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性救赎到人格重塑
——《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电影之文化解读

2016-11-21李志方

剑南文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老钟西雅图佳佳

□李志方

从人性救赎到人格重塑
——《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电影之文化解读

□李志方

引言:《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电影是近几年国产爱情电影的标杆,巧妙融合了好莱坞叙事元素和中国传统价值理念,营造出一幅幅现代都市爱情故事框架下的情感荒漠图。在主人公自我价值的迷失与重塑中,在人性的失落与救赎中,完成了中西方文化体系的碰撞与消融,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对当下华语电影的文化反思。

《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电影巨大的商业成功源于导演对爱情美学地深入剖析、对人性情感地细腻描绘、对中美文化地碰撞消融、对中国传统地执着坚守和对好莱坞叙事体系地完美嫁接。相比之下,《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比前部《北京遇上西雅图》在人物塑造和文化取向方面更具优势,顺利完成了从人性救赎到人格重塑的角色隐喻,体现出既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迎合普世情感价值体系的广阔胸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与重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为核心建立在血缘亲情伦理关系上的内向型文化。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文化”不仅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国民最真实的情感诉求和心灵寄托。中国传统的婚姻伦理价值体系作为“家文化”的核心元素,更应坚守道德伦理的底线,保持爱情的真挚和纯真。但或许出于商业价值的考量,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摒弃了传统爱情电影中唯美单一的情感诉求,叙事元素扩展到包养小三、海外产子、同性相恋、代孕生子等国内敏感话题,极力描绘出在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现代商业社会笼罩下中国传统家庭的沦陷和文化伦理的颠覆。当“家文化”的情感内核被架空,影片的人物的情感便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难以体现出爱情的高尚与价值,也损伤了人物本身的角色魅力。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作为“小三”身份存在的文佳佳,年轻貌美、充满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但她不顾传统道德地束缚,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破坏老钟的家庭,致使其婚姻破裂、家庭解体,使她自觉站在了婚姻道德伦理的对立面。倘若她能珍惜当下,执着于老钟的情感责任和孩子的生命归属,不因寂寞和孤独移情别恋弗兰克,或许会获得观众的谅解,实现人物的角色价值。但文佳佳始终以个人情感为行为动力,一方面接受老钟对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慰藉,一方面又因与老钟的情感波折而轻易抛弃责任与忠诚,去追求填补内心空虚的情感背叛。当文佳佳与弗兰克正将陷入情感漩涡不能自拔之际,老钟的再次出现打破了虚伪的宁静,面对物质和孩子的沉重砝码,文佳佳最终抛弃给她无私关怀和帮助的好男人“弗兰克”,完成从“小三”到“正宫”的成功转型。至此,家庭的重组最终完成,文佳佳获得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贵妇身份和物质享受,但她再一次“勇敢地突破传统的束缚”,责罪于老钟繁忙的工作对其感情的忽视,毅然抛弃了家庭的殿堂,朝着自由的情感世界奔去。在文佳佳的个人价值体系里,她始终以个人情感的实现为准则,无视传统文化道德的制约,影响了影片主流文化价值的表达。但作为新好男人“出现”的弗兰克,温柔体贴、甘于奉献、隐忍坚强的人物性格具备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完美因子,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前妻的忍耐与宽容,对朋友的真诚与无私,都为文佳佳的“感情转移”提供了情感基础,一定程度弥合了文佳佳的道德缺失。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导演以平民化视角塑造了一个年少丧父、坚韧执着的“姣爷”形象,这与之前“文佳佳”小三的形象定位相去甚远。姣爷对亲情的眷恋、对爱情的渴望、对道德的坚守使观众重燃对生活的希望。童年的不幸,历练出姣爷自强不屈的顽强性格,手持砍刀救父的勇敢豪迈为她在情感道路上的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埋下性格伏笔。作为影片塑造的典型人物,姣爷面临着生活和情感的双重压力,对学霸同学的好感是她爱情的萌芽,但盲目的眷恋和信任使她欠下百万巨债,痛苦只能独自承受;面对邓先生的金钱诱惑和情感挑逗,她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满怀对爱情的憧憬,执着于人性的善良和纯真的情感,不越雷池一步。为了不连累凌姐,姣爷选择跟随邓先生去拉斯维加斯“开工”,对邓先生的感情不掺杂金钱的铜臭,感动于邓先生对她的理解和关爱,幻想着美好、真挚的情感也许会真的到来,但最终也被残酷的现实打败,感情再次遭遇寒冬。这与文佳佳对老钟物质的渴望和精神的依赖完全不同,姣爷的独立自强和对爱情的纯粹追求使她的人格魅力瞬间飙升,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女性的道德体系,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构。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碰撞与消融

《北京遇上西雅图》体现出导演对美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在国内无安身之所的小三、同性恋者可以被美国所包容和接纳,并把不被中国社会伦理文化所接受的物质情感转化为阳光明媚的纯真情爱,成为拜金女“文佳佳”的生活乐园和情感救赎之地,实现物质小三向纯情烈女的人格转化,着实令人深思:难道只有在美国文化传统下宣扬好莱坞式的中国爱情才能获得观众的审美认同和情感共鸣?北京和西雅图既然作为两国文化的符号表征,是否更应该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表达,给观众一个更加平等、真实的视野去感受世界呢?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导演似乎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有了更深的理解,影片的叙事线索寄托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信”之中,借助中国古文和诗歌的艺术魅力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剧中吴秀波所饰演的房产经济人吴大牛是一位深受美国资本主义文化浸染的海外华人,自小父母离异,独自一人生活在充满虚伪与功利的美国社会,把自己像刺猬一样包裹起来,成为一个情感缺失的“孤独患者”,隐喻美国金元文化的价值体系对人性的玷污和摧残。在代表中国传统价值标杆的“爷爷”的熏陶下,大牛逐渐从西方金钱至上、情感淡漠的文化氛围中解脱出来,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在善良人格的感召下,他跟王太太的儿子浩浩以诚相待,并真诚说服王太太放弃在美国买房,送浩浩回国读书,这不仅体现出“爷爷”对大牛精神救赎的伟大成果,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的精神优势,表现出中国电影人对美国文化的有力抨击和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诚如神学大师迪特里希-朋霍费尔所言:人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并利用之,逐渐独立于上帝而存在,成熟起来,坚固自己,并逐渐融入世界之中,这才是救赎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姣爷与大牛的情感脉络中,也体现出姣爷对大牛的爱情救赎。大牛崇尚西方婚恋文化中个人需求的满足,不愿为爱付出物质和精神的筹码,认为世间任何情感都是虚幻的想象,难以成为可靠的精神寄托。就像他剧中台词所说:“深爱太伤人了,毫无保留的把心放出去,就害怕有一天得自己一个人疗伤”。姣爷从小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氛围中,树立了正确的亲情、爱情、友情观,她对爱情的勇敢和执着借助古老的书信一次次感染者大牛,使他逐渐从自我的情感幻像中解脱出来,重塑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完成了从人性救赎到人格重塑的心灵历程,实现了中西方文化体系的碰撞与消融。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建设立项成果,项目名称:华语类型电影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6003)

猜你喜欢

老钟西雅图佳佳
老钟
欢乐的歌
逗呢等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请客(外一篇)
请客
西雅图
遇见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