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城的《远和近》谈现代诗歌的魔力
2016-11-19张萍
张萍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诗人余光中用这个著名的反问,解读了现代诗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现代人,只有现代诗才能更深刻地表达我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的现代性;因为我们是现代人,才能感知现代诗歌附着的魔力。
例:《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然而自发表之日起,便引起相当大的风波,赞成的,攻击的,争论很激烈。这首诗可以作为现代诗歌的代表。
魔力一:无规则、无定数、无押韵
现代诗分行排列,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的限制,没有规则的押韵格式。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从押韵上看,尾字毫无韵律,毫无规则可言。这与中国古典诗歌,通常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与韵律有着强烈的反差。因为这种反差,使得现代诗歌附着着“自由”的魔力,没有了束缚,随心所欲。
魔力二:瞬间感知、即兴自发、具有非预设的现代气质
古典诗歌在悠久的传统中形成了公式化的固定联想,如“夕阳”常用于表达悲哀、怀旧或类似的意境,“登高”时往往会有忧郁的哀婉等。而现代诗歌主张一种新的诗歌态度,将诗歌作为发掘自我和世界的工具,流露出瞬间的感知,即兴自发,非预设的现代气质。
对顾城《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挼出些头绪的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王朝闻在《欣赏、“再创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因此乐山乐水,见智见仁,有所视才有所不视,有所弃才有所取。诗人的所取、所求、所亲、所近,无不凝结着诗人的卓识和灵视。
顾城是个很可爱的人,他总是戴着一顶帽子,他的帽子很像牛仔裤上剪下来的一截裤管。所以大家就要问为什么总戴着这么一顶帽子?在《顾城文选卷二·思忆朦胧》中他这样说:我好像平生做的唯一一件,完全由我选择的事,就是做了这顶帽子,并且戴到了脑袋。没想到被洞察出来。那么我不知道这个帽子是一个贡献呢,还是一个扰乱。人家质问我这个帽子的时候,我不想令人失望——我回答这是我的家,我老待在家里很安全;我生气的时候,这是烟囱;今天,要是谁乐意往里面放钱,也并不太坏。……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诗人是一个没有安全感又极度任性的人。因而,他的瞬间感知、即兴自发、非预设性的现代气质也就扑面而来。
魔力三:主动接受,读者参与创造诗歌的意义
现代诗歌要求读者一起参与诗歌意义的创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代诗的读者往往是学养、观念迥异的个人,对一首诗歌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顾城的诗,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鉴赏一:你可以从意象几何学的角度去欣赏
这是一个三角几何的意象。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鉴赏二:你可以从人际几何学的角度去探秘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你可以从距离几何学的角度去思考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的忧伤。
无论哪个角度,《远与近》都能能给我们很多联想,唤得我们很多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附着着无边的魔力。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