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2016-11-19汪小洋

艺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唐代

汪小洋

【摘要】 关于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划分,以往研究成果多从考古材料出发,考虑到唐帝国的皇权强大和墓室壁画的主流社会特征,我们认为唐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也可以为墓室壁画发展提供有意义的维度。结合唐代的三次修礼和四次藩属体制改革,我们认为唐代墓室壁画发展可划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唐代壁画形成期。初唐的唐高宗、太宗时期(618-649),以李寿、杨恭仁墓为代表,这是唐墓壁画区别于北朝和隋代而有自己面貌的开始。第二阶段,唐代壁画繁荣期,其中又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650-704),墓道礼仪化、墓室宅院化等特征开始形成,影作木构建筑流行于中原地区;后期是唐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705-742),号墓为陵的壁画墓将唐墓壁画的等级推向高峰,同时期的另外一些壁画墓则出现了墓道壁画简化的现象。第三阶段,唐代壁画衰退期。唐玄宗天宝(742)以后,壁画绘于墓室,影作木构淘汰,屏风画流行,四神又成为流行题材,神秘气息有所回归。

【关键词】 唐代;墓室壁画;修礼;藩属体制;三阶段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能够与汉代比肩的强大王朝,史家常常以“汉唐”并称。在墓室壁画的发展史上,唐代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墓室壁画表现出的上移形态与王朝气息非常契合,体现出了大帝国的时代特征。唐代墓室壁画是如何发展的?目前在其发展阶段上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多从考古成果出发。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唐代的政治体制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京畿地区的研究成果

唐代墓室壁画发展有一种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壁画墓的遗存特别集中,目前已发掘的壁画墓80%集中于京畿地区,中央集权的强盛势态一览无余。梳理正式发表的考古报告,唐代壁画墓的总数是147座,其中现代行政区划的陕西省就有84座。一个地区有这么大的壁画墓遗存,这种现象已经表现出一种时代的特征,因此关于唐代墓室壁画分期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其出现的京畿地区的讨论上,许多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这一时期主导性的学术影响,即使是全国性的分期研究,也一般是从京畿地区说起。

这方面成果中,20世纪80年代宿白和王仁波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一文提出五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为高祖到太宗中期,壁画布局内容沿袭隋墓壁画旧制,分上下两层;第二阶段为高宗、武则天时期,唐代壁画特征开始出现;第三阶段为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是唐代壁画特征的形成时期;第四阶段为玄宗天宝年间至德宗时期,发生较大转变的阶段,墓道壁画衰落,身份较低的墓道不见壁画,墓室流行折扇式人物屏风画;第五阶段为顺宗以后,壁画更为简单,墓道无壁画,墓室内流行云鹤题材的屏风画。[1]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一文提出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他们的出发点是根据墓室壁画的题材演变并参照艺术风格的变化,实际上这是一个覆盖整体发展的划分。他们认为:第一期为唐高祖武德至中宗景龙年间(618-709),题材突出地表现墓主人生前的仪仗和狩猎场面,同时适当地安排了宫廷生活和日常家居生活的各种场面;第二期为唐睿宗景云至玄宗天宝年间(710-756),突出表现墓主人生前的日常家居生活,狩猎出行、仪仗出行场面减少;第三期为唐肃宗至德至唐末(756-907),家居生活题材盛行,仪仗出行题材进一步削弱,六扇屏风题材盛行。[2]

20世纪90年代后,齐东方等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齐东方、张静《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一文从壁画内容、布局、构图、艺术特征和绘画技法的发展提出四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一阶段,隋至初唐(581-649),以李寿、杨恭仁墓为代表,题材源于十六国迄北朝壁画,日常生活以庭院为背景,布局上下分栏;第二阶段,唐高宗、武则天时期(650-704),影作木构建筑普遍,墓室宅院化,人物无背景;第三阶段,唐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705-742),这一阶段在过洞、甬道、墓室所绘人物,大都以象征式廊柱建筑为背景,墓室壁画生活气息更浓厚,游乐场面增加,墓道壁画简化;第四阶段,唐玄宗天宝(742)以后,壁画绘于墓室,题材多为四神、侍者,出行、影作木构淘汰,流行屏风画、云鹤题材。楚启恩《中国壁画史》有自己的观点,该书从布局和题材变化提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唐至盛唐,是唐代墓室壁画特征形成和发展时期,壁画采用单栏式,全墓壁画布局趋于一致,出现墓室宅院化特点;第二阶段为中唐时期,绘于墓道中的壁画逐渐少见,墓室壁画流行墓主人像和式人物屏风画;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壁画越来越简化,屏风画的内容以云鹤、花鸟为主,人物形象少见。[3]14-15(图1)

