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动画中的民族性研究

2016-11-19郑玫

艺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性

郑玫

【摘要】 动画要和其他的文艺种类一样,积极捕捉时代前沿的文化动态,反映我们民族文化的新风貌,而不是一味地拨拉传统文化的故纸堆,把曾经的经典拿来“炒冷饭”,更要立足于我国当下现实,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体现时代发展进步的作品。

【关键词】 国产动画;民族性;《大圣归来》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自1922年我国生产的第一部动画片诞生起,中国动画人从未停止过将本民族文化与动画创作相结合的尝试,受“十七年”时期一批经典国产动画电影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动画民族性的理解还停留在生硬套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浅显做法上,导致作品与新时期观众审美趣味脱节,艺术水平不高,亏损和入不敷出成为动画业的常态。

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动画创作者们逐渐走出了民族文化符号化的误区,在作品中着力反映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加强塑造动画角色的真实性和层次感,提升动画艺术品质,推动动画产业的破冰,实现文化和市场的双赢。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优秀范例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该片对传统名著的全新演绎,证明动画中的民族性并非狭隘地等同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翻新”,而更应该是新时代下时政国情、思想民风的艺术再现。

一、国产动画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及其沿革

国产动画和民族文化的渊源十分深厚,国产动画诞生初期就带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动画之父万籁鸣曾经回忆:“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1]28由他担任导演之一的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就取材于我国传统名著《西游记》,该片通过讲述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合力打败牛魔王的故事,隐晦地号召国人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动画片担负了和其他类型影片一样的使命,不是用来娱乐或收益,是为战争服务的”[1]41。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当时的动画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美术设计上基本是立足于本土化、民族化的。

建国后,我国动画电影事业迅速成长,“从1957年到1966年,即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建厂到‘文革十年动乱之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产量高,样式丰富,动画艺术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逐渐成熟”[2]44,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水墨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在制作技术和艺术审美上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享誉无数。但是“十七年”时期国产动画的成就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的电影生产是“制片厂根据上级对数量及题材的严格计划接受影片拍摄任务,统一由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维持其建设、生产和流通”[3]121,这种与市场脱节的生产方式,为日后国产动画的衰落埋下祸根。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推进电影行业的市场化,并适度地放开了电影进口市场,受美、日动画的冲击,国产动画遭遇寒冬,人才流失,行业一蹶不振,作品质量严重下滑。在外国企业的高薪驱动下,我国的动画生产企业大多只能依靠承接动画绘制的外单维持生存,原创能力大打折扣,国产动画的审美趣味也不自觉地向外国动画靠拢,逐渐淡化了本民族的艺术语言。以2013年国产动画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为例,从“赛尔号”“洛克王国”“巴啦啦小魔仙”等片名的选取,到“纳斯星球”“巴啦啦魔仙世界”“元泱境界”等场景的设定, 抑或是“库贝多”“哈莱皇后”“卡拉肖克·潘”等人设的命名,都带着美、日文化元素的影子。这段时期,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国产动画作品虽不在少数,但大多票房惨淡、口碑不佳。从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 《宝莲灯》这部试水产业化运作的动画电影开始计算,十余年来国产动画电影长片的院线放映总量已达60部左右。在60多部长片中,改编自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传说、乡风民俗、文学名著的作品有《马兰花》《梦回金沙城》《麋鹿王》《西岳奇童(下)》《虎王归来》《红孩儿大话火焰山》《梁山伯与祝英台》《神弓传奇》《少年岳飞传奇》等二十多部,然而这些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却没有一部票房超过一千万,甚至许多作品票房仅以数十万计。但是在逆境面前,中国动画人从未停止过将民族文化融入动画的尝试,《大圣归来》近10亿的票房井喷为低迷的国产动画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给无数动画电影人带来了信心。

二、对民族性的重新认识

民族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它涵盖了我国的国情政治、时事民生、历史传统、风景地理、民族特色、乡俗民风、科技文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且它更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发展着的动态的概念。因此国产动画的民族化并不是一味地拨拉传统文化的故纸堆,把曾经的经典拿来“炒冷饭”,更要立足于我国当下现实,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体现时代发展进步的作品。

