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会治理困境 如何破解?

2016-11-19彭思摇谢朝麟廖家丽

南方农村 2016年4期

彭思摇 谢朝麟 廖家丽

摘 要:农村社会治理困境如何破解?清远市围绕农村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群众自发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三个重心下移”(村民自治下移、基层党组织建设下移和农村公共服务下移)的实践探索。村民自治下移,打通农村工作沉入一线的“最初一公里”;基层党组织建设下移,打通农村治理“末梢”的“关键一公里”;农村公共服务下移,打通农村自我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重心下移;农村社会治理;协同共治;创新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4-0050-06

一、研究背景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今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困境:如农村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两委治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经营体制滞后,生产经营方式缺乏转变和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空心化严重、不稳定因素多发等。清远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其对农村社会治理困境如何破解?清远农村群众在自发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此为基础,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将广东省清远市等地确定为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的批复》,将清远市确定为该办农村改革试验五大联系点之一,为创新农村各项制度提供实践依据。此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明确要求把清远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的一个试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要进一步“改善乡村治理机制”。2014年农业部等13部委《关于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任务的批复》明确指出,清远所承担的试验任务是“以农村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根据批复清远的试验任务有了明确时间表,即:要力争2016年底基本形成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相结合的设置合理、功能完善、作用突出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到2015年底,在全市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全面建立村民理事会,规范村民理事会的运作;同时,探索推进村委会规模调整,将现行的“乡镇—村—村民小组”调整为“乡镇—片区—村(原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以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为核心,继续推进“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

清远市围绕农村综合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把英德西牛镇,佛冈石角镇,连州九陂镇作为先行试点。目前,石角镇全面完成村、社区的“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基层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下沉到自然村和村小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已基本确立,全镇形成了“乡镇—公共片区—村民小组”的基层治理架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清远的农村综合改革,对 “三个重心下移”提出的现实背景、具体措施、成效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从中总结经验、挖掘典型,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探讨该模式有无可复制性与推广性,为其他地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及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借鉴。

二、调研基本情况

石角镇位于清远市佛冈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集中,商贸活跃。全镇总面积388.5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6万人。全镇耕地面积28600亩,林地面积375452亩,山地面积374312亩,在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英佛公路沿线可供开发的土地3万多亩。龙塘村委位于石角镇的西北面。人口4320人,耕地面积4100亩。龙塘村委辖38个村小组,22个自然村。大田村隶属于石角镇里水平区,总面积0.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30亩(其中水田180亩),林地550亩,生活区用地50亩。大田村一直以来就有自然村自治的传统,是石角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名镇名村建设示范村。小谭村辖红崩岗村小组有22户,93位村民,通过发动干部和群众整合村中土地及资金,在一个月内顺利完成村中全部土地的整合,为走上一条“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综合采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和查找相关资料,总体把握国内专家学者对清远农村改革的表现形式的认识;然后广泛走访石角镇和水头镇的龙塘村、大田村、红崩村这几个“三个重心下移”实施效果突出的村子进行实地观察;在调研过程中尤其注重访谈调查法,深度访谈镇政府官员、村委会干部以及当地村民。收录访谈录音7段,整理访谈记录4篇。访谈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该地近几年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相关成果;农村“两委”、农村民间组织、农村精英和农村村民在乡镇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改革前后在农村治理上的改变有哪些;当地农村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方式和方法是否就有可复制性;改革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和支持。此外,我们还获取了一些与该地改革相关的资料,例如《清远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60问》、“2015石角镇农综改革相关报道”等。通过调研对清远市实施“三个重心下移”破解农村治理困境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四、“三个重心下移”的运行模式及作用机制

(一)村民自治下移:三级联动,协同共治

1.“组为单位,三级联动”。石角镇原来的架构是17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由于原17个村委会管理的范围过大,农村工作不能够很好的沉入一线,“脱节”、“悬浮”等执行问题明显,于是逐渐形成以“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单元,由原来的行政村延伸下移到村民小组。石角镇重新将自然村划分为106个村小组并形成村委会,缩小了管理的范围,减少村民事务处理的臃肿成度。

