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 回归初中语文教学的本源

2016-11-19顾取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堂课文

顾取英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和考试制度变化,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没有了教师单一的、狭窄的知识传授,没有了重复的、机械的技能训练,我们眼到之处是处处充盈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批注声,激烈的争论声……一种开放的、富有活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回归教学本源的教学新气象翩然上演。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努力削去浮华,回归阅读,回归文本,回归简单,真正静下心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下面是我的点滴做法,仅供参考。

一、设置情景,让学生愉快地“听”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听力,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的听是借助听觉接收有声的语言,送入大脑储存,最终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听显得尤为重要,听课文朗读、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的广度。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铺垫合适的故事,达到诱导学生听课的效果;也可以插入适宜的音乐背景朗诵课文,达到学生轻松愉快的听读课文的作用。

如《春》,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清新别致的笔调给我们精心描绘了一幅幅诗意盎然的春景图,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欣喜和赞美之情,阅读之后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能够提升审美情趣。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来训练语文素养。我曾经这样设计听方面的训练:1.为学生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声像俱佳地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春景图。学生边听边看,渐渐进入文章意境。2.配以舒缓的音乐,教师泛读课文,或是班里朗读程度好的学生泛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设身处地,触景生情,努力做到情景再现。

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听,主要是课堂上听老师灌输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单调乏味,遏制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增加学生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听的效果,教师教学时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阅读教学,捕捉教育契机,睿智设置适当的情景,适时引导,吸引学生听的注意力,使得学生逐步养成听的习惯,培养听得能力。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说”

拥有一定的说话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时能够顺利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是一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已然成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养。良好的说话能力是学生缜密思维的体现,也是学生优异才华的展露。所以,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想方设法营造合适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想说、敢说、会说,进而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如《济南的冬天》,这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独有景色,优美的意境中,情辞并茂地表达出作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这篇文章要引领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课文学习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试着谈论《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好,教师可以缩小范围,比如说说家乡冬天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者是别致的风,也可以是人们在冬天不一样的装扮等等。这样,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不仅给学生以亲切的感觉,而且给了他们说话的材料,提供了说话的空间,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言之有物。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主角,拥有主要的说话权利,学生说话的主动权比较小。很多学生不爱说,不会说,因此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学生的说话能力得不到锻炼,语文的直接教学效果表现不出来。这就急需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巧妙部署,激发学生说话的潜能,使得学生愿意说、主动说。

三、留足时间,让学生广泛地“读”

诵读是将课文语言有声地外现出来,是感觉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渠道。声情并茂地诵读,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和文本契合得严丝合缝。如是,诵读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大声地朗读还可以使得学生的普通话和口语水平大幅度提升。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将诵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诵读,更加深入地和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透过语言的表达,带动提高整体语文效果。

如《背影》,这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性散文,作者借助朴素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透过“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淋漓尽致地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抒发出来,尤其是车站送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永恒的经典。教学时可以设计多遍的读,引领学生品味质朴的语言背后那父子浓情。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美读赏析,聚焦“背影”。3.细读批注,触碰“流泪”。4.诵读全文,舐犊深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地多次朗读,必然会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诵读能够弥补讲解之不足,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新课程教材有很多的课文,语言优美,文采飞扬,情深意动,可谓文质兼美,非常适合诵读。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有目的、有计划、合理地设计诵读,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四、搭建平台,让学生流畅地“写”

写作是学生语言文字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古时就有“一文定终身”的说法。所以高层次的语文课堂上定然有巧妙设计的写作环节。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校、家庭生活单调,可以观察的事物和亲身经历的事件,少之又少。我们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穿越课本的沼泽地,利用教材资源,灵活而机敏地进行写作训练。现行的语文课文中,有的课文中有故意写得模糊或是描写不细致的地方,就是所谓的留白;有的课文故事情节没有点明结局;还有的用上了省略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练笔的好时机。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练笔。

如《孔乙己》,这是一篇小说,描写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腐朽。课文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对好吃懒做、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深感无奈,又对思想麻木、失意潦倒、命运悲惨深感痛心。此时此刻,教师顺势而为,给学生设计发泄情感的平台:1.课文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言语隐晦不明,到底孔乙己的结局如何,请你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合理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明确的结尾。2.也可以把全文剧情颠覆,大胆假设:孔乙己中举。

另外,有的文本语言用词精准,有的使用了贴切的修辞手法,有的文段形式很有特点,有的结构别具一格,有的行文思路匠心独运,都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努力研究可以供学生“练手”的点,高屋建瓴地搭建学生写作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顺畅地“写”。

实际上,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是四位一体密不可分的,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以读促写、以说促写、读写结合。所以,教学中,我们不可以将听说读写各自割裂开来,一定要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共同为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助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识字、写字、读书、写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尽量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引领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碰撞,让学生对文字细读慢品,咬文嚼字,从而产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切实让阅读教学回归本源。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鹿峰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堂课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