二、其他层面的研究成果

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因为唐帝国地域辽阔的空间和历时数百年的时间而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图像内容,使得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代。丰富的内容为分期研究带来了难度,京畿地区之外的研究就属于这样的领域。唐代墓室壁画在京畿地区之外的分期研究,一般从一些特别方向展开,这样的研究数量不多,但也对唐代墓室壁画发展阶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成果。

其一,地域特征层面的研究。

从考古成果看,唐代各地的壁画墓遗存没有京畿地区那样集中和数量多,所以地域特征方向的研究展开不多,但有许多很好的启发观点。

首先,关于南方墓室壁画的发展。权奎山《试析南方发现的唐代壁画墓》一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发掘的9座唐代壁画墓,他认为:最早一座壁画墓是唐太宗时期,最晚一座壁画墓是唐昭宗时期,壁画墓在南方贯穿整个唐代。“但是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时间上有严重的缺环,从玄宗天宝元年(742)到昭宗光化二年(899)的150多年间未发现一座;初、盛唐时期,虽然各个主要阶段都有发现,但数量少。”[4]100 9座壁画墓数量虽然不多,但深入辨析后,唐代壁画墓的南方体系基本可以勾勒出来。

其次,关于北方太原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是目前唐代墓室壁画研究成果中最全面的一部专著,作者根据壁画墓遗存将山西唐代墓室壁画分为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两个阶段。他对初唐时期的特点有如下描述:“太原唐代壁画墓除了与关中同时期壁画墓有相同之处外,既保留了一些北朝传统又具有新的特点,这些构成了太原地区武周及其后不久的壁画墓的地方性特征。”[5]112太原是一个地域性的空间,但这样的划分对唐代墓室壁画的北方体系划分无疑具有很好的启发。

其二,题材运用层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成果以屏风画的研究比较深入,这是一个从体裁维度进行的研究。张建林《唐墓壁画中的屏风画》一文以关中地区为主要对象,将唐代墓室壁画中的屏风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总章元年(668)王善贵墓和垂拱二年(686)元帅奖墓,均为多扇连屏环绕墓室一周,前例至少有15扇屏风,后例则多达22扇,每屏面均绘一侍女,与北朝、隋墓屏风壁画相比已不再出现屏风以上的帷帐,屏风所绘内容由主人携侍者出游变为单纯的侍女图。第二阶段,有景云元年(710)节愍太子墓,屏风内容为树下贵妇,太原金胜村三座墓与其相似,屏风画内容为树下老人图。第三阶段,集中于天宝年间,最晚的是永泰元年(756)韩氏墓。六扇屏风内容保留此前侍女图、树下老人图、树下贵妇图之外,又新出现花草图、山水图。三扇屏风、独立屏风内容有乐舞图、宴饮图、双鹤图和胡人牵羊图等。吐鲁番阿斯塔那屏风画与这一阶段基本相同。第四阶段,兴元元年(784)至唐末,有4例,内容为云鹤、花鸟等。[6]237-238杨效俊《影作木构间的树石——兹德太子与章怀太子墓壁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根据屏风画的题材将唐墓壁画中的屏风画分成两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流行历史人物故事画,第二阶段题材多样,历史人物故事画稀少。[7]343-344杨文与张文观点有重叠的地方,可以看作是一种简化的梳理。唐代墓室壁画的题材非常丰富,以题材演变来划分发展阶段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也体现出相关学者的学术敏感性。

其三,绘画发展层面的研究。

唐代墓室壁画中,绘画成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绘画发展开始受到关注,这方面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有系统的梳理。他认为唐墓壁画中的人物画四个发展阶段:高祖至高宗时期的传承与蜕变,武则天至睿宗时期的主流风格精进,玄宗时期的盛世经典,肃宗至唐末的延续与渐变。其他山水画、花鸟画都有相关的分期描述。[5]3-4对唐墓壁画的整体艺术风格的分期与嬗变,李星明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618-683)、武周至唐玄宗时期(684-756)、安史之乱至唐末时期(750-907)。绘画发展的研究涉及到世俗社会的艺术发展,唐代的传世作品非常少,还往往牵涉到真伪问题,墓室壁画作品的绘画发展研究,不仅可以为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提供良好的理论张力,同时也是对世俗美术研究的一个贡献。(图2)

概言之,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唐代墓室壁画发展阶段研究的重点还是在京畿地区,这一点符合唐帝国的政治形态。但是,大帝国的政治版图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研究视野,地域范围之外的全面考虑应当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点。

三、政治制度维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代墓室壁画以往在发展阶段上的研究多依赖于考古发掘成果,壁画墓遗存的存在形态也为这样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先天基础。在这样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引入唐代政治制度研究的维度,在侧重考古研究的维度之外,尝试进行一些更加全面的讨论。

