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行合一,提高数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2016-11-19袁翀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袁翀

[摘 要] 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融入其中,实现思与行的统一. 学生通过对重点问题的解决,把握了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从而激活了思维的潜能,使不同学生都能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训练;思行合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进行适量的训练,只有练习到位,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感悟思想与方法,从而积累起数学活动经验. “练”就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化为学生自身素养的桥梁,通过有效性的课堂训练,可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高效,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突出重点,把握训练的实质性

数学课堂训练不是机械性、重复性的,它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的数学成长为主.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发现知识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思维含量,这样才能使课堂训练有效,也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以重点问题训练为主,以点带面

所谓重点问题就是能够突出本节课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课堂问题的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通过精练来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偿和再训练,可以让学生认清学习的主旨,以点带面地推进知识的全面掌握. 对于重点问题的训练,要体现出既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也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从而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达到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全面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真正实现学习的跨越式发展.

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时,教师根据已学的知识,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全面把握本节乃至本章的重点. 如计算3(2x2y-5xy2)-6(x2y-3xy2),并求出当x=2,y=1时代数式的值. 本题考查了三个方面,即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和求代数式的值,学生通过完成本题就可以全面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从而体现出训练的有效性.

2. 以促进学生成长为重,把握实质

课堂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训练,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从而感悟思想与方法,积累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学生通过训练来把握数学的本质,在释疑解难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使训练效果更加有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在已学整式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初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同时因式分解是下一步学习分式计算和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因式分解对于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在学习时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一组因式分解专项练习题:10ab2-15b2+5b,16x2-25;4a2-12a+9. 学生通过练习,对于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有了全面的掌握,更好地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循序渐进,注重训练的层次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班级集体化教学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不可避免的就是学生存在着层次的差异,齐步走的结果是好的走不快、差的跟不上,从而影响了教学的高效. 为了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需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质,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层次上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

1. 因材施教,实施分层训练

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层,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有差别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获得进步. 分层的目的在于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走出“一刀切”的困境,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情况,一般将学生分成A,B,C三层. A层学生指的是成绩很好,课堂表现比较活跃,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B层学生指的是学习成绩较好,但课堂不善于回答问题,对于问题的思考不全面,容易出现一些细节性的错误,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的学生;C层学生指的是成绩一般或以下,对于知识接受能力不够强,需要教师不断指导点拨才能基本掌握知识的学生. 通过分层训练,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才能够得到进步.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于A组同学设计出需两步证明全等,并将性质与判定综合在一起的题目;对于B组学生则仅设计一步证明全等,但每一个条件需要提前证明的问题;对于C组学生设计出可以用到对顶角相等、公共角或公共边等条件,让学生选择出合适的判定方法证明出全等,并应用于求长度或角度的题目. 这样的设计对于每一层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努力都能够解决,从而使学生得到共同进步.

2. 循序渐进,厚积才能薄发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经验,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且不可盲目拔高,在训练时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思考中取得进步. 循序渐进积累的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习惯,在教学中只有遵循了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教师要放慢步子,因为函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只有让学生在已学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上认识函数与它们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才能为以后继续学习各种函数打好基础.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开好头至关重要,在训练时可以从函数的解析式、图像、性质、应用等方面逐步展开,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基.

激活思维,加强训练的开放性

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学生前进的方向,激活学生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常规化的训练之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透彻,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

1. 挑战性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潜力

在课堂教学时,讲求的不是波澜不惊,而是要跌宕起伏,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在挑战中超越,实现了思与行的统一,更好地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出学生头脑的灵活性,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了训练,使学生得到了更大的成长与发展.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一张△ABC纸片中,∠C=90°,∠B=60°,DE是中位线,如果将纸片沿中位线剪开,则可以拼出下列哪几种图形:①邻边不等的矩形;②等腰梯形;③有一个角为锐角的菱形;④正方形. 对于本题学生可以动手做一做,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并利用证明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2. 开放性训练让思维的体操更优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初中生的思维能力空前活跃,学生已不再局限于对常规类问题的求解上,更多的是希望解决一些开放性比较强,能够充分体现出自己思维水平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让学生更加乐于探究,从而使思维更加活跃.

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时,教师对于不能直接测量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设计出方案,并进行计算. 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对于已学过的全等、相似等又得到了一次系统的复习.

总之,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把握数学的本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更大的进步,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训练的同时进行思考与探索,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加高效,也才能真正做到思行合一.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