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

2016-11-19谭友利申群友

新课程·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言语实践前提条件学科核心素养

谭友利 申群友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十多年来,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不符合课程改革精神、不践行课程基本理念、不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问题。作为中学语文教研员,经长期调查研究发现,这诸多问题基本上都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没有深刻领会和科学实践有关,都与不重视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关。要解决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必须要抓住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牛鼻子”。而要使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满足以下四个前提条件: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运用主题文选型课本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前提条件;言语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实施十余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已颁布实施几年。这十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长期深入本区域内的初中语文课堂听课,也曾屡次外出观摩全市乃至全国初中语文赛课、研讨课,发现部分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出现这样那样不符合课程改革精神、不践行课程基本理念、不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问题。笔者经长期调查研究发现,这诸多问题基本上都与没有深刻领会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没有科学践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有关,都与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关。因此,笔者在本学期主持召开了全区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实践暨反思培训会,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深入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践行课程基本理念、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并着力探究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前段时间,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正开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其中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构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到近段时间的初中语文调查研究和研训实践,我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必须要抓住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牛鼻子”。而要使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必须要满足以下四个前提条件: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运用主题文选型课本的关系。

一、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总有人批评一些一线初中教师的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不是语文课?为什么有些教师不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堂堂语文课都一定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

我认为这都与出现上述问题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关。

广大一线教师一般都熟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他们认真思考过这四者之间有何内在关系吗?从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问题可知,他们大多不明白这四个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这四个基本理念中,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都是围绕着“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紧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了初中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其熏陶感染,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紧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必须重视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实践必须贯彻“生为主体、学为根本”的原则,要求必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是解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式问题;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了必须“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些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要求必须遵循汉语文教育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清晰地表示出来:

如果一线教师真正理解了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语文课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还能没有“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突出语文课程是学生自主实践性、感悟个性化的特点,教师还会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吗?

二、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为什么有些初中教师的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总要进行强行灌输式或“穿靴戴帽”式的品德教育、情感培养呢?为什么有的初中语文教师总要进行“自我陶醉”式的文学审美鉴赏分析?我认为,这都与这些老师没有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关。

要理解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素养”和“语文素养”。

根据辞书的解释,“素养”是“平时(平素)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经常研习培养”(《辞海》)之义,据此,我们可以将“素养”定义为:人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什么是“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刚刚颁布时,华中师范大学雷实提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定义比较模糊,不易为一线教师理解和开展教学实践。

筆者认为,“语文素养”当界定为:语文素养是人通过言语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达到一定水平的以语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由语文能力(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知识、(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构成。

对于“语文素养”的构成,至今仍众说纷纭。我认为比较可靠的办法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进行阐释。据此,“语文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十个方面:(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语言积累;(3)语感;(4)(发展)思维品质;(5)(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8)(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9)思想道德修养;(10)审美情趣。

在“语文素养”的十个内容之中,哪些才是“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该由以下八个方面构成:(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语言积累;(3)语感;(4)(发展)思维品质;(5)(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8)(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我提出确定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成的主要依据有两个: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开宗明义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凸显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相关表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只要抓住上述语句中的“还”和“熏陶感染”进行认真研读,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白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不应该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如果一线教师真正理解了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且明白了培养“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只能够通过学生自主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实践活动进行,他们还会开展强行灌输式或“穿靴戴帽”式而非熏陶感染式的品德教育、情感培养吗?还会进行教师“自我陶醉”式而非学生自主鉴赏式的文学审美鉴赏分析吗?

三、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有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上不重视甚至忽视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常常脱离文本内容、脱离语言文字去凌空蹈虚地追求人文价值?

这个问题的成因,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关系,以致不能够正确地组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上边的探讨,我们明确了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构成,那么,这些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些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注重感悟、注重多读多写等学习语文(或言语实践)的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着力点在培养语用能力)。

(2)在培养语用能力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思维品质。

(3)在长期的培养语用能力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用下图明晰地表示出来(见下图):

如果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追求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在培养语用能力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滋润渗透式、熏陶感染式地进行,还会出现脱离文本内容、脱离语言文字、脱离语用能力训练去凌空蹈虚、随意拓展人文主题,培养所谓的人文素养现象吗?

四、正确处理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运用主题文选型课本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用主题文选型课本教学,基本上都是根据课本上的安排一篇课文学完,接着再学另外一篇课文,一个主题单元学完然后再学另外一个主题单元,而对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没有一个强烈的意识,更鲜有教师考虑怎样系统地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呢?

出现这个问题,不能全怪一线初中语文教师。主题文选型课本依据文章的人文主题进行组元,围绕某一主题,一个单元可能会安排不同文章体裁或文学体裁的文章,就可能会出现第一篇课文学现代诗歌,第二篇课文学小说或其他文体,最后一篇课文是学文言文。这样的课本对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因此,为克服主题文选型教材的弊端,曾出现某套初中语文教材在主题文选型教材之外编辑出版了文体组元课本。

一线教师不能够准确处理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运用主题文选型课本的关系,既与一线教师没有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和指导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强有关,又与现行的主题文选型课本不能兼顾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与内容层级化、系统化有关。

笔者认为,解决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运用主题文选型课本不匹配问题的理想做法,是编写有利于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层级型课本和经典阅读型课本。然而,目前这个办法还很难实现。广大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又不具备编写教材的能力(提出这个要求也不适当),还不得不使用主题文选型课本。

我认为解决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运用主题文选型课本不匹配问题的可行办法是:

(1)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初中语文课程必须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强烈意识。

(2)一线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如何将课程目标体系化,着力探明7~9年级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

(3)尽力做到课程内容系统化,努力探究将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细化为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全力研讨课程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努力钻研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问题。

(4)将语文实践活动化。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将生为主体、学为根本的语文实践设计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活动。

(5)将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活动与创造性地运用现行主题文选型课本结合起来,使现行的主题文选型课本服务于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果一线初中语文教师能够正确理解课程四个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正确理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运用主题文选型课本的关系;紧紧抓住培养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牛鼻子”,面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改中的种种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8-247.

[2]吳格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进步[J].中学语文教学,2015(2):11-13.

[3]刘光成.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5(3):11-12.

[4]王学东.语言: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J].中学语文教学,2015(3):4-7.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言语实践前提条件学科核心素养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数学教学中的教学互动阐述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不确定性的应对与体会
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需要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