我们认为,唐代墓室壁画发展的最大特征就是大一统政权的直接而全面的影响。与汉王朝一样,唐王朝因皇权加强而国势强大,但与汉王朝不一样的是唐代壁画墓基本上是在主流社会流行的墓葬形式,并且壁画墓高度集中于京畿地区,这样的分布表现出唐代墓室壁画与世俗政权更加紧密的关系。汉代也有这样的关系,但唐代更加规范,更加自觉。这样的关系结构里,墓室壁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唐代墓室壁画中,重生信仰与世俗生活有了一个新的平衡结构,强大的皇权更加直接地加入到彼岸构建之中,墓室壁画中的神秘性趋于弱化而世俗性日益增强,唐代墓室壁画由此而开启了世俗化的新阶段。从图像涉及的范围看,唐代墓室壁画的图像内容表现出更加突出的包容性,但是就墓葬性质而言应当归属于中上阶层的墓葬活动,这就决定了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与唐代皇权发展有着极高的相关性。因此,在描述唐代墓室壁画发展时,我们仍然考虑将反映唐代皇权发展的礼制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参照体系,同时关注唐王朝藩属体制的发展阶段,在关注唐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讨论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其一,唐代三次修礼和藩属体制的四个发展阶段。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和大动乱,礼制的修订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唐代对“五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修订,即唐太宗时的《贞观礼》、唐高宗时的《显庆礼》和唐玄宗时的《开元礼》。唐太宗时修《贞观礼》,开始与隋朝《五礼》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将“凶礼”由第二位移到第五位,自此“五礼”次序改为吉、宾、军、嘉、凶,这一修改明确反映了“贞观之治”后最高统治者提高皇权的要求。唐高宗时修《显庆礼》,虽然加入了宫廷斗争的因素而有前后不统一的问题,时人和后人的评价也不一,但此次修礼中强调天的唯一性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使得皇权再一次得到加强。唐玄宗时修《开元礼》,意在平衡各种矛盾,同时继续完善皇权的统治地位,由此而得到集大成的修礼成果。《新唐书·礼乐志一》记:“由是,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盛世不再,已经无力再大规模修礼。因此,按照唐王朝的三次修礼和安史之乱后的衰落,唐代的礼制发展可以为四个阶段。

唐代的帝国版图辽阔无垠,皇权的有效辐射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藩属体制的改革应运而生。唐代藩属体制也有一个建成和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李大龙认为:“唐高宗、唐太宗两朝是藩属体制的初步形成时期,时间为618-649年;唐高宗至睿宗三朝是藩属体制的基本定型时期,时间为650-683年;则天朝至唐玄宗四朝是藩属体制的调整时期,时间为684-755年;安史之乱后则是藩属体制的逐渐衰败时期,时间为756-907年。”[8]334

由三次修礼和藩属体制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唐代礼制的发展与藩属体制的发展是基本同步,唐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制度制定也在时间点都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相一致,这四个阶段可以描述出唐代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

其二,唐代墓室壁画的三个发展阶段。

有了唐代多次修礼和藩属体制改革的认识,直接反映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墓室壁画就有了跨越图像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丧葬活动的考虑。我们认为,唐代墓室壁画是唐代中上阶层墓葬活动的产物,墓室壁画的发展显然是需要与唐王朝的礼制发展保持一致的;同时,唐代壁画墓的政治中心分布特征又需要得到京畿制度、藩属体制等国家管理制度方面的支持。因此,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与唐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也可以划分为对应的三个时期。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的划分更接近于齐东方等先生的四分法,但第二、第三阶段可以合并为一个阶段,这是唐代皇权加强和完善的事情,为唐墓壁画的繁荣时期。

概言之,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唐代壁画形成期。初唐的唐高宗、太宗时期(618-649),以李寿、杨恭仁墓为代表,这是唐墓壁画区别于北朝和隋代而有自己面貌的开始。

第二阶段,为唐代壁画繁荣期,其中又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650-704),墓道礼仪化、墓室宅院化等特征开始形成,影作木构建筑流行于中原地区;后期是唐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705-742),号墓为陵的壁画墓将唐墓壁画的等级推向高峰,同时期的另外一些壁画墓则出现了墓道壁画简化的现象。

第三阶段,为唐代壁画衰退期。唐玄宗天宝(742)以后,壁画绘于墓室,影作木构淘汰,屏风画流行,四神又成为流行题材,神秘气息有所回归。

参考文献:

[1]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J].考古学报,1982(2).

[2]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J].文博,1984(1、2).

[3]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4]权奎山.试析南方发现的唐代壁画墓[M]//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5]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张建林.唐墓壁画中的屏风画[M]//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7]杨效俊.影作木构间的树石—兹德太子与章怀太子墓壁画的比较研究[M]//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8]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