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诗歌包扎故土
——《怀乡记》创作谈

2016-11-21邢昊

都市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怀乡现代诗歌故土

邢昊

用诗歌包扎故土
——《怀乡记》创作谈

邢昊

感谢著名诗人、编选家伊沙先生把我的诗集《怀乡记》列入《中国现代诗系》,感谢诗人、翻译家洪君植先生把它精妙地翻译成韩文,感谢韩国首尔海风出版社,将其出版并送到韩国读者手中。

写《怀乡记》这首长诗时,我无时无刻不被一种遭遇纠结。我成了南姚村——这个中国北方黄土高坡上的小村唯一真切的记录者。是的,我宁愿满含泪水,用诗歌的“纱布”,把过往的伤痂轻轻包扎。心何以得安,魂何以得宁?也许只有用我忠实的诗歌说出,我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才能够彻底放下。

科学家曾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一种野生稻,命名为“原生稻”。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南姚村,虽然不产水稻,但产耐旱的谷子。我的《怀乡记》,很有点儿像“原生谷”。它生长得那么敦实而粗糙,它不想辜负孕育它的贫瘠的故土。

韩国——中国,两个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国度,在它们的信仰、文学、哲学中,也许正生长着能够战胜各类异化、恢复最强壮生命力的“原生稻”。只要我们仔细分辨,智慧扬弃,融合创造,诗歌的“原生稻”就必将会给它的未来,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创作动能,这也许正是这部诗集,在韩国得以出版发行的所在。

我的《怀乡记》与所有的乡土诗,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是表象的,它不是笼统的,更不是装腔作势的。它是写实的,它是有血有肉的,它是活生生的历史再现,它更是诗意的和令人沉思默想的。它与传统的诗歌叙事追求的是全然不同的目标。它呈现的虽然是南姚村的那些陈年老账,但在事实的诗意上,却在力求保持一种血肉的本真。

长诗《怀乡记》共分95小节,每一节长短不一,但呈现的都是令人沉思的主题。它们虽然来自于南姚村,但经过我的创造后,却改变了许多,衍生了许多。历史中的真实和诗歌中的真实,没有脱离开来,而是自然自觉地合二为一,我力求产生一种全新的意味和思考,我觉得这恰恰是我正追求的现代诗歌的现实主义。

一个人的道路,一个家庭的道路,就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一样,曲曲弯弯,坎坎坷坷,像一条带血的脐带。历史是奇异的,有时,大脑不经心地翻开过去那些发黄的岁月,我会被一些时光的片断紧紧地摄住,将景象定格、粘结,眼睛不得不顺着往事之波流动。那是一种吸力,具有磁性。也是一种尖锐,一种无穷的痛楚,一种深深的刺激和魅惑,让我的灵魂久久颤栗。

你还记得吗?爸爸

我小的时候

你给我买过一只万花筒

我在睡觉前

总是不停地转呀转

看里面的花朵变幻

你还记得吗?爸爸

那年春天,顽皮的我

偷偷把自己关在土窑洞里

用锤子把万花筒砸碎了

看着满地花花绿绿的花瓣儿

你还没打我

我就哭了

别再提这些了,爸爸

我不说,谁还会知道

我曾拥有过

那么多那么好看的花朵

就在父亲活着时,我在家乡南姚村我家的那个院子里,举办了一次题为“用诗歌包裹故土”的诗歌活动。我觉得我们家,我的故乡南姚村,经受的苦难和创伤实在太多了。在故土的滋养下,我成长为一名所谓诗人。我没有什么能够给予我的故乡,我只能尽量用温暖的诗歌,去轻轻包裹它深深的创伤,使它永远都不再受到任何伤害。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诗典诗会上,曾对诗歌下过这样的定义。诗歌有它的真实性和真诚性,诗歌也有它的诡秘性和诡异性。真实性是讲,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们就怎么呈现。真诚性是讲,诗人要怀揣一颗真挚之心,要用良心写诗。诡秘性和诡异性,是指诗歌创作中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惊险的跳跃和出奇制胜。

一个日照长光线强

刚买的白菜

就晒卷了边儿

烂成一堆泥的月份

是毕业日

是我到洋灰厂当工人的

纪念日

是老婆给我四处借钱的手术日

是我其中一个女儿的生日

是我父亲的去世日

烈日如同火烧

父亲无法挽留

急匆匆的丧葬仪式结束后

我把颤巍巍的母亲扶到土窑洞的炕上

老母亲一声不响

整个六月

一声不响

我觉得,一个诗人一定要有独特而确切地观察表达事物的能力,并找到恰当的语境,将现实生活真实呈现出来。一个真正的诗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定会留下自己独特的烙印,那是他自己的世界,那是他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标志之一。我认为一个诗人假如能让他的表达根本上是准确的,起码是上了正道。