清远自治组织下移后的区域划分呈现出“整体上合并,部分中细分”的特点。即合并原有村委,使之整合变大,随后根据实际状况分化村委,使之小而灵活。在自然村变为村委会之后,它的自主权利仍和原先的村委会基本相同。这也就形成了从镇(政府)-片区(服务站)-村民小组(村委会和理事会)的“三级联动”基层治理架构,重新构建一个能够紧密联系、上通下达、执行到位自治体系,实现村民自治的下移[1]。

2.“协同共治——理事会理村中事”。纵观我国基层治理历史,乡村治理显现“过度行政化”,单向行政力量疲软,治理普遍横向不到边。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双轨政治模型。”[3];秦晖在《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础控制》中把之经典的概述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4]。乡贤理事会作为具有广州特色的农村治理主体之一,具有独特协同治理魅力和动员作用。通过理事会协同村委会处理村中事务,减少了行政下行的阻力,同时有利于团结村民,实现基层组织自治即“理村中事”。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下移:优化整合,强化“末梢”治理

1.调整“政府—村委主任”关系为“片区党总支—村支部”。为更好地落实和贯彻三个重心下移,建设好基层党组织,石角镇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下移,将原来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调整设置为“乡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接轨镇(政府)-片区(服务站)-村民小组(村委会和理事会)的治理构架,基本确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在这种治理框架下,各个村委设立的党支部,片区的17个服务站则相当于党总支。

现今佛冈县以自然村或村小组成立的党支部有489个。一些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村民小组,通过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或片区党总支临时下派党员来组成党支部,待村党支部自身党员人数超过3人且可以独立运作时,临下的党员即可将组织关系转回原党组织。在保证党组织对村民自治发挥领导作用的前提下,村与村之间可成立联合党支部,待条件成熟时再单独设立村党支部。这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别于之前政府—村委主任的关系,将党组织的力量下放到具体的村小组下面,发挥基层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强化“末梢”治理,村级党组织领导村级事务。为更好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的领导作用,治理好以“组”为单位的农村“末梢”,石角镇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党支部委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5]。通过建立党群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组织在讨论决策涉及本村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导优秀的党员担任村委会、理事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职务,发挥党员们的带头、榜样作用,紧密联系群众,“落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通农村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共建美好乡村。

石角镇小潭下联村红崩岗村民小组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村民理事会等村级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多次召开了村民家长会,全村村民多方讨论、协商,从而提出解决方案,达成了统一意见,最后画押表决,对全村所有耕地归还集体进行再次分配。通过基党组织领导村级事务的方式,“小块变大块、多块变一块”的土地整合在一个月内就顺利完成,提高了红崩岗村级事务处理的效率[6]。

(三)农村公共服务下移:政府引领、多元共建

1.政府引领,指导搭桥。“解民难、排民忧”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解决村民“办事难”为切入点,在解决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清远政府推行公共服务下移,在农村的体现则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开展。政府通过将公共服务的权力下移给地方的村落,转变职能,对村落进行指导和搭桥,发挥村落自行的力量建设本村的公共服务。石角镇通过在行政村一级搭建社会综合服务站,指导集中开展代办服务,为农民提供8大类108 项的便民服务。

龙塘便民服务中心是提供村务、商务、服务三合一的村级综合便民服务。政府通过指导村民通过入股的方式整合资金,制定相关章程,然后按入股基金的多少,界定贷款的多少,成立龙塘便民金融平台。此平台只限定在本村的经济联合,并且以村民的诚信度和日常村生活表现作为贷款或者创业的基准,如果有村民有过黄赌毒等不良嗜好或者有其他不良品行,例如打架斗殴的,暂停其入股的资格。通过政府搭桥指导式的引领方式,让农村公共服务从内出发,迸发活力。

