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杜名义

2016-11-19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修文鲁国治国

一、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治国理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教学重点

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

三、教学难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

2.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神态及情感。

3.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设想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的神态与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一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教育家。但是实际上,孔子也和我们常人一样,有五情六欲,有喜怒哀乐。在《论语》中就曾记载孔子愤怒批评冉有的一小段插曲。冉有本文中季氏的家臣,经常帮助季氏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攫取不义之财,孔子知道后,生气地批评冉有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从此句话当中,可见孔子对冉有的做法非常愤怒,所以才会说出“鸣鼓而攻之可也”。在《季子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是如何指责冉有和季路的呢?在三人对话的过程中,他们的表情态度如何?我们该如何从他们的表情中体会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治国理想呢?

(二)写作背景

颛臾,是鲁国的“国中之国”,其国君主持祭祀,在各诸侯国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季氏,鲁国的执政大夫,掌握着鲁国的政权,但是季氏无视礼节,经常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违背礼节的事情。季氏和鲁国的国君关系不融洽,历代鲁国的国君想除掉季氏,季氏又担心颛臾会成为鲁国国君除掉自己的帮手,所以想先下手为强,除掉颛臾。所以才有了《季子将伐颛臾》一文。

(三)课文探究

在这篇文章中,绝大部分是由人物的对话来构成的。在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中,作者省略了含有表情神态的一些修饰语,同学们在探究文本时,插入相关的修饰语,并且加以分析,必能在这些神态中分析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理会孔子的治国思想。

1.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上下语境,在下列括号中填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地)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②孔子(地)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③冉有(地)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④孔子(地)曰:“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

⑤冉有(地)曰:“……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⑥孔子(地)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学生的探究结果:

①“郑重其事”或“严肃”。在古代,战争是一件大事,冉有虽然会帮助季氏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攫取不义之财。但是在这么大事情上,冉有和季路不敢隐瞒和怠慢,所以赶快把这件事情告诉孔子,所以应该用“郑重其事”或“严肃”这样的词语。

②“愤怒”或“生气”。从“求!”可见孔子非常愤怒或生气。当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直接喊出了“求”的名字,并且用了“!”号,表示出强烈的语气,可见孔子愤怒之至。另外还从“是过”词语中看出孔子非常生气,如果孔子不愤怒或生气,就不会指出这是冉有和季路的过错。

③“委屈”或“无奈”。冉有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全是季氏一人所为,我和季路根本无能力去阻止,所以他们觉得自己很委屈。其实这只是冉有和季路的托词,他们的行径和《公输盘》中公输盘一样,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并且要付之行动,可是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从而引出下文孔子的“愤怒”或“生气”。

④“愤怒”或“生气”。当冉有和季路说他们无能为力时,孔子又愤怒地点出了冉有的名字“求!”。从孔子的角度来说,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反而在为自己推脱,所以孔子非常愤怒和生气。并且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和“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进行比喻论证,来指责冉有和季路的过错。

⑤“狡辩”。当孔子再一次指责冉有和季路没有尽到辅佐的职责时,冉有和季路想再一次转移目标,说“……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从这个角度来说,冉有和季路是完全站在季氏的立场上,为攻打颛臾寻找一个无法站住脚的借口。所以他们已经是黔驴技穷了,用“狡辩”最为恰当。

⑥“勃然大怒”。当孔子听说了冉有的狡辩了,为他的“强盗逻辑”和狡辩行为更加愤怒,所以说: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要而一定要找一个借口的人。继而借助“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指出冉有和季路辅佐季康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帮助季康“修文德,以来之”。最后又用“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指出季康想攻打颛臾的实质就在于通过攻打颛臾来针对鲁国的国君。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想象了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有所了解。了解了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治国思想。

七、教学反思

1.在本文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按照教师用书中的内容组织教学,所以在教学时有很多不成熟和不完美的地方。

2.在此节课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孔子和冉有、季路的对话时的神态及内心世界来探究孔子的治国思想。所以把课堂尽可能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3.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尽管只是穿针引线,但是花在备课、查资料、反复揣摩文本、设计问题上的时间却相当多。如果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就失去了方向,学生的答案也无法点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猜你喜欢

修文鲁国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丰收的秋天
柳季与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露胎印花罐
狼心叵测
风雨卖油郎
风一样奔跑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