李翠梅,还记得那次吗

我们来到打谷场上

当时飘着鹅毛大雪

我用雪给你修了座城堡

那时你才十一岁

我给你修的城堡棒极了

你还帮我修了半天呢

李翠梅,我们回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城堡渐渐冻得硬邦邦的

我们都说它永远也不会融化

那天真的是太晚太晚了

李翠梅,我发现你的脸蛋

冻得像熟透了的苹果

我好想一口吃掉它啊

本真或曰真实,是现代诗歌写作所秉持的最基本的原则。我的诗歌始终是脚踏实地的。在脚踩现实的基础上,我在竭尽全力地使自己的诗歌别出心裁。创作《怀乡记》,时,每写一段,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诗歌的现代意识或者现代性这样一个严肃的命题。诗歌的现代体验,其实只属于诗人自己的世界。这个“自己的世界”不仅是形式,更直接作用于创作。当你想竭力摧毁原有的语境时,实际上是在逐渐瓦解一个固有的意识形态。坦白地讲,作为一个现代诗人,我有野心,也有童心。我的野心表现在“我无所顾忌地自由创作”。我的童心表现在,“我喜欢大胆地想象,真切地呈现。”

我虽然固执得非常单纯,但又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我充满了对自己过往作品的种种质疑。比如我的这本《怀乡记》中,许多诗行,总是推翻了再重来,重来后又推翻。这使我越来越深切感悟到:优秀的现代诗歌,它不可能照搬生活,更不可能从直接经验中被给予。你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奇妙地发现和开拓。如果你的诗歌或多或少存在着“同质化”倾向,那么就算不上什么现代诗。在共同的背景下,诗人们的经历不同,诗人们的感受当然也不同。我的诗歌真诚、饱满、孤独、厚实,还稍微有点点幽默和冷峻。

欧洲人把艺术家叫做“城市屎壳郎”,意思是说他们每到一个脏乱差的地方,就会用艺术把这个地方拱得干干净净。后面的人进来了,他们又只得另换地方。说实话,我个人很不喜欢这样。我喜欢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待着,思考,读书和写作,不被任何所谓的活动和造访打搅。其实,真正的好诗,都是极少数孤独的诗人创造出来的。在这个浮躁又肤浅的时代,我像一匹在沙漠里漫长跋涉的骆驼。诗歌创作只是我慰藉心灵的一份精神食粮。尽管没有人为我的跋涉助威,但我却可以不断地摸索和审视自己的内心。

在现实这张巨大的宣纸上,我的《怀乡记》很有点儿像墨汁,会产生不同层次,不同形状的变化。这是一种动态的感染,也是一种连锁效应。它感染我,感染时间,感染经历和经过,进而感染钟爱我诗歌的读者。这种不断的驰骋,有时迅疾,有时迟缓,但它无疑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的痕迹。

我的《怀乡记》倔强地与生我养我的故乡血肉相连,我不断地用诗歌诉诸着乡亲们的表达,不停地与我的故乡交流和交融,努力更深入,更透彻。客观地说,《怀乡记》所阐释的,不应该是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的刷新。在这个新世界中,所有物理的、空间的现实都被诗化了,它因此让我衰竭的故乡变得更为戏剧化。我固执地认为,中国诗坛有上百成千的面孔,我们总是争论不休,但新的自觉和自由的力量,却恰恰由创造和创新生长而出。

我非常感激著名青年诗人、诗歌翻译家车邻先生读完我的《怀乡记》的精彩评介:他的许多诗歌看上去似乎很土气,语言简单,朴实地掉渣,但深厚、悲凉。因为他正像一个史学家记录着以南姚村为代表的北方村落的诸多困境,写着一个时代下的村落史。这就是邢昊诗歌所折射的最重要的东西,即这是当代社会变迁下的乡土镜像,它具有一种非常泥土性的原生力量。这是一部史诗,一部独一无二的太行山中的一个不见经传的乡村诗史。

车邻虽然过奖了,但也或多或少切中了《怀乡记》的要害。创作《怀乡记》时,我常常受困于两种模式的矛盾,一种是面向未来,另一种则回望我和故乡的往昔。故乡的往昔为我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回望过去,每个脚印都显得泥泞不堪。我像读一个老友一样,捧着我的《怀乡记》,读着故乡的过往。有时候,会读出种种的不满。

反思我的《怀乡记》,将之放在当下中国现代诗情境中衡量,我发现了一系列原则性的改变;我很难用它与我过往的诗集作武断而简单的比较。欣慰的是,我觉得起码它是颇有意思的,起码它还不是那么呆板。这样一来,我的老诗集便无形中宣告“寿终正寝”,新诗集宣告“破浪启航”。我非常担心的是,当我的这本诗集带着新鲜的气息,被读者捧到手里时,而读者却还在拿着旧日的“节目单”对号入座。

诗歌没有边缘和国界,我的这本诗集,能够捧在韩国读者手里,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刺激。荣幸的是,我的诗作还被奥地利诗人维马丁先生翻译成英文。我真希望我的诗歌不仅能被韩国读者接受,奥地利读者接受,还能被更多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笑纳。

为了这个不小也不大的目标,我只能破旧图新。铆足力气和自己挑战,继续中国现代诗歌未竟的事业。

责任编辑 贾健民

猜你喜欢

怀乡现代诗歌故土
步量故土,史述吾乡吾民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两岸皆故土 山林寄乡愁
怀乡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
故土
去国怀乡
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怀归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