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016-11-19陈静
陈静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探究阅读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期实现阅读与语文课堂的完美融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關键词:阅读;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提倡语文课堂要充分开展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是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课堂活动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怎样巧妙地开展阅读、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仅供参考。
一、巧设悬念,激发阅读期待
未成年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对不知道的事情总想去探索、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所以,语文教学要巧设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设置悬念的对象有很多,如课本上的题目以及段落的内容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备选项目。
(一)借助课题设置悬念
任何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在施展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感悟课文内容,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引。
例如,在讲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笔者在上课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眼里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大都会就“黄沙漫天,寸草不生,非常荒芜”等方面来形容,这时我又话锋一转“本文为什么是以‘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题目的呢?难道还有什么特别的景象不成?你们想不想看看文中究竟有哪些奇怪的现象?”笔者这样以课文的题目为导线,设置悬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探求秘密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准备阅读,把学生带入教师营造的神秘意境中去,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了一个好头,提高了阅读的持续性。
(二)依据内容设置悬念
在语文大多数的教材里,有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揭示出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些内容,依据它而设置悬念,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以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为例,在《安恩和奶牛》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安恩对奶牛由衷的喜爱,甚至感受到奶牛就是安恩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奶牛看成了自己的知己。因此在课堂中,讲授完第一段的内容后,从文章的本质出发,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感受,“读完第一段以后,你认为故事的结尾会是怎样发展的?当你看完文章的结尾后,你们心里的落差大吗?结果出乎你们的意料吗?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正是因为结尾的出乎所料,教师可以在开头部分就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通读全文的欲望,培养阅读的爱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用意和内心活动。
二、创设情境,引导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脱离教材的实际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引导和点化的作用,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顺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了使学生对紫藤萝的象征意义有深刻的了解,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紫藤萝曾经经过了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悟出它对人生的象征意义的?请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引发学生阅读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效果,而且学习起来目的性更强,阅读方向更明确,阅读会围绕学习的目的而开展,实现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双重提高。
(二)创设直观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画面为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些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旋律会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画面所描述的那个世界。
例如,在教学《繁星》一课时,在课堂伊始,我就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满天繁星的夜景图片,与此同时,还配上了合适的音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的: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你看过星空以后有什么感受?你想知道巴金是如何描写繁星的吗?他观察到的星空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活,纷纷打开课本去了解在巴金爷爷笔下的星空情境。在这种直观的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既欣赏到了美丽的星空夜景,又走进文本,品味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真正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从以上教学实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引导学生阅读要切忌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否则学生会读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翁光明.阅读期待:阅读教学的“助推器”[J].上海教育科研,2011(2).
[2]叶莉莉.让学生在期待中阅读[J].教育科研论坛,2010(6).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