜。其争论不仅仅限于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之间,还有传教士和圣座之间。狭义地讲,这场争论指的是康熙皇帝和当时的教宗在18世纪早期的冲突,而传教士只是作为遣使的中介。本文将集中于狭义的礼仪之争。通过分析争议的内容来看交流失败的原因。

当利玛窦来到中国时,采取了适应中国文化的做法(文化适应)。他甚至改变外貌成为儒家学者,并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体会到,在上层阶级与官员中,儒家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与更多的人交往,利玛窦开始研究儒家经典,并试图将其内容翻译成拉丁文,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利玛窦通过研究儒家经典,发现古先贤的许多想法与基督宗教一致。这为他的文化适应的战略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做法引起了争论。

1.术语争议

在一开始,利玛窦发现中国传统的经典中有表达与神意思相近的词语,如“天”和“上帝”。此外,他们还造了一个词“天主”来指代西方的上帝。但利玛窦去世后,分歧出现了。龙华民,利玛窦的后继者,与一些方济会士和道明会士共同认为,中文词汇“上帝”不能指代西方神的概念。他建议废除像“天”或“上帝”这样的短语,只音译即可。

龙华民担心的不只是宗教术语,而是天主教教义是否正统的问题。通过他的了解和观察,“天”或者“上帝”并不是基督徒所相信的神。他认为天是一个客观的神,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所以,天下所有人都应该尊重和害怕天,并根据天(天道)的行为方式做事。然而,世界上最伟大的统治者是天子,中国皇帝,他替天统治国家,也遵守所有的天道。尽管如此,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体的上帝。他是整个宇宙的真正主人。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神的第二位,降生为人且为全人类死在十字架上。因此,他得出结论,天或者上帝无法指代基督教的上帝。这只是争议的一部分。

2.对孔子的崇拜和祖先崇敬之争

除此之外,对逝去的死者(父母和亲戚)的祭祀及对孔子的崇拜,也是传教士们批评的对象。利玛窦认为,儒家思想与基督宗教之间很多方面需要结合,但并非不相容。对祖先所进行的尊崇有着重要的社会和道德意义,而这一点也并没有违反基督宗教中的一神论的性质。

而反对传统礼仪的代表,道明会的黎玉范认为,人们尊崇祖先,祈求他们的祝福和保护违反天主教信仰。因为在天主教的教义中,只有天主是天地万物的真正主宰,才能给予人们祝福。更重要的是,通过向当地的各种神氏及孔子进行所有的仪式,就否定了这些人物的非神性。这样一来,他于1643年前往罗马,提出了有关中国礼仪的17项重大问题,其中8项是关于崇拜的礼仪,其他9项则侧重于崇拜祖先的问题。他表达了自己就这一问题的看法,而这样的看法也得到了道明会及方济会的认同,他委托教廷予以解决。

在这场争论中,以龙华民为代表的传教士视中国为不同的文化,须摒弃原有的文化。他们试图去除一切与欧洲文化不同的文化或者宗教的行为,显示出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也让这次交流以失败而收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猜你喜欢

利玛窦传教士指代
A Great Artist in My Family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Matteo Ricci: 利玛窦
惩罚
礼物与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爱国婊
宗教、政治与文化:索隐派与来华传教士的易学研究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
“指代”难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