2.多方参与,多元共建。龙塘便民服务中心主要有9大模块:便民综合服务区;金融便利店;技术服务室;产业孵化室;勤廉监督室;青年创业中心;多功能室;农副产品服务以及农资服务站。通过集结邮政快递、电子金融、植物医院、农机服务、数字图书馆、合作社、企业和农民等多方力量,构建起一套由多方共同参与,多元共同建设的活力、有机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多方共建的平台为龙塘的村民提供缴纳电费、电表的报装和迁移、劳动就业信息咨询、邮政快递等服务,采用现代化的电子金融手段来改变农村传统的现金交收方式,规范农村的“三资”管理,开通数字图书馆,丰富广大农民群体的生活和生产,“农技宝”这个农业经验平台,更是为农民、合作社、基地、企业等传播最新的农业技术和成功经验,使得农村在多方力量下积极、持续发展。政府统筹、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新农村建设合力得到了很好的探索与实践。

(四)“三个重心下移”的作用机制

1.化解不安因素,促社会稳定。基层治理框架的重建过后,相比之前的村子规模和构成,现在的村子规模更小,熟识度更高,村子工作的安排和实施更有利于建立在村民信任之上的理事会进行管理或者干预。村委会承接片区或者镇政府的文件或者工作时,难免会因组织的原因下行不畅,理事会发挥其优势,召集各家各户当家人将工作、精神进行告知、商讨,便能很快的将事情很好的落实下去。同时理事会能够及时了解村民的问题、难题,在其疏导和缓和下,通过村民间自行的排解,大大降低上访机率,疏通村民内部的不安因素,将其转变为“好商好量”。

2.团结能人,催发正能量。相较于政府生硬的行政命令,理事会在动员群众和整合资源上能够弥补村委会的不足,在把握好村民的生存需求的共同利益下,催发和诱导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理事会通过团结村子里走出去的“乡贤”、“农村精英”、“大老板”等的力量,以“能人治村”的理念为村子带来正能量,并且形成良性循环的利村制度。以黄花村理事会实行分红制度为例,将整合的本村涉农资金15%进行包含原村民的分红,团结迁出村民和本村村民,在利益上联成共同体。尽管迁出村民所获分红不多,但是心理层面的受到村子重视和关注的满足感促使行动上形成向心力,回乡建设,走出一条良性的村民自治之路。

3.传统创新,打造新制度平台。大田村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推进自治重心和机制的下移,将“队委”自治这一草根自治形式制度化、规范化,为大田村民自治打造新的制度平台。通过设置经济协调员、环境监督员、民事调解员、宣传员等具体的岗位,共同领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务,职责比较清晰,分工较明确。同时,大田制定了相关的章程、规划及村规民约、保洁制度等,并且张贴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村民自我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性动力得到了挖掘。

4.打通“一公里”,农村工作沉入一线。(1)“农村自治下移”——打通农村工作沉入一线的“最初一公里”。农村自治下移,以组为单位的三级联动的协同共治模式使得基层农村工作“去悬浮”,“落地”基层,实现真正意义上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共同治理,把治理从官方沉入民间,让乡贤理事会等社会基层组织参与治理,打通了这条通道的“最初一公里”,开启协同共治的格局。(2)“基层党组织建设下移”——打通农村治理“末梢”的“关键一公里”。农村作为我国组织建设的最末端,直通“末梢”,真正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制度才是合理的制度。基层党组织从行政村下移到村小组,随着时代和局势的变化及时延伸,开展工作,体现了这个制度的优越性,把握好“末梢”,实现党组织联系群众,领导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关键一公里”。(3)“农村公共服务下移”——打通农村自我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随着我国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正在转型中。在我们看来,一个好的政府并不是管的多的政府,也不是管的少的政府。政府不是单纯的划桨,也不是一味的掌舵,而是引导多元主体实现共建的政府。政府通过引导多元主体共建农村公共服务,形成一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了过去落后的经营模式,让村民共享时代进步的成果,打通了农村在方便的解决日常生活、推进城乡基础金融的不平衡、引导农业向市场化发展等方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三个重心下移”仍需进一步探索