1.国产动画中的民族性应紧跟时代发展。国产动画的取材应该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体现时代发展的潮流动向。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具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主平等、信息爆炸、交通便捷、消费便利、个性张扬、追求时尚、竞争激烈、恋爱自由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产动画题材创作的灵感来源。以《李献计历险记》为例,这部2009年的国产原创短篇动画在半年内的点击量超过了千万,并被改编成同名真人电影。它的成功源于对当代青年爱情、生活理念的深刻理解,跳跃式的剪辑手法不同于大部分国产动画平铺直叙的叙事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部短片围绕着某一款电脑单机游戏是否能通关的悬念而展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国产动画中的民族性应具有话题性。所谓的“话题性”,是指百姓所关注的我国的民生热点和社会话题。以往我国动画最为观众诟病的缺陷就是低龄化和呆板化。剧情简单、人物浅显、说教性强、观赏性弱,无法吸引成人观众或者年龄稍长的孩子。反观近几年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最具关注度的热点话题,在推动收视率增长的同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比如《蜗居》与反腐倡廉、《心术》与医患关系、《杜拉拉升职记》与职场竞争、《咱们结婚吧》与“剩男剩女”话题等。国产动画应该以此为目标,开放思路,积极转型。其中优秀的动画案例有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原创短片《孩子来了》(本片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中国奖”),以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为主题;以及广州美术学院唐雅、杜钰凯的毕业短片《争凳仔》,关注的是野生动物保护。

3.国产动画中的民族性应带有地方文化特征。国产动画应当从我国的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宣传和推广某一地区的人文、风景,提升该地区形象,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构建国产动画与地方文化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构。虽然目前国产动画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大风气尚未形成,佳作匮乏,但在国产电影中却有不少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优秀案例,例如《疯狂的石头》与山城重庆,《非诚勿扰2》与海南三亚,《海角七号》与台南小镇恒春等等。这些作品即展现了拍摄地的自然、人文风光,反映了不同城市的生活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同时也催热了当地旅游业。这种双赢式的结合方式值得国产动画借鉴、学习。

例如香港本土动画电影《麦兜故事》(2013年法国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就是一部与香港文化完美结合的佳作。这部作品既没有华丽的场景,也没有火爆的剧情,它的成功源于不加修饰地再现了香港普通小市民忙碌琐碎的生活状态和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片中对香港旺角、大旺咀一带街景的真实再现,令港人触景生情。为了彰显《麦兜》系列动画电影对香港的文化、影视、旅游所做的贡献,2012年香港政府在著名景点尖沙咀星光大道上竖立了麦兜的铜像,使其成为该旅游点的又一亮点。

4.国产动画中的民族性应关注我国少年儿童的精神建设和心理健康。国产动画在为少年儿童提供消遣娱乐的同时,更有责任和义务多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并促进其稳定、协调的人格的形成。目前,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如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代际冲突、早恋、网瘾等等,遗憾的是,大多数国产动画仅以追求商业利润和市场价值为目的,多选取插科打诨的喜剧题材或不着边际的科幻题材等等,回避或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引导,这些“快餐式”的动画产品除了提供娱乐功能之外,并不能给孩子们带来有价值的人生启示,当然也不能体现我国当下的社会特色,不利于国产动画民族化的形成。反映青少年成长的优秀国产原创动画有动画短片《南茜的早晨》(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学院奖最佳导演奖)等等。

三、《大圣归来》的民族性分析

2015年7月上映的《大圣归来》是由横店影视、高路动画等公司出品,田晓鹏执导的3D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虽被小沙弥江流儿救出,但法力仍被封印,为了拯救即将被怪物混沌用于祭祀的48个孩童和只身犯险的江流儿,孙悟空在最后关头终于冲破封印,化身齐天大圣,杀死混沌,拯救了所有人的故事。

以《大圣归来》作为国产动画民族性的研究案例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首先,该片市场反应好。《大圣》不仅在国内收获了近10亿的罕见高票房,是我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亦在戛纳创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海外最高销售记录,而且还是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奖设立12年来唯一入围的动画电影。[4]无论是动画从业人还是普通观众都对这部影片的技术质量、画面设计、情节架构赞誉有加,称其为“良心之作”。在豆瓣电影上该片取得了8.3分的较高成绩,再次印证了它的好口碑。其次,该片对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改编,令其更加符合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更有别于以往以西游为主题的其他动画作品,使人耳目一新。