(一)如何进一步深化“三个重心下移”。随着三个重心下移的深入推进,我们发现,下移过程中出现了后劲不足的情况:一是随着前期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下一步计划开始模糊,陷入停滞;二是缺乏新的创新和动力机制。受当地资源和技术条件的束缚,不少地方在推行时遇到难题,例如村缺乏能人,能人贡献度有限问题;资金筹集不易,缺乏渠道和途径问题;缺乏平台技术对接项目,以致前景不畅问题。村和村之间差异大,镇和镇之间不平衡,如何全方位、宽领域地推行需要探索。

(二)如何将理事会类型的自治组织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农村精英、乡贤是没有正式权力管理村民的,支撑起这个阶层服务村民靠的是伦理。如何使这些“能人”有序地发挥着自身管理优势,离不开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组织纳入农村治理的社会管理体系,使之合法化、合理化。在清远大部分地区都覆盖有乡贤理事会,但是民政局并没有对乡贤理事会进行登记承认,缺乏国家法律层面的认可、授权和保障,协同共治的积极性会有所削弱。

(三)如何解决改革合法性不明和党建青黄不接问题。访谈中发现,由于当前处于试点阶段,佛冈改革的相关成果尚未得到法律层面上的认可,以致新成立的村委会,合并村后的新村名以及村民的身份证、户口亟需改动,合同方面也面临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青黄不接,党支部办事效率不高。欧阳委员在接受访谈中也表示“‘三个党员,两颗牙齿缺乏战斗力。”

(四)如何连接传统跟现代治理。随着“政党下乡”和“政权下乡”,国家政权力量延伸到村户,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纵向治理关系,而传统村民之间的横向组织联系大大弱化,家族被视为“封建落后力量”受到抑制和防范,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弱。面对“一盘散沙”的农村基层社会,高度发达的纵向治理往往也无能为力,甚至处于被动和冲突状态。同时,我国的基层自治“行政化”严重,城市的吸引加上农村的自治活力不足,致使村民逃离农村成常态。因此,连接好传统和现代的治理需要引起学者和政府的关注与重视,以此重达自治,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对完善“三个重心下移”的建议

(一)政治上肯定,经济上支持,为“三个重心下移”夯实基础。为真正促进乡村的发展,提升村民自治体制发展,政府还应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政治上要肯定。民政部门应该对符合条件的乡贤理事会登记为农村社会组织,逐渐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而非继续保持政府登记备案状态;二是经济上需支持。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单依靠补助项目无法实现农村改革和转型。为此可以推广清远的一些经验,例如黄花村的理事会分红制。政府要为改革开拓多一些渠道和途径,把好的经验提取推广,做好引导的工作。

(二)完善对乡贤的激励机制,为“三个重心下移”积蓄合力。对于条件允许的村庄,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对履职支出的补偿机制。比如差旅费、误工费,以及税收优惠(如果是企业主)等,使兼职性的理事逐渐转变为专职性理事,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另外,由于理事会成员大多是经济能人或者杰出乡贤,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往往充当金钱“捐赠者”的角色。所以对他们的激励应该偏向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最可行的是建立相应的名誉和荣誉褒扬制度。例如评选市镇“十大乡贤”活动进行公开投票,最后并对这些乡贤进行公示、褒扬。

(三)培养和引进技术网络信息方面人才,为“三个重心下移”储备人力。农村要实现要信息化,需要懂平台懂操作的能人,而这些人往往是农村欠缺的。因此可以通过类似“青年创业中心”等已有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或者通过理事会的力量从外面招募人才,发挥乡贤理事会的协同共治作用。

(四)吸纳党员,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为“三个重心下移”提升战斗力。发展党员工作向农村倾斜,其重点在村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成员、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以培养乡镇干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村后备干部为重点,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能力,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2014年佛冈县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N].南方日报,2015-

02-05.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5-293.

[3]黄杰.“双轨政治”:对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尝试性解

释[J].太平洋学报,2011(05).

[4]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3-30.

[5]徐勇,吴记峰.重达自治:连结传统的尝试与困境——以广东

省云浮和清远的探索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4(04).

[6]周军宏,陆小玲.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机制探析——基于云浮乡贤理事会的调查[J].南方农村,

2015,31(06).

(责任编辑:熊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