《大圣》对民族文化的借鉴多体现在它的美术设计和背景配乐上。比如江流儿穿的僧衣,飞檐凌空的寺庙,金光闪闪的铠甲等,都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服装、建筑和甲胄等物的样式特征。对古典乐器和戏曲的使用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影片采用了古筝、琵琶、板胡等多种古典乐器,以及京剧、秦腔、昆曲等多个戏种,增添了本片的民族文化韵味。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妖王混沌献祭时所唱的昆曲《祭天化颜歌》,幽怨婉转的歌声更衬托出祭祀的诡谲气氛。但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模仿只是该片的“表”,勇敢和成长的主题才是本片的“里”,也是本片区别于其他西游题材动画片的最大特色。为了突出这一观点,该剧在人物设计、故事情节、表演和对白等几个方面对传统西游故事进行改编。

1.人物设计。《大圣归来》中的人物设计性格鲜明、各具特色,比如天真的江流儿,叛逆的孙悟空、憨直的猪八戒、阴鸷的妖王、严谨的法明等。影片在借鉴《西游记》文字描写的基础上,对这些角色进行改变和再创造,其中改变最大的是江流儿和孙悟空。江流儿被设定为一个稚气未脱、天真无畏的小男孩,他崇拜齐天大圣,不甘平凡,总爱惹麻烦,对师父的教诲和枯燥的化缘感到厌烦,让他的师父法明头疼不已。江流儿的性格与小说中顺从、保守、稳重的唐僧形象大相径庭。

本片中的孙悟空有两种形象,一种是身披铠甲、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另一种是法力大失、英雄气短的妖猴,后者才是影片表现的重点。制片人路伟曾在采访中提到:“前期制作团队画了几十个版本孙悟空,从最开始旷野里的黑猩猩,到后来夸张的长臂猿,再到最后这个长脸大圣,都跟过去的美猴王形象不一样。”[5]可见,影片主创在设计这个大圣时,有意地削弱他的“神”性,更强调他的“人”情味。

2.故事情节。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小江流不满足于念经、打坐、参禅的枯燥生活,他想学习拳脚打山妖,并偶然从山妖的手中解救了一个小女孩,当小女孩被妖王混沌劫走后,他只身一人勇闯魔窟,最后以“牺牲”唤醒了孙悟空。而曾经的齐天大圣却因为法力被封印,变得畏首畏尾,面对山神、妖王等强敌,孙悟空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最终在江流的感染下,他冲破封印,杀死了混沌巨兽。江流虽小,内心却很勇敢,悟空虽强,内心却惶惑,他们之间不是师徒关系,更像是相互扶持的朋友。这种情节设定颠覆了以往我们所熟知的“西天取经”故事,更突出了“不惧艰难,敢于担当”的影片主题。

3.表演、对白。喜剧化的表演和通俗化的对白是本片的主要特色之一,各式冷幽默台词和夸张的动作设计在影片中俯拾皆是。以影片开头江流儿在大街上引起骚乱的一场戏为例,江流儿带着悟空玩偶在屋顶上狂奔,被他踢坏的瓦片掉下来,打中了一个正在拔牙的男人,男人一惊,嘴里的假牙飞了出去,正好掉在旁边一个食客的汤勺里,食客吓了一跳,碰倒了身后厨子的铁锅,锅底灶火蹿的老高,一下子把厨子熏黑了……奔跑的江流儿跟师父撞了个满怀,被老师父责骂,师父教导他:“像为师这样不就很好吗?”但镜头中的师父衣衫褴褛,鞋头破了个大洞,脚趾头还露在洞外……这种轻松诙谐的表演是用现代电影艺术手法对西游经典的再创作,但也有偷师好莱坞动画片之嫌,因为类似的“洋相百出”的闹剧套路在《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片中早已屡见不鲜。

结 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不断推陈出新,吸收先进的观念和认识,淘汰落后的思想渣滓。动画要和其他的文艺种类一样,积极捕捉时代前沿的文化动态,反映我们民族文化的新风貌,而不能“新瓶装旧酒”,用最新的技术讲最老的故事。《大圣归来》的成功主因不在于影片中的《西游记》题材和传统文化元素,而在于对“克服恐惧、自我成长”的当代主流价值观的艺术表现以及CG技术与美术的完美结合,它的成功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方向设定了指示杆,我们期待更多“后来者”为民族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时尚气息。

参考文献:

[1]孙立军.中国动画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于丽.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 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大圣归来》入围传媒大奖[EB/OL].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society/u7ai4155455_K4.html.

[5]大圣归来,国产动画有了救兵[N].北京日报,2015-7-15(12).

猜你喜欢

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黑塔利亚》影评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日本浮世绘及其体现的民族性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